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揭开行业遮羞布,宇树科技掉落神坛?

[复制链接]
查看9992 | 回复0 |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备受关注的2025年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已经结束。这场半马过后,最大的影响是,之前被网友们夸上天的宇树科技,现在在抖音上被无数人群嘲。有人说这场半马,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遮羞布。
7 c! L% T4 |! Z! A由于宇树机器人在半马上表现的糟糕,连宇树科技公司都不得不发文回应。
4 F& _  T% D$ ^2 f' M( i9 b! n7 V9 N9 r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揭开行业遮羞布,宇树科技掉落神坛?-1.jpg

! ~- _0 i- R- X5 y虽然网友们并不买账,但宇树科技公司的回应也没什么问题。网友们比较的是网上那些能跳舞能打拳视频丝滑流畅的宇树机器人,这和半马比赛里走路都会摔倒,旁边还要有人拿着遥控器,有人跟着随时准备搀扶的机器人,反差实在太大了。
# n' |7 k0 O$ w6 e5 O对于宇树科技公司来说,其实想表达的是,实验室或者宣传视频里的机器人和量产销售的机器人不是一回事。量产销售的G1机器人售价只有10万,北京半马其他参赛的机器人应该都做不到这么低的成本。
' ~1 M+ @3 q2 x宇树最强的地方在于,通过设计优化、轻量化、供应链垂直整合,能把机器人成本降到最低。比如宇树的机器狗在淘宝上以9997元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只,而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售价折合人民币高达约50万元。' |% v7 i2 k/ r& @
为什么宇树能成为杭州六小龙的代表企业,王兴兴能作为发言代表和其他大佬一起参加民企座谈会。本质原因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已经量产,而且其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
5 n2 F6 b2 r0 H8 u( o$ k* u网友们觉得宇树机器人出现在半马赛场,就代表了宇树科技的水平。这是不对的,如果宇树科技公司参赛,他们会为比赛专门设计针对性的机器人,专门进行编程并配合最高水平的工程师团队。
( G3 ^& v; X1 N% {8 B5 w$ m: D( A这次参赛的几个团队,是购买宇树机器人的客户用售价10万的宇树机器人比赛。要是宇树公司,可能会用实验室研究级别的,成本数百万上千万的最高质量最好性能的机器人参加比赛。
* j0 V( J" X! t% A: @0 ^/ o9 E一个基本常识是,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宣传视频里的机器人,和量产销售的机器人完全没有可比性。进行量产销售时,会尽可能减少功能、简化设计、用最便宜的材料,以求最大可能来降低成本。专业的工程师团队也会针对半马进行针对性的编程和调试,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 w% C" f* d  {如果人们这么关注人形机器人半马,大概率以后宇树公司也会来参赛。这就像那些专业的赛车比赛,车企参赛的车和公开销售的车质量肯定不是一回事,而且赛车比赛里车企都会用最高水平的车手来最大程度展现车的性能。) S' f" G' m6 q% O2 n/ D
这场半马,某种程度上也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遮羞布。相比网上各种宣传视频,半马赛场上真实的机器人们还是太笨拙了。这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国内知名投资人朱啸虎看空人形机器人的事情。朱啸虎称过去几年投资的具身智能项目,正在批量退出,他觉得人形机器人公司现阶段商业化不清晰,没人会花几十万去买机器人。
' m5 a* L% I* V作为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虽然实现了科技与体育融合的突破性尝试,但参赛机器人的表现确实暴露了技术不成熟和产业早期阶段的局限性。这种“失望”背后,既有现实挑战,也蕴含着行业发展的深层意义。
1 X7 e; N4 V: y% M+ O- _- {4 z+ ]一、技术短板与赛事乱象& P+ q5 y6 y. ^/ z
1. 稳定性不足" F0 Z) t3 G- O+ f
比赛中机器人频繁出现摔倒、散架、中途罢工等现象。例如,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在17公里处因电池故障摔倒,需更换电池后继续比赛;部分机器人需要人工陪跑或轮椅推回终点。这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控制、关节耐磨损性、能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缺陷。0 D7 c: K: E- t* C
2. 续航能力存疑
. ]4 Y) _/ M9 H" i尽管赛事允许中途换电,但多数机器人需多次更换电池或本体,例如“天工Ultra”换电3次,部分机器人甚至更换本体导致罚时。这表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电池技术、热管理系统尚未满足长距离任务需求。: s) C, F1 j. T( u* T& @
3. 拟人化与实用性失衡, b: Z! P2 b+ d4 ?; h9 u
部分机器人通过“穿童鞋”“加铜套”等临时方案缓解关节磨损问题,但牺牲了运动效率;部分团队为追求“萌态”设计轻量化机器人(如身高仅75厘米的“0306小巨人”),却难以应对复杂地形。这些现象凸显商业化目标与技术验证之间的矛盾。
- h4 o/ M* |7 B" {( d$ u0 [- M- c5 v
二、赛事的积极意义/ b# H2 d% S, Q& z
1. 技术验证的里程碑
6 w6 }8 s, _7 ~4 z+ t7 Q$ [作为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开放环境长距离耐力测试,赛事成功验证了多项技术:天工Ultra以平均10公里/小时、峰值12公里/小时的速度创下纪录;松延动力N2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无陪跑完赛;部分团队展示了10秒级换电技术。这些数据为后续研发提供了关键参数。
2 \  H! {5 o( c. V* M( e# f, _* M9 J) ^* ]+ _  ]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揭开行业遮羞布,宇树科技掉落神坛?-2.jpg

7 Z+ f. b5 K5 p. C2. 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契机: }2 T2 S8 [0 j- u/ r" F: J( A3 Y
赛事吸引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20支团队参与,推动算法、材料、传感器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例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整合了小米硬件生态、优必选全栈技术等资源,加速技术迭代。暴露的短板(如电机过热、螺丝松动)也倒逼上游零部件厂商改进工艺。7 b. w5 w  f9 l
3. 公众认知与场景探索
7 t& m7 Q# i; g" m8 C: G, N$ V尽管表现不完美,但赛事首次向大众直观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例如,赛道模拟了城市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需求,验证了机器人在长距离移动(如电力巡检)、复杂地形适应(如废墟搜救)中的可行性。1 f# D: A4 c- {7 O$ b# I
三、争议背后的理性思考/ a0 M$ M2 L0 N- f1 v4 @/ G4 \4 A
1. 技术发展阶段的客观限制, w7 h& {& Z4 z( m& d
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波士顿动力Atlas、特斯拉Optimus等国际顶尖产品至今也未实现半马级长跑。此次赛事中“天工Ultra”2小时40分的完赛成绩(相当于人类跑者配速7分37秒/公里),已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速度控制算法领先。3 O0 m$ y: `; G+ A, W
2. 炒作与务实的分野' B0 [6 {2 i/ x! {* U$ O& ^
部分团队仓促参赛导致“翻车”,暴露出行业急功近利的心态。但更多团队通过赛事沉淀技术:例如“天工Ultra”赛后计划将碳纤维轻量化设计应用于工业场景,松延动力优化算法后转向家庭服务机器人研发。这提示行业需平衡短期营销与长期技术积累。0 h- \' K7 U/ S/ G0 d- D8 A& r

+ L' Q4 r. G$ b% A
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揭开行业遮羞布,宇树科技掉落神坛?-3.jpg

8 P: `& G  t& G  \! n3. 标准化与产业生态建设
4 b0 I* F- X/ J8 s1 P6 k赛事首次尝试制定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规则(如Z型起跑、换电罚时),为行业标准建立提供参考。北京亦庄通过“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等政策,推动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的闭环。! Q  l+ l, Q3 C. ~) V  f. m. o
这场赛事恰似一面镜子:既折射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稚嫩,也映射出产业突破的曙光。对于公众的“失望”,需理性看待——正如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仅持续12秒,技术进步往往始于笨拙的尝试。8 D/ a6 ~. `0 c+ J/ b/ j6 ^3 }: P. b
关键在于,行业能否以赛事暴露的问题为突破口,在运动控制算法、能源系统、材料科学等领域持续深耕,将“摔跤”转化为“进化”的动力。% ~" i- o3 a  _: {6 O( c
或许未来某天,当人形机器人自如穿梭于人类生活场景时,2025年的这场马拉松会被重新定义为“笨拙却勇敢的第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31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