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2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组织的“领读者讲师团主题读书论坛——阅读走向深度”中,金沙中学教师邱磊从“言”字入手,谈及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教育学以及他任教的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把“言内”“言外”的文本表征与实证广泛链接起来。
+ x( y+ Z% C2 l# i/ J1 X8 f; M" Z+ _5 O6 s( {' a& C
一个地理教师的阅读,究竟走得有多深?或许从邱磊已经出版以及即将出版的书目中可以窥见一二:《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古诗词中的地理课》《汉字中的地理课》等。
1 i/ q' W* A9 L( p* [1 E. i1 R: _+ O3 ^6 w; _ H9 B1 z4 h
他用什么时间写作,写作需要多少阅读量,以及他的课上得怎么样?这是记者感到好奇的问题。- l0 J& J) H# P* W! s5 i* B+ w
' i6 N# p0 y# h- g& i
“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v0 ^7 g$ y, h' d. d6 [
9 D0 N5 A% [) U' |2 \# M
一个教师无论取得的成绩如何,他的价值归属还应在课堂。3月8日,记者来到金沙中学,准备听一节高中地理课。学生见到邱磊十分高兴,纷纷上前打招呼“邱老师好”,笑容满面。采访中邱磊说:“学生平时都是叫我邱磊,磊哥,如果有人来听课,他们才叫邱老师。很可爱,也很懂事。”5 d8 R5 L/ w5 ]1 S
$ a2 u% f. M# E' W3 f4 v! a这节课讲“交通运输方式与城市发展”,课件从京东的标识中“多快好省”出发,而这一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各大电商除了打好价格战还要打响速度战。如何能够把一件客户拍下的商品送到其手中,不仅要考虑运量、运速,还要考虑连续性、灵活性、安全性。学生提到许多可行性方案,也感叹动动手指下单背后还有如此多“玄机”。6 H9 G7 d3 i* H# z! |, c% H* k) Y7 U
* n5 H$ R4 ~% g- x$ H9 w与记者一起听课的还有前来实习的大学地理系学生,一节课笔记写得满满当当,他们说每次听邱老师的课总有不同的收获。
- O5 [; S; @& [. R/ p: A: v; Y& g& X6 Y* e. L9 a5 y
这种不同,从邱磊一踏进学校大门就在他脑海中清晰地产生了,“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每年都要有新的尝试”。至于如何“不一样”,当时的他也没想清楚,总之“不想重复”。6 t) W* i/ O% ^9 ^& y# g8 w" x
% Z m2 W9 H- H% C那时邱磊所在的乡村学校有撤并的可能,作为新教师、小学科教师,他有一种危机感,当务之急是先站稳脚跟。从教前3年,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消化吸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邱磊十分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和课程的感受,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很愿意跟邱磊讨论分享。至今他还记得有一次讲海洋里水流运动的洋流图,学生提到书中印度洋海域的洋流图只呈现了顺时针转动,也就是夏天的情形,但是图片下方并未标注季节,学生认为不够严谨。这是邱磊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他立刻对学生的发现进行了肯定,这也提醒他对所用的教材、资料都要进行更为严谨的审视。5年后出版的新教材中,在这张洋流图下增加了一张逆时针洋流的小图,并且标注了说明文字。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印象,而学生带着全新的视角反而能发现不同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向学生学习。”邱磊说。
8 r/ Q7 i4 Q/ G! f1 y% e. x/ B. c2 t$ ^$ ]3 O" o3 a) r( j
前段时间找资料,邱磊发现康德竟在1775年的大学课堂教过自然地理——授课内容被选入《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中。康德眼中的地理世界与哲学世界是相通的,《纯粹理性批判》谈及“理性有限性”的问题可能很难理解,但从他的地理课堂就一览无余了: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康德授课的内容必然是个人笃信的,但关于天文学、海洋学、气象学的种种硬伤,恐怕今天的初中生都不会犯。所以,今天我们觉得对的东西,200年后依旧是“对”的吗?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有时候,读书不是让我增长某些知识,而是提醒我们做减法,适时去怀疑、去反省。”邱磊感到欣喜,因为从教之初他就与学生谈论过这样的问题,只有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审辨的观察,才能探寻到学习的真谛。2 |6 o- I- {( q8 x5 Q
& q3 L r4 y3 C- Q为了上好地理课,邱磊阅读了大量书籍,除了学科专业理论书籍外,他还关注相关学科书籍,比如《丈量世界》《经度》《创造自然》《舌尖上的战争——食物、战争、历史的奇妙联系》《形式的起源》《改写地球历史的25种石头》等。# f8 }1 Y; k1 d. S+ L" n: G
/ g: Q4 }! [8 F9 o" G2 F+ }在邱磊看来,凡是地球上的事情都可以用地理的眼光寻觅之、研究之、笃行之。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1 W; W1 ?& {6 [$ G
5 C7 l; o1 j9 K( ~
与“微型共同体”一起成长4 O+ I% o- y6 E# }
: B' b+ E5 \' ]+ [ }邱磊自小喜爱文史哲,师范专业为地理。这门课的特点是文理兼具,时空并一。2011年,邱磊参加了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王丽琴博士发起的阅读小组,共读杜威。那时候,邱磊带高三兼校团委的工作,任务很重。相比于劳形之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为迫切。晦涩难懂的著作让人生畏,名著自带的“学问结界”,如知识门槛、术语壁垒、文化隔阂等阻退了许多人。但总要突破,这是邱磊给自己打气。从此,杜威的声音在夜晚的卧读中一遍遍回荡。
, a2 E/ O V: l7 p, N: y: H, p+ k0 Z+ S# P* R
1896年,杜威打造了自己的实验学校,在建构“微型共同体”的理念下,他与一群或大或小的孩子“嬉闹”在一起。煎鸡蛋、修木凳、纺纱线,甚至合力搭起了木屋,不亦乐乎。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催生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每念至此,邱磊都心潮澎湃,他渐渐萌发建构“师生共同体”的念头并竭力尝试:在时任校长凌宗伟的支持下,办《心智家园报》,以心理健康为支点,为学生提供精神栖息之地;创校刊《今天第二》,以文化濡染之力,提倡“慢学习”“慢生活”,以抵抗效率主义。此外,邱磊与语文组、历史组、生物组的青年教师成立了“谨丞”读书会,为学生编写故事、诗歌、谜语,书写个人的教育理解与实践。7 y0 O6 r" O3 H3 V" X
$ F# w& r# F; Y* Z7 t" w; @# a“一本书总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伴着舒缓的旋律,电台里传来沉稳的男中音。这档名叫《约读留痕》的读书节目,诞生于2019年4月,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和区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金沙中学“谨丞”读书会有3位教师在电波中分享自己的阅读人生,谈名著,谈家庭教育,谈汉字文化。
5 y6 W6 G' N. b, ]! u8 V
( v* Z/ f# `. m9 W如果把时间稍稍拨回去一些,全区的“领读者讲师团”(一群由教育工作者结盟的阅读组织)、“全民阅读活动推广”等组织或活动,但凡与教育阅读相关总少不了“谨丞”的身影。邱磊与“谨丞”读书会的伙伴们一起从美国学者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起,一直读到康德的《论教育学》,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卢梭的《爱弥儿》……“我们的精神共同体,具有数字时代的去中心化特征,它让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舞台中央,去发声,去交流,去创造。”邱磊说。" ?/ Z; H' K, t9 Z
3 {; P8 J8 z# S2 W0 Y自身认同与身心完整
% ^+ b" {8 A6 w) W2 N: k& R/ l
: @1 L5 B& } h: a曾经,阅读对邱磊来说更多是个人爱好。在凌宗伟的鼓励支持下,在同伴的交流中他渐渐发现,读过的书可以变成课堂的支撑,他从学科中获得了价值感。“用《教学勇气》中的话来说,就是拥有自身认同与身心完整的生命根基,也就消除了职业倦怠问题。”6 }. q, Y! h* z9 N9 q* s- S3 V
. \( C' _( q1 Y+ F j0 @9 T2 M杜威曾说,“教育的重心在于各门学科的文化”,这让邱磊想到“以文化人”。地理文化不正是对中华文化的诠释吗?从典籍看,《山海经》《禹贡》《水经注》乃至《徐霞客游记》无不承载了古代学者对山河大川、天象气候、地形地貌的描述,以及关于聚落、交通、民生的详细记录。另有汉字、诗词、地名、建筑等,天地壮美,闾巷至味,俱在其中。学生有了这些可感、可触、可验的“文化自觉”,岂不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6 D' g+ }! ]3 M) [ R! Z
: x4 H% d+ \ [
其中,汉字与地理的关联度极高,邱磊的尝试由此开始。汉字在形成之初,有七成为“象形字”和“表意字”。其具有“一字一图”的鲜明特点,而地理一向将“图”视为“第二语言”,培养读图、识图、解图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说文解字”中即解决了。
0 S7 c- H0 @# P O% w2 D% o; l. ^- E7 D* I; r+ u
以海洋地理中的“盐”字为例。繁体写作“鹽”,“皿”代表煮盐的大盆或大锅。“卤”指“卤水”,即咸水,最常见的是海水,还有地下水、湖水等。“人”即艰苦煮盐、坚韧劳作的工人。“臣”代表大臣,引申为权力,暗示盐的开采、运输、销售,需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一个小小的“鹽”字穿越历史,不但记录了盐的制造工艺,还暗藏国家治理、世俗经济的法则。方寸之间的想象、推理与共情,让地理的自然性与人文性合融。6 P4 ?( j' v$ Y4 I# b4 T7 e H
# A/ y$ t" G* s% `: f7 {$ B
汉字是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学生备感亲切。2016年,学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邱磊抓住机会设计了“汉字地理课”,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进而扩充为“苍穹天文”和“地脉万象”两个专题课程,共30节课,涉及98个汉字。最热闹时,连语文老师也前来“蹭课”。3年后,邱磊又搬来唐诗宋词,从古诗解析的角度解构地理。譬如,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解读季风,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诠释地形;一边诵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边在黑板上手绘喀斯特地貌。2021年秋,原创读本《古诗词中的地理课》顺利出版,赢得了不少小读者的欢心。( ^7 Z9 Q& V4 V6 L. H$ \5 c
2 |" u) K; D4 L7 Y# c如此多的史料考据,邱磊是怎么做到的?谈到这个问题,他笑说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学生时代到成为教师,他一刻没停的就是阅读这件事。单就准备“汉字地理课”而言,他阅读的书籍就不下百本,“陆宗达的书不可不看,他的《说文解字通论》对理解《说文解字》有很好的帮助。何九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吴东平的《汉字文化趣释》、左民安的《细说汉字》、吴苏仪的《画说汉字》,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提到书籍,他滔滔不绝,“古汉字方面,台湾也有许多研究成果。许进雄的《文字小讲》出自博客文章,非常好读。廖文豪的《汉字树》很有创意,用结构化的方式把‘字’延伸到‘字组’‘字群’,但在考据方面,不那么令人信服。”2 S$ J ?& \* E( I$ p K9 [
4 D! v! q6 d* }/ h如今,邱磊把自己的阅读生活总结为“三阅”。$ d# u ~9 x9 A$ @, F l9 }
& ~" T. z' j I# }3 A9 \一是“阅人”。随着阅历与实践的增加,邱磊得到许多媒体与教育平台的青睐,成为《教师月刊》年度教师、中国教育报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分享与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也结识了许多教育界名师、名校长。“一个人就是一片天,前辈教师饱读诗书,视野开阔,格局广大,他们就像无字之书,带我游走在深邃的人生哲学中。”邱磊坦言最喜欢这种阅读,所以推为首选。) ^0 I9 g; ^. |9 }: _/ G1 J
4 a- g- O& B2 ^; f ^/ n二是“阅声”。每次听讲座,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邱磊都习惯录音整理,每次讲座成文都不下万余字。这种学习,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但邱磊却觉得这种看似笨拙的积累必不可少,对教育的叩问不能少了这般勇气和汗水。
4 l( o! f: P+ |4 `! s
, ?# i1 }* D/ a3 J三是“阅书”。这一“阅”是最常态化的,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不可缺少。常年的阅读让邱磊深知,就学科来说,仅读专业书籍是不够的;就职业来说,仅读教育之书也是不足的。读书,须山外看山,楼外见楼,才能一窥究竟。
* x$ s8 Y! J6 Y1 {2 v N2 B2 |! u0 i; E5 c
阅读,不仅让邱磊站稳了讲台,也让他得以走进一片精神的开阔地,在精神的无限向度中拓展开去。
7 {1 q6 J- Q Y- p+ b
8 R3 L; I: Y* b6 v3 b————————————————
3 K, n, d1 O0 R- p5 ^+ |
- Q2 S! H$ R2 K, z- R邱磊,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版有《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古诗词中的地理课》等作品。
/ C" Q4 |$ `7 J |# q. m' y+ f9 {8 A" D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0日第8版
) k- N/ C5 r$ }1 l& a" j% a. i, v1 J" [; U- L) ^6 i
作者:本报记者 宋 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