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素养 破解劳动教育难题

[复制链接]
查看4051 | 回复0 | 2022-6-4 17: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傅海燕,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V6 _2 b5 z  d  l7 f! M, ^2 k+ J. O2 r( T6 j" e6 I0 ]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新时代,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劳动教育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何避免打卡式、观光式劳动教育?怎样走出“两张皮”的困境,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体教学?诸多困惑仍然存在。! E5 E, ^, {1 ~* [; @

7 ]5 H. P: x* {( f) u0 n劳动教育进新课标,旨在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 a+ u) ]% T: F$ q% t7 W5 \$ f* F' S. C: e) p
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制定了独立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劳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孩子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 @$ q2 N# t' I9 i9 J2 v6 m& o/ [$ g& \4 e, o! ?! c
劳动观念是指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的正确认知,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一要丰富实践体验,突出知行合一。只有让孩子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观察探究,手脑并用,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珍惜分享劳动成果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二要注重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三要深化劳动情感,树牢劳动观念。教育孩子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 q. B2 ?4 a. |4 N% e" b
' F4 p) y7 N% ^6 P劳动能力是胜任劳动任务的综合能力。孩子的劳动能力是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三类劳动中淬炼形成的。通过处理衣、食、住、行、用等个人生活事务的日常生活劳动,养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强能力;通过符合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的生产劳动,养成孩子进行生产劳动的关键技术和能力;通过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民族传统手工劳动以及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劳动,养成孩子的创造发明意识和能力。
) T/ D$ H( A3 C' t3 X1 o) M# @7 N5 d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孩子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通过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孩子辛勤劳动、有始有终、吃苦耐劳、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等良好习惯和品质。4 w% w" e! O4 l& r
$ T" i) L2 f7 @8 \0 b# ]
劳动精神是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蕴含于劳动实践中的关于劳动的理想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劳动教育要重视孩子劳动精神的培育,教育孩子领会“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层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兢兢业业的优良传统,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奉献牺牲的革命精神,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0 g1 R# Z# h; j0 _2 T: t/ C2 A
2 V# R7 E5 L7 t4 y1 N4 G. {8 J: n劳动素养是不同素养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提升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灵魂,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和旨趣。6 {: J; ?3 ^6 d1 d
" X* a  ?& i: B
劳动教育如何走出打卡式、观光式误区8 l) I0 B; P6 \, p5 a
5 y+ T8 O: d% i0 r9 F, ?- e
近年来,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措施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打卡式、观光式劳动教育等问题,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聚焦劳动素养,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
' J. k' x9 R, d/ P1 q' W0 A7 K2 [: R
要切实提高教师、家长和孩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引导教师、家长、孩子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关乎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家庭的幸福和谐、人类的进步发展,不能将劳动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事,使之简单化、形式化,偏离劳动教育的正常轨道。' c. b9 z6 ^3 w  i. l8 [

8 Z0 q3 R6 O- D+ t要加强劳动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和建设。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为劳动教育设置了独立课时、制定了专门《课标》,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多举措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加强课程与教材开发、精选对孩子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劳动课程内容;开展师资培养与培训,多渠道建设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监测制度,构建发展性、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劳动过程,又要关注劳动成果;既要重视教师评价,又要重视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1 U; ~) c; h3 |5 x+ R- ~

: T* L0 U0 D3 ^' [- ?, H要加强劳动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设定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劳动任务。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要体现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既要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 y# l8 P+ \: a8 s& v6 N; B5 W5 v/ t' K7 m
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一是让孩子直接体验、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手脑并用、知行合一。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空泛的知识探究、单一的机械训练,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三是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建设班级劳动角、学校劳动园、校外劳动基地,开展真实的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体验劳动的情趣,享受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回归劳动教育的本真旨趣。四是让孩子自主研究、学创融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6 w, V  ~5 S( l3 q) @

- ?& e7 z( u+ b' O多举措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打卡式、观光式”的劳动教育,防止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5 a4 o2 ~" m9 k4 V% Z$ t0 y, R  t

' `' o0 i. w# f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整体教育教学
$ M" E. j+ O+ ?  r  v% K5 t* k: h
) t! ~3 J: [* ], \+ `目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存在着劳动和教育“两张皮”,即“有劳无教”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劳动教育本质内涵和灵魂的思考。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不是让学生学会煮饭、扫地等具体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4 L) z8 e( w% u. `' b7 `6 r/ ^& j' g8 J/ k0 _
将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体教育教学是克服“两张皮”现象的关键。需要做到:
2 n; L7 n4 T" ]% p+ x) t3 c/ [5 w0 s% [% t: L
学科贯通、五育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教劳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通的切入点和抓手。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材编写的指导和管理评价,研究制定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教育教学指南,探索融合的内容与形式,构建劳动教育学科渗透的地方和校本课程。鼓励中小学学科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劳动与作文结合、劳动与音乐结合等;另一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的融合方式,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0 n- }  Z* x3 d7 F

9 B6 h, E- C% E7 H! U5 r( u. o( a线上线下相结合。从国家数字化教育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开发国家级、地方级、学校级劳动教育数字化平台,鼓励出版社、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数字化平台有利于师生自主学习,实现全国、地方或校际之间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最大化地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 v8 u. W% s5 X7 l2 C* R7 b" U2 s
! n. T3 ?% Y+ b) y( x( q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委员会等组织方式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让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校共建亲子劳动园、携手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探索家校合作有效路径;加强社区服务性劳动指导基地建设,家校社协同共建公益性劳动基地,形成学校劳动教育社会资源库,让家校社劳动教育力量全面整合。! \+ Z% h! A! F, t0 U' z+ E
/ R* v% I/ \5 ?, R' @. x& }1 T( D
新时代,要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孩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奥义。
. r; Q7 S9 ?; i; S2 ^( w7 J- j  Q9 S, j7 n9 V1 o7 _" e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31日14版)
1 k/ d5 j2 O. J" V) D& i) ?; l8 i6 @8 w0 ~4 g2 C+ |  L3 R8 E; a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