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说,其实更合适的应该叫做城邦政治,这种简化的论述是完全OK的呀~& \. `7 H) G+ @% W
雅典的民主政治准确的说是城邦(polis)政治的产物,而城邦一般是小国寡民。当时希腊人相信,像现在的民族国家(state-nation)一样大的政治秩序与完整的人类生活所不容。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要通过政治行为才能实现“公民”的生活,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统一必须在城邦政体中才能得以实现。. k7 _- i! j" [7 |
这里的城邦是指的依托一个城市所建立的政治体,而与之对立的政治体不是现在的民族国家,而是斯多葛学派所论述的世界都市(Cosmopolis)。世界都市指的是每一个人,不论民族和宗教,都依靠共通的人性生活在一个广阔政体中,通过统一的法律来进行管理。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在主张普世帝国的政治理念,无怪乎斯多葛学派成了罗马帝国的御用哲学。这两种政治哲学的分化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古希腊人对于世界认知的变迁,也就是从希腊本土的狭小城邦到希腊化世界的广袤王国。) ?3 D, i+ o+ Q, F4 A6 B( f
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城邦政治,主要还是源于当时以城邦政治为基础的希腊人国势强盛,所以希腊人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其他人是野蛮人,由此推导出来希腊城邦政治的优越性。0 G* B( k* t+ c5 [. I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第一部先从土地囊括整个土耳其的吕底亚王国崛起写起,本来吕底亚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们斗来斗去,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则征服了一大片沿海希腊城邦,然后就被波斯秒杀了。。。。然后到了希波战争,而在当时希腊人的世界观主要组成就是一个囊括无数文明的波斯帝国和爱琴海沿岸的一些希腊城邦。所以当时吕底亚被波斯人轻松征服,对于希腊世界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震撼。
, ~7 f9 u E# g5 ?! M$ M然而之后的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少胜多,之后色诺芬的万人雇佣军在波斯境内如入无人之地,斯巴达王阿格西莱二世率领一支万人军就能在波斯境内征战(烧杀抢劫)三年。波斯人就被希腊人观感中成了费拉不堪的典型,只能靠黄金收买敌人搞搞阴谋诡计了。所以希腊人自然推理出城邦政治的优越性,横扫世界的波斯人都不是希腊人的对手,那希腊体制当然是翘楚了。希腊人进一步分析认为希腊的政治优越性在于希腊人顺应了政治本性生活,有着“公民”的自由,而不是像波斯人一样受遥远中央的管理,是野蛮的”臣民“,所以人人参与政治的公民社会才是文明的根本。2 M3 j; Q6 ]) e2 C* s
但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者季蒂昂的芝诺(前335年-前263年)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已经建立起从东地中海到遥远印度新疆的广阔帝国,希腊本土的城邦早就成了不入流的政治实体了,自然没有所谓的优越性了。在当时整个希腊本土的城邦联合起来也就勉强抵挡住马其顿王国的吞并,和塞琉古、托勒密这些大国比起来就更说了。到了罗马帝国崛起,当时普遍认为罗马一个国家就占了世界一半以上领土,是真正的”世界帝国“,也需要解释为什么罗马人能被团结在一起。所以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有着自然的秩序,人人都可以通过理智认识,这种认知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然法,通过一部统一的法律可以管理所有公民,也就超越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 e3 E! H' u' `. f. N! S
# E" m4 w" C4 [ h8 L1 _在我们确定雅典等古希腊政治实体的政治秩序本质上是城邦政治后,我们进一步分析这种直接民主制度。# E# [0 p( d2 x
在当时希腊世界有大概上千城邦,但是多数城邦大概只有1000公民左右,著名的大型城邦大概可能有20000公民左右(如科林斯和底比斯)。然而鼎盛时期的雅典人口30万以上,大概有6万男性公民,在整个希腊世界应该只有叙拉古大概达到了同一规模。从当时的希腊人来看,雅典简直是希腊世界中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g, ]6 K8 N5 W0 W0 v* l
雅典作为提洛同盟的领袖,依靠着强大的海军,掌握了大概150个以上个爱琴海沿海城邦的财源,并且对这些城邦内部有一定的控制权。在历史上,我们知道雅典人通过宣传城邦平民夺权,来培养了一批支持雅典的同盟。但是这种控制权是有限的,雅典也不力求控制各国内政以组成一个联合政治实体,仅对剥削盟友以维持雅典的霸权感兴趣。所以雅典从来没有想要像罗马人一样试图通过发放公民权,来将其他城邦逐渐纳入罗马人的管辖之下,也就无法超越城邦政治的极限。
7 _& p* O3 C5 t, T. ~* H, K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惨败并失去了对希腊世界的支配能力。在这次战争中,雅典的民主制犯下诸多错误,最著名莫过于十将军审判案。当时是雅典10位将军率领海军以少击众并取得胜利,但是因为没有救助落水水手而被审判处死,苏格拉底也因为提供辩护而被处死。因为雅典直接民主的混乱,在长达两千年中雅典民主一直是被认为是极其负面的政体。5 E/ y% }1 Q" W9 N0 f- _
直到启蒙时代为止,西方人的认识都是,超越城邦的国家必然会导向实际上的君主制(荷兰共和国本质上也是奥兰治亲王的君主制);限定于城邦政治,最优的制度是罗马的共和制,其次是斯巴达和威尼斯的寡头制,再其次就是各类其他失败政体了,而雅典的民主制就被认为是最后一类。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长期是被认为是极其负面的。我们政治史上第一个主张”多数人统治“的是卢梭,也就是在19世纪以后,雅典的声望才随着现代代议制民主流行而逐渐高升。6 E E1 |, E$ J' l) P2 I( ^4 d
不仅如此,在希腊时代中,雅典人被认为是非常保守的。雅典人不仅仅处死了著名的苏格拉底,还曾组织了对知识阶层的长期迫害,例如雅典人曾经禁止对自然科学和天文学进行研究,实际上古希腊的相当于的科学研究是来源于小亚细亚东部和地中海的希腊城邦的。0 J0 p1 h# ^1 k* C! `
雅典曾长期保持文化中心地位,得到现代人更多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当时进行写作的主流语言是雅典亚提克方言,这和雅典本身政治制度是否优越关系很小。伯罗奔尼撒地区和大希腊使用的多利克方言是十分粗糙的,即使叙拉古、斯巴达和科林斯这些城邦也是当时希腊世界中的巨型国家,但是仅仅限于沟通作用。斯巴达甚至没有自己的书写系统,大量的支持寡头制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没有使用斯巴达人的多利克方言进行写作。而雅典则是亚提卡半岛地区最大的城邦,自然享受着文化独尊的成就。另一种常用的方言是爱奥尼亚方言,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随着希波战争崛起,雅典作为希腊的首邦崛起并且小亚细亚被波斯人挤压,所以大量爱奥尼亚人希望移居雅典进行创作。最终这些因素都导致,大量古希腊的历史和科学创作都与雅典相关联,所以使得雅典作为一个城邦长期维持了重要性,而斯巴达等曾经辉煌的城邦现在已无踪迹。6 m, o; Q% ~, b0 o5 W3 b
但是这不代表这些以雅典亚提克方言为写作语言的思想家赞同雅典制度,古希腊大多数思想家都对雅典制度缺乏认可。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一种依靠“理智”来划分阶层进行统治的——也就是寡头制;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一种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制度——也就是共和制(接近罗马的制度)。色诺芬和修昔底德都是保守派,更推崇斯巴达的制度。所有著名古希腊人中,只有希罗多德是支持雅典的民主制的,因为希波战争中雅典人取得了关键表现和之后雅典实现了希腊本土的霸权。其他支持雅典制度的古典作家一般名气更小并且成就也更低,如德摩斯梯尼。
2 J& r, P! l, R8 @$ z4 Z* Z# \另外,随着国家治理模式发展,统治机构中形成了大量贵族式的政治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僚制“。官僚制本质是一种有自我认同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在政府中保持团结和稳定、分享特权的统治集团。存在官僚制的地方,只能存在非直接的民主制度(代议制民主),因为大量的权力都转移到了不受民众控制的一群官员手中。
: Z! U& ? Y d8 {9 ~而雅典能采取直接民主制度是因为其本身不存在官僚人员,也就是没有专职从事政治的人员,自然是可以建立公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政体。但是我们现在的政体都存在着流程化办公的指令系统,从根本来说是无法建立直接民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