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男女,是她/他们多爱“独立自主“吗?7 n% Q6 t! y" [1 T
, Z6 C! X( r: L% d# f2 |+ l
8 t0 R* T6 |* K' U不不不,误会了。6 t2 B2 b! m8 S2 O* b) ~: T. p& l/ \
只不过“独立自主“这个符号所蕴含的意义,是他/她们唯一能便捷的,标定自我边界,保持自己“独特性”的方式了。
9 h1 Y6 J* n* R
6 N. D4 }$ x Q' u' h, k* ?5 n2 H: B, O! N) O8 k
我来捋一下这个动机的反应顺序哈:$ j8 O* k& w7 B# Q
1.大家之所以害怕泯然众人,并不是“众人“有什么不好,而是在低层逻辑上,它意味着现有自我的消解和重构。. [3 s6 c4 b) g4 P! E) F
而其自身并不掌握重构的能力,也就是内驱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所以就得拼了命的去维持这个自我的架构。
* Q/ ~! H* ~6 {4 x# v, L
1 D1 J4 ^( @" ^; i* Z, s* T9 v. u7 L2.而由于架构能力薄弱,那么途径便是通过尝试与外界分割、驱离、反对,暨开展一系列的“用否定锚定肯定“的行为,来“寻找自我”。/ ?1 b0 N0 K, U8 k; z6 q- r; }
& p5 M9 U/ }0 E" m' ^3.again,因为架构能力的系统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他/她们就会被引导———“想拥有能与普通人拉开距离的符号,就要完成符号意义所“必须”的行为和活动。而一旦活动完成了,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能加诸在你身上。”(当然这种活动大多是强经济性的了)
s+ E6 Z& | i9 g! ]8 {9 e8 d0 m* ~+ b- t, O! T% V
4.很可惜,这种因“与人的距离感“而产生的独特性,并非自生,而是被赋予的。于是它就严重依赖于这个符号的维持。又因为这种维持需要特定的行为和活动来表达,因此就会对这种活动产生行为依赖,进而不停的repeat&aggravate.$ K/ B# L& d- v6 b
' a' F; J5 [9 \0 `: n- E6 E6 U5.然而这要有用,就见鬼了。所以个体就会去尝试将之外显。假装我已经找着独立自主了,并疯狂展示,试图通过外界反馈来确认&强化。这也正是这类情况的讽刺之处:
9 v3 \% c f1 m以为寻找了自我,实际找了个寂寞。2 |& {* \2 c) G9 \7 E5 e
只被教会如何谋生,没学会如何创造生活。
! `: U+ k7 `7 [6 g$ l" O8 \- l
+ @5 k8 _ w$ D" g: N
' ]( A' T' }. k————
; [$ S* B$ T$ b$ a就像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去纹身,说是为了艺术审美。但实质上只是为了拥有纹身所意味的“反叛、新潮、前卫、牛逼“的符号意义。6 P8 F. O3 ~& P3 |6 d2 W
如果有一天,纹身不再蕴含这个意义了,剃秃头(举例)却蕴含这个意义,那么大多数原本纹身的人就去剃秃子了。4 q" Q1 `1 b6 \% w8 _ ~* h
当然这些符号的意义构建过程,还有更为细致的社会逻辑参与其中,以及复杂的文化再重组的形成过程,展开就没个头儿了,下次再说。
* y3 L" V% A6 S5 _: l
" v' e% X5 p; _) |
5 j/ r$ q& p; C- ]% k——————/ ?& Q: t9 a6 x& Z" K. f
聊独立自主,没法略过嬉皮士运动。: C% a0 ~$ U0 b' U6 `3 x
这个战后最大的,具有席卷性社会影响的,年轻人反叛标的,是如何结构性的结束的呢?/ Y$ `7 O; |6 c
- _* V$ `& `" f+ L3 C1.当嬉皮士们长大之后,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抛弃了滥交毒品灵修共居。因为随着年龄和社会属性的改变,这些内容跟抚养一个家庭的角色需要并不匹配。
/ k3 p9 O3 @% u; a* a3 x+ N. ~7 `# h3 Z, O3 V
2.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发展,商业化和新生代不可避免的加速并破坏了嬉皮士的价值形象和认同。当它已不在承载反叛的文化符号,而被主流社会所默认和忽视时,嬉皮士运动也就随之结束了。
' n, W# ^6 s& p A& ^. ^$ O, v! f- [# O+ `1 B$ N
就像人过上日子了,通常就不瞎矫情了。2 i1 B1 U4 z$ S( y3 d9 [# v
就像西藏去的人多了,地儿还是那个地儿,但却没法“洗涤灵魂”了。
9 |* p# j: @- n7 d) A7 ~
6 G2 r) R* k0 [, ^" Q0 D. e* l
5 e! C# ~& |2 L( T4 G——————
" l; N' q, {* A% K% u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这是否是她们剩女的原因呢?”! @# ^6 }( W( H
首先,人家剩不剩,跟你也没啥瓜葛,我们可以分析现象但别去贸然指导某一个具体的别人的生活。
5 j/ I( _% j, N- t) _其次,“旅游潜水蹦极“这种行为只是现象,不是原因。就像“看球打游戏玩手办“也不是剩男的原因一样,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其背后的同一性问题才是原因。
! O, Z7 @! Z/ E" a) J: ^我上面说的这类“寻找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个体把同一性拒斥,搞成了同一性发散。" t( n* l- G7 \% F, f
拒斥的个体,因为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仅满足于,一些特定身份群体所提供的同一性细节所营造的,虚假同一性体验中。1 G2 }) @2 k" E
但这个同一性并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会随着成长逐渐被冷却消解,因此就形成了“无目的分散”。同时又对这种“分散“怀有极大的焦虑感。
% S; X$ W, T" y3 ]* e+ q9 A' R而在同一性分散的情况下,个体会呈现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回避,且因为自身缺乏回馈爱动力和能力,因此无法承受“爱“的压力性。那么其在与异性建立亲密联系的过程中,就极难顺利开展。' a4 E; Z3 e4 z9 W8 `: x
因为恋爱的过程,是两个人同一性相融合的过程。
* h& T$ F+ S1 w
3 G3 K' w) K! b. ^# r4 s那你说每个人都是因为能有这么细化深入的认识,才觉的这样的女生/男生“不靠谱“吗?
5 f ~- Z e) k+ K: W6 I0 _不是的,人具有根植于潜意识的天生的敏感性。于是就会像题主这样,不了解为什么,但就是觉得这样的人不妥帖。就像我们大概也能分辨,一个人是真牛逼,还是装逼。
, U1 B$ d9 S6 ^4 x" B4 i# Y0 S- H' ^3 o- D \) F
j2 T( l6 \. A& A# \& N当然,这类社会问题的产生,不仅是个体原因,还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原因。6 u. u+ g7 h' m" v( I
年轻一代,生活在城镇化发展造就的独立住房和独子时代,其成长的单元就是孤独的。' Y3 G6 p7 O: D0 `8 Y, G
伴随着难以回馈的,父母长辈压力性的爱,和学校的压力性的成绩要求。
4 A- L) q2 w6 Q1 c" |& B: h; J4 L0 H被包办了太多的生活细节和个人选择,在真实世界中的参与感太弱,又被他人分裂的要求去面对困难挑战。
7 m C0 X1 L4 g等等等等等,我能列出来几十条,每一条都能足以筹一个专项的课题研究。1 q) Q" T' I. J2 a+ e0 F
但是这种研究永远是滞后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需求。所以最终还是落在个人的主观个体上。
- R7 n' I8 M# F5 q- W1 B( Z( q9 ~+ y# D
$ {3 b1 T; \' |. @2 @/ f最后再说一句。
- v" t6 }5 F3 L, ^$ Y真“独立自主“的人,
; [8 _" V0 G1 k" w不会去念叨和标榜独立自主。6 D' W( o: a Z7 g2 W* P- ^
- \" E7 E. [/ [1 K8 r! b8 B$ S' v9 V! K
今日份社科小知识1/1% O1 Q) R2 }2 `, q) q
/ ?1 ]2 u( m- `# j& W
0 N' |; y' H9 j6 b( C9 m( R9 v+ M+ r! ]2 Q% ^4 Y c
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