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质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打好基础,是一个时代命题。但我总觉得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有不少争议。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讲得好,“穿越概念的丛林”才能呈现人才成长的开阔地。那里群星闪耀,万类霜天竞自由,“谁主沉浮”之问的答案就在那里熠熠闪光——我们应该相信时代,解放思想,放眼远方的地平线。
; s; a* N9 w9 `* r3 l
" W) i7 T6 ?. ]4 X2 o4 E提到人才培养,不能不谈兴趣培养问题。兴趣伴随着人的一生,因而人就有了所谓“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之分。心理学上有专门关于兴趣的论述,比如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志趣,划分得很有层次感,论述得很有道理。许多大家关于兴趣也多有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还有大家普遍认同与使用的那句话: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驱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这些格言应当装进孩子的行囊中,这可能是人一生的财富,也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再看看实践,不少学校和教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创新了很多培养兴趣的方法。不过,我总觉得还不够深入,不够到位。究其原因,还是在认知上缺少深度,在机制上缺少力度。
" I; T4 J3 o+ v& \* p
. f& ^# h. t* M2 d+ V& L* @我们应当让兴趣培养与人才培养联系得更紧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曾在清华园里作讲座,题目是《一流人才,始自学“问”》。他牢记导师陈省身先生的教诲:“数学好玩。”好玩当然首先是有趣。于是,丘成桐对始于学“问”有了新的认知:教育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提出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他定了四条标准:有趣、简洁、深度、精彩。有趣列在首位。我深以为,兴趣是人才成长的第一级阶梯,不妨把它当作人生的起跑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句话并不错。我甚至认为,兴趣是人才成长的一根支柱,支柱弯曲甚至缺失,人才大厦就会倾倒坍塌。把培养兴趣置于人才强国战略之下,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其地位不言自明。9 H+ n* }; K# ^, W' Q7 A+ l
9 |3 t7 c. d( h' L4 J我们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兴趣的内涵与特质。关于兴趣,学者还有更深刻的阐释。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兴趣首先是专注。“虽然兴趣的各种方向是形形色色地分布开去的,就像它的对象那样多得使人眼花缭乱一样,可是这些方向却都是从这一点伸展开去的”。这“一点”便是专注。其次是审思,专心活动“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他将兴趣与欲望做了区分,把欲望当作人的“极端表现”,当“极端表现”被阻止的时候,或是“萌芽折断”的时候,兴趣的观念便产生了。之后,他阐释了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比如兴趣与认识、与同情,兴趣与注意、与期望、与要求、与行动等。赫尔巴特对兴趣的论述极为深刻,特别是在兴趣的多方面性上,他的论述是有广度的。
1 p2 n1 b5 h: P. V- @7 `& v. [) d- a0 P5 H0 M8 ]! L
兴趣是要培养和训练的。对此,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专门进行了论述。翻开他的经典《民主主义与教育》,“兴趣和训练”一章赫然在目,可见他高度重视兴趣的训练。他说有两个名词表明了一个参与者在事情发生过程中的两种态度:“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和“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然后他分析了兴趣这个名词通常用法的几种意义。在与训练的关系上,他指出,“要有兴趣,就是把事物放在这种继续不断发展的情境之中”,训练的根本态度是“意志”,而且这是原理。他反复强调,发展和训练心智,就是提供一个能引起这种活动的环境,并让教材不断加入。可见,参与、情境、教材以及持续不断发展,应是训练兴趣的主要方面。约翰·杜威关于兴趣的训练超越了一般的方法,从技术层面走向了在情境中发展心智的高度。
, P+ S" i8 |, h! W5 Y" Y+ s% c4 Z# k8 E8 d" Z2 k
综合以上一些学者的论述,我以为培养兴趣要走出单一与狭隘的局限,在更广阔的方面予以关注,要把兴趣当作一种可能性,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现实性转向关注可能性。兴趣里隐藏着可能性,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呵护兴趣便是爱护可能性,让兴趣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兴趣的多面性正是可能性的多样性,提供的情境正是可能性生长的那片土壤。尼采说得特别精彩,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一座花园和一片耕地。用另一种比喻来说,我们都是一座活火山,终会有爆发的时刻。也许,他说的那座火山的爆发,正是可能性的实现吧。# U, w- K$ j: J7 v7 {+ F: T! F
+ \' Y3 L$ k* n$ l3 @1 T! P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 u3 {% n* ~: t8 \# _/ d" a+ ^2 x7 Z$ c1 d2 C5 u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9日第14版
& n l# R' ]. o
& B5 p$ v- a) h& {作者:成尚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