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2年已经来到了5月。现在回过头来看,前4个月,房地产可谓迎来了“至暗时刻”,而且这是过去二十年,都不曾出现的“惨烈景象”。尤其是开发商、投资客、房产中介这段时期颇为艰难。
/ i2 [( p+ p }- D9 D' f2 U/ e F, p0 i! L4 B
0 K/ j' B; H0 f8 K9 j+ X
首先,2022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毫无疑问,房地产行业自身不仅陷入了“凄凉”,同时还拖累了经济——一季度经济增速4.8%,远低于全年5.5%的目标,房地产萎靡不振,是主要原因:一季度经济增长动力的三大引擎增速,基建增长8.5%,制造增长15.6%,只有房地产极度低迷。用专业人士的话说,“我国经济增长将在二季度迎来较大挑战”;
w) v' G. Y' }: j S其次,开发商卖房越来越难了。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1-4月的整体业绩规模同比降低50.2%,降幅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其中4月份百强房企单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284.7亿元,环比降低16.2%;同比降低58.6%,较3月降幅有所扩大。各阵营企业数量均有大幅减少,融创、旭辉、中梁、美的等多家房企前4月销售额同比降幅均超过50%;
6 H. d# X+ [% k% w4 R0 z% N再者,中国指数研究院跟踪监测的结果显示,2022年4月,百城中有52个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跌,连续两个月超过半数。新房市场亦如此,4月百城中有48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跌。另外,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跌破万元大关,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只有9552元/㎡,回到2020年的水平。另外,2022年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8%;商品房销售额29655亿元,下降22.7%;
j G0 z% b* { {$ @& V5 a4 X# g2 O
6 N1 I* O) j$ d( |
当然,更重要的是,2022年以来,购房者士气低下,购房意愿极其不强烈——开发商销售大幅下滑,已经侧面印证了该事实。另外,一季度居民房贷增速下滑,直接说明了大家都不愿意买房了:央行报告显示,一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年末低2.3%。尤其是2月,新增房贷首现“负增长”。2 A: \4 r/ E! m Q+ g4 w
5月的楼市亮出“底牌”,有一种预感越来越强烈!; U4 I7 F2 R5 _
凡此种种,很多人都想知道:接下来房地产到底会如何走?会继续低迷,还是回暖升温?在我们看来,5月的楼市,已经亮出了“底牌”,基于此,有一种预感越来越强烈:楼市重启,只是时间问题!
. w1 L+ E$ l; o- c4 W先来说说楼市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5 Z* C4 K4 |+ ~ H对于这一点,其实4月20日央媒经济日报已经说得很直白了:当前,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好稳楼市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房地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的作用明显。”
! ~/ b; i& m, I0 B( t/ b* |对此,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说得更直接: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因为房地产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且对上下游超过100个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2 ?4 f8 W0 I+ K4 W( m# e) P0 G+ n- C2 R5 f
$ d% r- `# |! |2 s6 n# {/ e2 S
; z3 ^8 L) l3 M6 O/ p4 y
4 U. `' o* |/ [! v) v
. r5 I2 r6 Z4 x0 g9 t9 r
另外,5月4日,“一行两会”表态稳楼市,也透露了3个重要信号:% _* W% w; i* q- g, `1 m
第一,当前时期,房地产市场最要紧的是企稳筑底,大涨大跌都不是稳。具体该如何做,央行已经表明了态度: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及时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市场下行时,金融信贷政策要保持适度宽松,帮一把。房地产从销售到融资再到拿地的整体链条受阻,循环不畅,是行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能再耽搁了;% p" Y% ?6 B0 M% P }" j
第二,要积极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出清”行业风险。对于这一点,银保监会说得很清楚了:“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比如最典型的恒大问题,国家层面首先考虑的是“保交楼”、“保民生”,而且在恒大正式宣布债务违约后,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进驻。更重要的是,后续还鼓励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对出险企业进行收并购;: L2 C, }$ N3 k% C, I+ E
第三,房地产要回归实体经济属性。说白了就是,房地产一定要保,但是不能再高高捧起了。也就是高层一直强调的,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什么是良性循环?何为健康?过去经营贷、小微企业贷款、消费贷甚至是信用卡套现等,都可以用于购房,房地产作为最大的蓄水池,海纳百川,吸附各类资金,使得房地产一家独大的这种局面不能再存在了——正如万科郁亮所说的,未来房地产要脚踏实地向制造业学习,通过劳动挣加工制造和服务的钱,不能再赚快钱、大钱,而是要赚长钱、慢钱和老实钱。
9 f$ V+ i4 u' z1 M
0 s% S, i, a* ~/ [
3 E" h" h( m s; c# `6 ~" }, S当然,最重要的是未来会想方设法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是关键所在,更是根源性问题——地价不降,房价根本不可能降低。事实上,国家已经做出改变了,2021年2月起,国内22个重点城市的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出让:一是集中发布公告,且2021年不得超过3次;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从而令市场主体形成合力预期,对地方形成有效约束,控制土地溢价水平。
) M3 t9 d! q @$ D) o0 |有人可能会说,土地财政根本不可替代,2020年全国平均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达46%,就是原因。事实并非如此,除上述之外,其实国家还亮出了另外一张最大的“底牌”,那就是房地产税——试点已经获得授权,而且就在4月25日,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明确表示,“将按照先行先试有序进行,积累试点经验,形成制度成果”。为什么说房地产税是最大的“底牌”?因为根据任泽平的说法,未来房地产税将起到多重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丰富地方税源,缓解地方财政收入,逐渐替代土地财政,调节收入、抑制房价、降低租金、打击投机炒作等。$ a( p; I/ F3 G( w
) _6 ~, B* v; Y$ a0 p
$ N# k f9 i3 c0 v综上,楼市亮出“底牌”,所以我们预感接下来“楼市会重启”也就顺理成章。有三点可以佐证:首先,2022年以来,央媒频频“护短”房地产。比如2月23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表示,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没有变,这一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投资、消费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稳定市场预期,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再比如4月23日,经济日报在文章《发挥稳楼市在稳大盘中作用》中更呼吁,“当前,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畅通房地产市场循环,让房地产市场尽快恢复,重回平稳运行轨道”。+ x/ b/ ^- F4 }3 f/ M0 m! M
其次,4月29日重要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标志着楼市进入了“实质放松”的阶段。事实也确实如此,5月1日-5月7日,短短一周时间,先后就有沈阳、洛阳、惠州、中山、赣州、徐州等城市放松政策。在房产专家刘博看来,接下来的一个月,一些核心二线城市,也会加入到放松政策的队伍中来;
% C) E3 M( z0 ` g/ z
; e( c/ K: v% U6 U$ ? D
, g3 J# p& T& x* m: W: c9 V
: F* }! A# i d7 ?再者,如上文所说,5月4日,“一行两会”突然发声,释放的信号也非常强烈:2022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楼市仍然十分不景气,急需要给房地产打一针强心剂了。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声的主旨都强调了“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说白了就是要给房企融资便利,给开发商纾困。
2 P+ D# W* Z% I$ j& r; q) s5月的楼市亮出“底牌”,“楼市重启”的预感越来越强烈,是否意味着房地产会重走老路,是否意味着房价又要大幅上涨?" y# v% Y* A6 e6 W
对此,我们想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首先,当前的楼市正如易宪容所言,“老百姓根本没兴趣买房”,而且是在降首付、降利率、发放购房补贴的背景下。为什么各地出台了“稳楼市”政策,仍然不见起色,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市场鱼龙混杂,且预期严重不足,老百姓一方面没有太多资金拿来住房消费;另一方面是不敢消费,因为整个市场已经发生了逆转,现在的市场行情是,开发商、投资客急需要买房人进场接盘。/ n; D5 f# k' `2 v5 p8 C
( w3 y8 h2 s- f. Z% f" w4 ?( q
% k' e9 j) Q5 N3 H% a9 h4 L! Z5 s& G0 z9 I8 ~( M- \
其次,从央媒经济日报的定调来看,房地产不会重走老路——“多地因城施策出台稳楼市调控政策,不能顶着稳楼市的帽子实施过度刺激,避免市场再出现浓厚炒作氛围。” y: x f: x+ [: ^
央媒字里行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采取积极措施畅通房地产市场循环,让房地产市场尽快恢复,重回平稳运行轨道,这只是必要的纠偏,并非过度刺激。未来随着积极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市场的变化,顶多是“全国商品房销售下行的态势可能得到缓解”,很多人期待的“房价重启大幅上涨”,绝对不可能出现。
2 U7 Q0 C; b0 |' d* O! I再者,房地产虽然仍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更多是起到完善自身、不拖累经济的角色作用。另外,从今年一季度我国的三大投资领域的增长来看,未来新基建才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其作用明显高于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新基建对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以及消费和出口也具有较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