# I) a1 H) e! { A( L% u3 y4 W4 U8 Z' B; P
视觉中国供图
* E/ D( _1 Q3 y% D" W0 `2 S& O7 u0 {4 B6 X7 h- q, y6 @
继“MBTI”测试中的“i”人和“e”人讨论之后,“浓人”与“淡人”概念又火了,成为职场人设新名词。
1 x5 n3 V/ a3 a( G# z
/ @* Q3 Z. S4 \6 I——————————3 }. |( n! z6 ^7 l$ t
. i5 Z* H: }5 \* D/ M8 z
“好的”“没问题”“都可以”“你要这么做我也没有办法”……( ?( b: o( R4 c- U
# c2 b8 Y. E* s: N }) u2 H
情绪稳定,平淡如水。无论在工作中受到怎样的风吹雨打,永远松弛,永远波澜不惊。社交媒体上,一群年轻人自称为职场“淡人”,有着“淡淡综合征”。* {( o2 |. O0 q! ^4 r
) L3 s7 D# r& U, z" I. H
与之相反,还有一群人则是职场“浓人”,主打一个热情洋溢、敢想敢干、生命力饱满到溢出的风格,不仅自己永远情绪高涨,还带动着“全世界”一起冲。1 {- ^, K/ r% e3 [( z3 q
7 M u# Q( e9 ?% m7 `! L* d2 N9 |继“MBTI”测试中的“i”人和“e”人讨论之后,“浓人”与“淡人”概念又火了,成为职场人设新名词。) C s( J4 f2 v* U2 p+ E. @ q( p
7 O: k8 V: [: i“浓人”似火,“淡人”如水。“浓人”和“淡人”背后,年轻人的职场状态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存在哪些小疑惑?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与职场共处?! [2 c9 d, g0 m/ n
: |9 i4 @* x8 p2 w2 @“浓人”特质为职场进阶带来“加成”% P/ Y& M) X% b/ [* h" U
7 g8 q+ ?$ D% ]! Y- `7 _6 l31岁的肖若若是一个工作8年的“半熟职场人”。在公司里,从年龄上来看她属于年轻人阵营;但她已担任部门负责人,独立带领团队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每天早晨都在楼下咖啡店买超浓美式咖啡、风风火火战斗一整日的肖若若,在工作上风格也和这咖啡浓度一样,是个“超浓人”。
. {* z, |2 f2 w8 P* h
( H8 G$ u7 [4 [8 ~6 f% `7 G7 ^肖若若觉得,“浓人”性格给自己的职场经历带来了“加成”和助力。+ Z. e6 V4 {6 G% w
7 B) N3 i6 B: _& L2 ~“当我还是一个毫无资源和话语权的职场‘小白’时,我就已然是不折不扣的‘浓人’风格了。这8年来,我的‘浓度’丝毫未减,也从来没因此被困住、绊倒。”肖若若的“浓人”感表现在每次开项目策划会。当大家对一个不完善但又不敢提出意见的方案沉默、推诿时,肖若若往往是主动“开麦”出击的人。
8 g g& o$ }) d5 ?; `' f
& B+ V4 H+ f+ v+ `有一次,公司要求几个部门拿出推广品牌方案,上司建议制作视频。肖若若和同事们讨论发现,做推广视频预算高,流程繁琐,战线长,可预见效果差,团队成员普遍没有积极性。肖若若主动出击,询问每个人的真实想法,并在次日讨论会上向上司勇敢提出,直接递交出新方案——做更新潮年轻的音频产品。
- J h% o) }& t
2 ]) Q7 S* }7 c3 \“上司一开始很惊讶,因为在其他部门布置方案时,大家很老实地答应了。”但结果证明,肖若若部门的新产品大获成功,公司高层领导也很满意。* N5 m( B; e, B/ D* v' U# g
) m' c' x9 n6 l" V6 `9 J
“根据我的观察和探索,公司很讲究规则和秩序,员工以项目完成度为生存标尺,而不是打无用的、形式主义的‘人情牌’。”肖若若说,“既然以规则为基础,那我们就可以‘浓人’一点,放开去追求效率、追求自我实现的成长刻度,不整‘人淡如菊’那套虚礼”。- n+ ~ V7 w$ N. O- b% ?
5 `6 V3 K |) ~# V9 f/ V肖若若觉得,在事业上,有效率有人缘的“浓人”,可以拓展工作的“上限”“天花板”,推动团队更往前一步,快速攀升到新的高度。4 P7 B& D1 h1 q3 [- \. ?
% f; X" P% p( K" C7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5年的沈幼宜也有类似的感受。7 ^9 ^) \" ~6 j5 W2 Q
5 q! n4 ~* E* H: v5 v/ M
“‘浓人’是因为有所求。当我想升职加薪,在公司‘上桌吃饭’甚至‘点菜’,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时,我会很积极。”她发现,当一个团队中有“浓人”时,就有人愿意冲锋陷阵,给团队带头做榜样。
7 p) ~' {+ i, b" R n8 |( o; Q* S9 m6 W, S( ]
但沈幼宜同时也发现,职场“浓人”性格背后是对人与事的过分在乎,“浓人”遇到职场障碍期时作出过大反应,也会因此内耗。她有时候就会报复性进食,甚至失眠。
4 s k8 s: {* j9 w
% d" k H" k) {沈幼宜也遇到过一些“浓人”同事,遇到问题容易凭感觉“疯狂输出”,不考虑后果。“他的业绩不错,但是工作10年还在基层,也有这方面原因。”
' R& g8 m2 Y( z$ X2 c1 ?( \$ }6 B
% [* S" K3 V. _. p5 s0 s肖若若认为,职场“浓人”不应该只是发泄情绪,而是应理性思考,然后主动出手去解决问题。“要秉持着‘任何努力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原始逻辑,而不要陷于情绪的漩涡里。”7 i0 A5 G* |0 I! G; W; w% y m
& s# L; J) D' z7 }“淡人”是职场的一层“保护皮肤”
/ p* p6 u" b: _; |$ C+ E* j* y& U- y% O7 O! g
和“浓人”相反,刘怡然在职场中是“天生淡人”。7 n1 c; L' o' g/ q' c
7 m# A4 Z5 ~; [( f. e2 k
面对领导安排的任务,刘怡然总是回复“好的”,再默默在截止时间前按时提交;面对同事的阴阳怪气和刁难,她自带“钝感力”,不和对方深交,也不因为他人的一句话就内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不惊慌失措、发泄情绪,而是淡定地制定解决方案。) e+ I# h. X- B( K( y
, X+ X1 e6 C7 X2 ^3 H' {$ f$ z8 C* k与此同时,遇到需要主动争取的工作任务,刘怡然也不会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而是听从领导安排,“我都行,都可以”。面对竞争时,她也倾向于缩在后面,不当“出头鸟”。“这可能也和我的‘i人’(内向)属性有关。”刘怡然自我分析。
, s: s! U5 |% @ g5 c' b, B: U4 T: [3 l- t* o1 @3 y
社交媒体上,“淡人”被认为是“最适合打工人的社交人设”,许多人争先认领并许愿成为“淡人”。- q1 v# C" L' _' @
$ i5 U; v- T6 q然而,“淡淡综合征”的流行,也反映了一部分职场困境。在刘怡然看来,有时候,成为职场“淡人”是由于社交倦怠,疲于维护人际关系,“职场中交浅言深往往会受到伤害”;但与同事的疏离感,有时候也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工作中的“数字化孤独”,缺乏真实稳固的社会关系支撑。
" P# j7 V. H, y; y; r9 s: K
9 F1 p. z: }$ c. ?. N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管健曾提出,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现象,让一些人在忙碌之中开始建构起分明的边界,讲求“不要麻烦别人”的礼貌,亦最好有“别人也不要麻烦我”的清静。
8 h& v7 }' J/ F) i" g2 i* H
! O( X1 B3 d% ]9 O$ h1 s. B R# v管健指出,部分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繁琐的重负下趋于“低欲望”,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权力动机、低社交动机。“如古希腊犬儒学派,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
4 ]6 z/ B6 s$ S1 o/ f) I, D- r5 m% [: ^! R
“这时候,‘淡人’人设也是职场的一层保护‘皮肤’,用来抵御外界的侵扰。”工作3年的王婷,就经历了“由浓转淡”的过程。
# U$ }* ]7 I2 z7 \% _0 p% q5 k3 c: R1 Y }8 f/ \8 i! f; O
刚入职那两年,王婷充满热情。领导安排工作后,她尽可能做到最好,迫切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同事找她帮忙,她全力以赴,希望和同事成为好伙伴、好战友,甚至为了同事的工作而加班。4 @6 j! \8 X8 @5 R
9 g: a9 |2 A$ G# p但王婷逐渐发现自己状态不对——对工作来者不拒让她压力很大,领导的批评常常让她内耗许久。对同事伸出援手却被当成“老好人”,表达不满的情绪后,又会被反驳“你是不是太敏感了”,甚至被暗中排挤,这导致王婷最终选择了调岗。' B+ m' q8 s# V. j
* s Z8 ], E- R# Q& v s4 z在新岗位适应了一段时间后,王婷不再执着必须从工作中“证明自己”,而选择更松弛地接受“不完美”,保持内心的自洽:对单位的人和事不期待、不关心、不共情,完成本职工作就好;和单位同事划好边界,绝不“交浅言深”;遇到不配合的同事,不争辩、不吵闹,但坚持自己的立场,实在不行找领导评理;被领导批评不难过,被夸奖也不沾沾自喜,主打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工作推进不下去了不过度内耗,直接汇报给领导,及时寻求解决方式。
6 b6 ~2 V+ }8 a u7 K
3 q* F8 R! E o/ m; L" J; b“作为‘淡人’,能让自己既在负压环境中守住宁静与幸福,又能在平静稳定里保留积极自我。”王婷认为,这时候,职场“淡人”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找准定位后,用松弛感来化解严肃。. A. v p" G# Y( D) F- k5 E- o$ c
: J% r6 F5 f# b8 A“浓淡”关系着工作期待 但无须“贴标签”3 P J* k1 ^" s. U8 ~# {2 f1 k
6 Y$ o# z5 W4 A* ?
“是‘浓人’还是‘淡人’,和人们对待工作的期待有关系。”在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于悦看来,许多人会因为某个目标或者对工作的想象,选择一个合适的“职场角色”。
r* T, {2 }8 J' T: [; ]" S ?" Q# C4 H
“人们做事背后的力量在于什么?是动机。”于悦指出,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成就动机”,为了拿到真正的成就、获得某种能力或是达到绩效,会有一股力量推着人们往前冲,去实现目标。
# T# @* L) j4 J+ H( r# J% F( C, Y u1 y3 D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主动掌握整个工作流程,还有一类人像考试一样只做“必考题”。不一样的动机,通向两个方向。如果目标感弱,就会成为职场“淡人”,被动接受安排;如果动机明确,则会成为充满干劲的“浓人”。/ g( `2 v- L9 p7 b5 X
7 B- L# b" y& Q7 A
在沈幼宜看来,职场环境、领导、工作动机……这些都是可以主动选择的。“对于不重要的、不确定背后动机的事情,不如当个‘淡人’,别掺和,别上心,也不必难过生气;涉及到自己利益时,就当个‘浓人’,努力争取。”
; L. ]$ B8 h) K+ y3 G& _& l( u+ H& ~ z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觉得‘浓人’在职场容易吃亏。”但沈幼宜认为,吃亏的不是“浓人”或“淡人”,而是拎不清自己要什么的人。“有些人最开始在环境中‘人淡如菊’,却一辈子碌碌无为,也没升职加薪;有些‘浓人’光‘整顿职场、对抗资本’,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不确定自己能否承担情绪化的后果,较容易被人当枪使,或当作刺头削了。”
: B/ b) g' P* W- g
; [5 t+ l- k: v. g“生命的浓度不该被定义。”王婷认为,在网友热议“浓度”的表象下,是当代年轻人越来越清醒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相较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年轻人更看重内心真实的追求,也更在意身心健康。
, e- n; O9 Q* N w5 ]+ ]1 m, s0 X" r) ^* C! l+ b1 K7 l: A) _: h
“职场‘淡人’还是‘浓人’,没有所谓的好和坏,也不用贴标签定义自己。”于悦很认同一个观点,“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实现自洽,就是职场人比较舒服的状态”。2 k- w% Z; z A
9 a& f' G' M( r" b! G( a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沈杰群
# I* |% B8 Q s3 t' N
9 @: f- L9 d: @7 {$ H6 N3 l% v4 [: p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