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家精神,每个不同层级、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龄段的教育同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现实却是,知道、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人比比皆是,成为教育家的却寥若晨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屈指可数,知易行难是普遍的现实。因此,所有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讨论和研究,其出发点大多是希望更多的教育人士既要知道,又要做到。对此,笔者有三点浅见。
6 J% J7 X- ?9 E1 j
2 x( {% n* L5 o一是如何在有准备的公共言说与无准备的实践场景中做好对应。6 C6 {6 H5 S9 B1 ^; \, ~
4 j; ^0 T- T# b! W1 O& L对于教育家精神的阐述,所有经过事先准备的思考文本和表达,基本都可以头头是道洋洋洒洒。很多教育界人士发表的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几乎每一篇文字都见解独到给人启迪。但是,即使把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等于在突如其来的教育场景、教育实践中能做到得心应手。讨论交流、撰写文章可以有充分的思考、组织文字的时间,但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场景的呈现未必会给人准备的时间。把不在学校订餐、自备餐食的学生赶到高温天的烈日下用餐;学生在操场上晕倒半小时后老师才姗姗来迟;西南地区某学校食堂发现臭猪肉;实习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把学生家庭分成三六九等,让大家对号入座……诸如此类,几度引发网络舆论滔滔,虽是个案,但我想,那些当事的老师甚至校长,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一样也可以把教育家精神讲得或写得感天动地。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崇高的教育理想,转化成现实场景中的下意识反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临场下意识的教育行为能不能做到适度和节制,无差别地用高尚的精神力量去和谐天地万物,去影响去感化每一名学生?当然,我宁可相信,有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呈现,可能比他的文字表达还要精彩,倘若如此,善莫大焉。; ~6 t/ D+ W# b& R8 |7 S% l( h& ]
9 Y$ s( l' I$ v c
二是如何在有条件和无条件之间做到一以贯之。* u' R ?; z7 b4 u4 E
' P$ b9 j7 M" E" t
当今时代,尽管我们可以拥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但人的发展却越来越依赖各种外部条件。前不久,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一起组织过一场主题为“我们离教育强国还有多远”的研讨,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来自新疆兵团的校长的发言,语言朴实,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和学问的炫耀,但她噙着泪花说,在兵团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方,我们更多的还是要通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1 ~8 @: |: n4 M- q* r
5 f8 X/ b6 }1 [: a" z
佛家有言:“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圣洁的莲花往往生长在淤泥中。教育家的荣耀,不可能像手边的咖啡一样唾手可得,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跟学校拥有多少经费本质上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人格的彰显、精神的闪耀,往往就体现在你无法寻求外部依赖的时候。否则,我们何以理解孔夫子“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吾道一以贯之”?何以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何以理解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40余年在贫瘠的大山里的坚守?
" t* b8 ~" c, |; W) J+ h4 g1 M9 N3 ~8 c, ?
三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坚守永恒的教育价值规律。
4 X2 u3 u7 s: w: {5 u6 Q/ Y3 {1 d5 |1 m& q% G D
当下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大国博弈,新增人口下降,科技文明似乎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身在其中的我们逃无可逃。据说可能要不了两年,人类现有知识都将被AI吸收,未来已经无法想象。那么,教育何为?教育工作者何为甚至何去何从?% b5 {2 J. ^' g V
! q- e$ t4 n* m6 B1 ]/ M; {1 U: C我始终坚信并执着地认为,只要有人存在,教育事业就有价值,无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风云激荡,教育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奠基性事业。AI无论怎么发展,其工具属性不会改变,决定AI用途的是人,AI有芯片但没有心,而教育是要用心的。我们必须接受、拥抱新技术,但教育绝不能向AI妥协,相反,在人工智能来势汹汹的时代,教育事业恰恰是守住人类自信和尊严的最重要的阵地,教育工作者必须让人类保有AI无法实现、无法呈现的部分,在拥有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有,比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担当,利他的包容、同情和悲悯,批判性思维,引领人类正确前行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等。确保“人之所以为人”,这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 K Z7 [# d7 e+ J
/ U, F6 {. s. `+ }编辑:谢然' l- m* I5 X* d+ r u! _
6 v3 c- J' }& x) M+ `: N. G
图片:AI创作
7 H, ~ m" {& @0 A* ~7 _- G; }# g+ c7 ]% u
校对:曹铒
# f7 h4 {4 T# L* s/ Z/ b
& Y8 }" q8 A; K' r关注“第一教育”
# d& C2 f- A' D! s
, J! J+ h) F: c. J9 U A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 ~# ^# u0 i4 l, I( B% i
7 m. F* m1 g% ~5 W/ O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 n# g* A/ l% l/ ]5 H, w
$ o0 {$ |% M/ M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