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东亚由于历史文化地缘等种种原因对“犯错”包容性很低。/ F) O9 u+ e4 K9 o6 g
美剧《破产姐妹》里面有句台词“Never tell an Asian that he made a mistake, he'll kill himself.”这就是个讽刺剧,里面讽刺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群体,但也可以体现出基于美国价值观对美国社会中各种群体的看法。
6 K0 z- @4 @/ t: _; `0 u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中确实明显感受到,整个社会中从孩子到成人远远没有我们对“犯错”那么恐惧。5 D _7 y3 X: t9 N' O2 {$ t
每周五中午我们楼里会有小型讲座讨论(seminar, 边吃披萨边听的那种),场下听的人是各个实验组的PI和成员(博士后,访问学者,学生等)。每期做报告的人(多数是请来的外面的学者)的研究方向虽然是一个大类,但肯定是各有不同,大家每次提问讨论确实非常活跃,主持人也经常强调欢迎提出任何疑问,哪怕非常“愚蠢”(stupid)的问题也没关系。
# M- [" f2 h _- W+ X; T( i+ G. I$ |" v& ]* u. m4 |; }
- G& E8 k. a y* u5 G3 k: b2 K经常就有类似样的情况(就是打个比方,大概这么个意思,也可能只是我所见的情况,存在以偏概全可能):
' a8 r# m' r. m, ~" V讲者:(先大概介绍一下研究背景,在座的本身都是同一个大领域医学研究方向的)我们发现**分子对**疾病的**环节起重要作用……
: ]7 G- Y0 z' |+ y$ A# ] c* y% |$ @提问A:请问**疾病是什么?3 ]8 K K; P0 e- M
讲者:**疾病是一种由于**病理改变而导致的**功能异常的…….7 E- i4 V/ k* u2 l% I7 X5 r6 g
提问B:请问什么是**病理改变?6 S$ O$ Y( L8 I% T) \. N- l
讲者:**病理改变就是blablablabla...
9 E! W2 ], ]; Q) X! Y! b! T提问C: 你这个分子是哪类物质,细胞因子、激素、结构蛋白?6 C8 ?! l2 v- q# D* _
讲者:这是个细胞因子blablablabla...
" w+ h" ~( n Y- L/ E- x- @1 |提问D:请问什么是细胞因子?6 l( H: X& _& c& _9 I
讲者:细胞因子是blablablabla.../ ?! U U0 Z" H
提问E:话说细胞因子是怎么被发现的?
- F& i7 K2 d. ], \4 a观众F:是当年blablablabla...; ]6 p2 [8 h3 c
……. h% n! R4 \2 K( ~" x
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现场都会兴致勃勃地开始讨论,而不会有人传达给你“你也是这个专业的研究者,怎么连这个概念都不懂”的感觉。& Z) r9 C( o) i! h5 o7 O P
即使是年长的教授也普遍没有很强的“包袱”去时刻维护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必须什么都懂的形象,小组会议的时候学生和老板都是想问就问,哪怕再基础的问题。刚来的新手因为失误操作毁掉一次实验,老板和周围同学也只是流露出一些懊恼,但还是会安慰一下“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It's ok, everyone makes mistake.),然后收拾收拾开始准备重新来过,因为责备解决不了问题(blame can't solve problem.)* ~8 C" p# I* _; S. g) {/ v. k
我租住的房子附近有个小学,因为是“学区房”的缘故,basement半地下室里面租住的经常是国内过来短期访学带孩子的人,偶尔在客厅一起吃饭的时候也会跟小朋友聊天,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作业(assignment)要回家做,发现他们小学低年级的作业很少有纸上做题的形式,基本上是一些与当时所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美学要求的作业。比如自己做一个硬纸板时钟(剪纸、涂色、安装时针全部自己DIY),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构型和涂色,然后在班上用自己做的时钟玩游戏来理解“时间”。包括通过我美国导师的孩子以及其他朋友亲戚在那边的经历,总体感觉就是美国教育系统对学生的考试和选拔并不依赖于“做题”和“计算”等能力的考察,更重视的是“思维方式”和“创造力”,所以就使得从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过多地被“对”与“错”所主导。
' S. C. n" \0 J' \$ R高年级或者中学的学生会有一些小组的作业,比如说制作一个火山模型模拟喷发(曼妥思加可乐),这个火山模型涉及内部结构设计以及外观美学造型等,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做的更细致,学校会先引导学生理解火山的地理形成原因和结构组成以及喷发原理,然后孩子从制做到演示的过程就涉及了物理、化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理解,上台演示的过程也锻炼了演讲能力。而且做的火山风格各异,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得到有效发挥。这种考察模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至于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不能犯错”上,而是更容易形成一种“想要做成某事-有个错误导致不能运行-修正这个错误让它运行”的思维模式。
& _# K9 V$ @. C1 E- W* j
) ?. S* Y/ g4 Y S. h. O; O9 r
4 E3 D# L' |2 ]% k7 `7 `# Q由于文化及教育模式的差别,我们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大班级书面授课,学生完成书面做题作业,考察依赖于做统一的试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通过分数的高低进行评价和选拔。所以我们从小开始听的最多的就是“这题错了,要扣多少分”、“考试完后一定仔细检查,一分可以压倒多少人”……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高考中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错失几分而导致排名落后多少人以至于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在这种模式下,就必然导致全社会对“不能犯错”的过度追求。
2 Y; H5 C. d# O+ q7 f6 K6 ]这种“害怕犯错”的心态加上资源的相对缺乏就会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暴露自己的水平,只有感觉自己的问题是“高级,能够体现自己挺牛逼”的时候才敢提问,如果内心直觉性地产生的疑问首先想的其实是“这个问题老师有没有讲过,问了是不是说明自己之前没有好好学习”?所以就往往导致成绩好(考分高)的孩子相对更爱问,越是成绩差的孩子越不喜欢提问。小学阶段,孩子很天真无邪地问出有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过全班一起哄堂大笑这种事发生?甚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会说“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你下课再单独来找我吧,不要占用上课时间了。”(暗示提问者有错,因为没有掌握大家都掌握的知识,拖了后腿)。
5 {) n* b: d+ b, A1 l2 B以上这些场景,多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社会在无形中给我们施加的观念让我们不敢在课堂上想问就问,不愿轻易展示自己。我并无意去批判我们的教育体制,国情不同,地缘文化不同,导致不同社会只能根据自身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教育模式,我自己也是我们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我能理解这种学校教育和高考选拔模式。
8 m8 z1 L" H5 I! i" m0 I以上是我自己的关于孩子教育成长的一些感想和反思,也是我自己在当妈妈之后对生命的塑造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而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认为父母的作用比学校更大,我觉得如果觉得哪些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的更好,就从自身思考能够做出哪些改变与努力:有一天老公在准备一项考试,有个医学知识点不懂就问我,我也不记得了就直接回答不知道,然后老公以玩笑的口吻说“你这还是学临床医学出身的,连这都忘了。”我思考了一下,认真地跟他探讨:“我觉得其实人不知道某些知识或者忘记某些知识都是很正常的,不应该因此而被嘲笑,如果比的是对知识点的记背能力,或者计算能力,那么人永远比不过计算机,人的可贵之处应该是创造能力和爱。”老公想了一秒点头称赞,我俩立马达成一致:以后尤其在孩子面前都不能有表这种因为人没有掌握某知识而嘲笑某人的态度,这样会在无形让孩子也有了这种思维的束缚,而在这种对“犯错”的畏惧而造成的束缚中会使得我们错失很多获得有效信息并进行创造的机会。+ A I+ Z" ?) f& O5 h2 b5 k8 ~9 M+ F# r
孩子现在两岁半,自主意识开始增强,我也时时反省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引导她的行为,尽力不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施加太多思维的限制,鼓励她去尝试,去创造,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害怕“制造”问题,在成为父母的路上,我们也迎来了第二次成长。相信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中有很多人已经能够很好地反思与进步,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咱们的孩子们能够越来越多地摆脱更多思维的束缚,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怀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K+ ]% v+ b! v. P; n; u/ P7 r1 w
* h- [! Q: n1 S!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