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教育何为

[复制链接]
查看3282 | 回复0 | 2025-2-24 01: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悦 言, T; {$ h$ ?' L# k5 K( K$ h
7 r3 ?3 L' D5 p' R' g* V& D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 Z% |! D3 }2 w$ _) U' T2 V% v# t8 a: H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去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要求广东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广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注入澎湃动力。
) W  [; ~/ z+ A
9 A! F4 S( v5 L3 f" G5 h6 r殷殷嘱托,鼓舞人心。走在前列,教育何为?6 ^5 R& g" I+ P2 N  Y! B8 [) h& e

$ O# ]4 w1 `0 i# i(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6 `: r- o  c( s* ?4 G" J& t# K3 \3 K, m( G- k- z* I; J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立德之要,在于铸魂。新征程上,教育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 r9 m  c  R' E: C+ z
7 k+ M/ n) S5 s; W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立志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推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开齐开足体育课,重视以美育人,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发生显著变化。
9 Z1 u& o- D* k" W" y! i1 C* ~0 R5 p* b: J( a0 W8 P1 r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的教育正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等挑战,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青少年奔涌而来,崇洋媚外、盲目攀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教育不能写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青少年就可能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念。
& \6 v9 S( o# r9 L+ d+ v* |& y/ L  t5 s1 t8 X6 K; @; e) t
广东在地理位置上是“交汇处”,在文化上是“交融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交锋处”,易得风气之先,也易首当其冲。走在前列,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7 Y% A5 a6 o& o

$ M" ]- t( L6 j) _5 K6 a/ X(二)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事关青少年成长成才,关系到千家万户、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教育人民属性的生动阐发,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f3 D* J* w; T  r

: {# k" F# e' Z1 ?$ T# ~6 P人民性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引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即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N2 ~" G. E7 ^4 J! r; r; b9 b7 B) x, h- B8 b( o& {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也是广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短板弱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近年来,广东着力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一方面,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县中托管帮扶,大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广东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52万个,圆满完成“双减”三年工作任务,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抓住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省21个地市实现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全覆盖,共计8所高校21个学科进入“双一流”,更好满足人们上“好大学”的愿望。
9 R) ?7 c5 t9 V# p! H6 d9 K. e. Z. H0 k7 J2 e4 t2 a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学有所教”,更希望“学有优教”。这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也正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持续增强老百姓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 ; Z  u9 C( U5 z: `+ N& C
+ w+ `' h  y/ C4 J4 `9 g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广东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走在前列,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与广东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教育格局,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 e  Z8 w; _7 c+ @' q6 [, @# u  v3 d1 T9 f
(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具有鲜明的战略属性。
/ r  B! {+ ]! z% b! ?1 q# r3 ^% y& x  t6 \& y7 K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去年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 [3 o; D) X& H3 ~: D! Q* m4 j- i# m
如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需要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更好推动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快变量、强变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A: N1 j+ n" R$ \3 |" h
; ?/ u) `+ e2 H+ }' l
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近年来,广东坚持面向发展一线、聚焦科技前沿,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突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服务产业需要,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比如,坚持“靶向发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全面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强化有组织科研,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卓越中心,探索大任务牵引大平台建设的组织模式,不断增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一线任教、就业、创业,在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加快成长成才;等等。
! T, T9 |/ `+ \) u" _
/ u3 s) Q4 [' T* ~$ V0 p当前,广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调整期、积厚成势的积累期、动能转换的接续期,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需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粤东西北、向县镇村倾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堵点痛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繁重,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战略眼光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成就人才之强,助力夯实广东现代化建设根基。
% ~/ A0 D9 Z6 e# Z( ?# s9 e) x$ p( U5 y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走在前列,必须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和广东高质量发展所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的服务力、支撑力、贡献力更加彰显。
& \" p0 l( \, w% B4 t- J! A4 X
$ f! d; y- K% }" L3 Z(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R& j3 D  U! y# G/ u3 t" g7 k3 c  _  t# |+ E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杏坛春风,到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子情怀,从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到张桂梅“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坚韧勇气……穿过历史的长河,一批批“好老师”“引路人”“大先生”不断涌现,持续点亮教育的璀璨星空。 * [2 ]& M+ z8 y. h- }

" f$ D# ^: [$ J“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源自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又观照当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
/ ~; ~+ U* e6 O& d) f2 `& }" P1 H. _* `; ~, P. P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一直以来,广东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以“破五唯”为导向的职称制度和评价标准,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支持力度,开展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实施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焕发新气象。
0 s/ n1 b# K. K# a3 t1 B( K9 J3 D$ l" e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截至2024年底,广东教师总量超167万人。这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助力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2 ?* m' X, i, q5 T) x: t# o) I" Q( t& {2 Y: Z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思想道德、业务能力、队伍优化等层面打造育人“大先生”,使他们成为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教育根基。
; j/ {: k" N- L5 i
0 o5 g# F! U9 ?5 f, |) Z4 k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走在前列,必须强师重教,实施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 }" o2 X  U5 Q) n, K3 p9 N, @0 D* e
, ~- ~5 t; R* R8 C1 Z  |(五)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j" {$ T1 y# d! E" m; r
! d' u' s9 y: K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H& |' s/ e5 y! h8 m% y

$ ~+ m7 b( W% V: x9 Z  F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按照时间表,十年之后,也就是2035年,我国将建成教育强国,广东将建成教育强省,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尤需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下好教育这步重要先手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 j4 |0 r2 i' q

  V% X4 J0 m$ q5 U: k" i广东走在前列,教育大有可为,也当大有作为!
. G! I% Q2 C, M% j1 K# v5 G5 s5 v+ ~3 r5 k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馨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