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君看到这个问题,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 C3 Y" q# w) ?, Y. N年少的时候,不曾有人告诉我们在面对霸凌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帮助霸凌受害者;长大成人后,我们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避免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受害者的一员,甚至看到自己的孩子被霸凌后,除了无止境的愤怒,也不知究竟该如何保护心爱的TA们。
0 x4 I# O' p; L, @$ z" p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校园霸凌。
$ N/ S. U8 ^7 i2 `0 U! c9 S霸凌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
- A4 r" p: l: @9 F. ?校园霸凌的方式主要有:肢体性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让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语言如辱骂、嘲弄、恐吓等),性霸凌(让被霸凌者在性别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关系霸凌(在同一团体中,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手段方式污蔑、毁谤被霸凌者)[2]。
+ h3 r% w' u$ n2 Y8 t霸凌从何而来?: R$ R! A" l! R
. H! a0 G8 e) T4 f% s- {
为什么这个同学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持续地欺负自己家孩子,甚至找了对方家长也没用呢?; }+ R1 Q+ y$ K; b5 o! `
首先,霸凌行为就和其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1 a4 _9 |" {4 Y: @: b8 D2 ]; K' |
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习得暴力和攻击行为,要么习得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而在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会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3]。
6 t: [5 Y2 J3 i/ a/ w0 C例如在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承认自己也曾遭受过副班长的逼迫喝尿,该副班长的母亲则认为孩子是被冤枉的,她认为其他孩子嫉妒副班长学习好。从案例中可以推测出该母亲有可能就是一位放任型的父母,导致了孩子无法无天的行为。8 j6 i* l" t+ s! D+ T3 g% C
所以,题主发现找了无数次对方家长都没有用,这是可能是因为,正是该同学家长的不当教养造就了他的错误行为。. N1 F/ L) ?( t
其次,霸凌行为的发生可以用挫折-攻击理论来解释。
& ^1 ?) |- ?9 d# @& |2 g1 w) j3 J# r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霸凌这种恶意攻击行为绝不是随便发生的,它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当人们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但遭受挫折并不一定代表会攻击他人,还需要攻击线索作为媒介。8 U7 t' \" C5 J* _# V2 ~$ b8 {
在伯克威茨的实验中,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结果显示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 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可以被当成攻击线索,使人们增加了电击的次数。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推测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为挫折加上攻击线索才产生霸凌行为的[4]。" r! ~, M' \5 l7 Q0 T
另外,霸凌可能还与误会与偏见有关。$ l9 ?$ b/ s! u& c4 [7 h. A
误会和敌意常是由于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的。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等,从心理特质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极有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5]。
N6 ?* d# O# ^" h; e- B! G( p最后,还可以用归因理论与认知矛盾理论来解释:1 j) E. O0 _6 e
人们偏向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最简单和直观的解释。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到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就是所谓的归因理论。在霸凌中,多数的霸凌者容易失去自我认知,在后期的反思中仍会认为自己并不过分,而是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尽量避免受到外界道德的谴责。* D/ B# ~1 i7 {
当行为与内心出现不一致时,人们总是会通过补充、调整或无视,来减轻认知矛盾,从而保持价值体系的连贯性。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于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像是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的借口,譬如“此人做过坏事”,或者相信自己在做正义的事情[6]。
: H% Q' ^$ g1 V& P$ `像是在《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事件中,殴打同学的原因竟是因为受害者不注重个人卫生而引起同寝室其他女同学“公愤”,该例子里的霸凌者正是通过将原因推脱到他人身上以减轻罪恶感。0 B7 u* r) K2 U5 B5 r+ Q6 j
总之,每一次看似随意的霸凌背后,都站着一个静静作乱的缘由。5 y& O- x! w8 Y- c9 t; T
令人感到惋惜和痛心的是,对于像题主的孩子这些被霸凌者而言,校园霸凌可能会让他们在面对他人时更为自卑,导致学业成绩下降、逃课甚至退学等后果,甚至还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退缩、逃避等的影响。根据日本在2014年针对霸凌和自杀事件研究显示,有11.1%的青年自杀前曾遭校园霸凌。, u8 b* e( G2 `3 r; E
被霸凌者如果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调适,则容易在日后对威胁与权力有过激反抗,从而可能成为下一个霸凌者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赢得自己的地位认可。这种以暴制暴的反抗行为,只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1]。
, ^( X5 ^. V, H那么校园霸凌发生以后,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 ?9 r. Q: X' } G' \7 ?; |7 ]4 H. S8 D- z9 i
对于遭受霸凌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跟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给予孩子无条件倾听与关注[3],而非在孩子鼓起勇气倾诉所遇到的麻烦时,质问孩子做错了什么,又或者二话不说地到学校去讨个说法。前者让孩子陷入更加自卑与绝望的恶性循环中,后者又让孩子觉得在学校难以自处,也极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霸凌。
$ ^7 ~7 x& X% ]/ h6 t1 ~8 T0 \家长应该冷静并逐步地引导孩子积极的想法与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时进一步寻求与学校与老师沟通,商讨有效的处理方式,并让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而非一味地保驾护航。当然,在情况十分严重之际或者告知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 w* ^$ X" X4 j0 J& p总之,学堂君在这里给出两大原则——是被霸凌孩子的家长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应该注意的。
! v; l/ |# P5 x# }! n第一,绝不以暴制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无效的,部分家长常会有个误区,即每每孩子受到欺负时就让他们通过学习防身技能如拳击等等,来提高反击能力及身体素质。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即使反击成功也不过是缓解一时,霸凌者通常会恼羞成怒而找来更多人帮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J: J' N* S& H. a* q" v6 K因此,以暴制暴从根本上杜绝不了被霸凌的源头,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渴。而终结霸凌最好的方式其实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建立自信,同时教会孩子坚定地申斥自己立场,这是一种友好但坚定的有效方法。
8 S) x: f% y! A& h. h \7 w第二,绝不以爱之名孤立孩子。采取转学或者家长接送的密集保护法应对霸凌事件,并没有解决到问题的根源。如若事件尚处于可控范围时,应让孩子自行面对,不应过度保护。因为借来的强大不是自己的强大,家长倘若总因为一件小事而给予保护,则孩子永远无法培养起应对难事的态度。9 i! t: V9 D; P0 E' j: J7 h
家长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因此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霸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不用爱的名义把孩子孤立起来,将她隔离在本应加入的群体之外,因为同伴的接纳和认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认知建立非常重要。
2 f$ Q) G/ |3 b! |; A7 X5 ~还有一点,也是题主在问题中提到的,很多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存在一种迷思,即认为霸凌只是同学之间的一种玩笑行为,又或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等,导致了教师对于校园霸凌行为不太重视,且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学校可以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讲解,如何正确处理霸凌事件以及重视霸凌行为对卷入者的严重影响。研究显示,教师学习正确处理所遇到的校园霸凌事件,能有效防止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7]。! K. d3 u% C6 B
同时,学校还应向家长介绍有关校园霸凌行为的状况,使家长了解霸凌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提供建议以帮助其正确对待卷入霸凌行为的孩子们,从而对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8]。7 b+ L: _: t# B5 K
然而,一旦霸凌事件已超出学校治理范畴,诉诸法律或许会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F- Z% w3 ^! j5 o5 Q# V! n
最后,学堂君想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决定他人如何对待我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改变处境,不让自己或孩子继续受到伤害。' u; V8 Y: r7 v1 }9 r7 Y
切记,当你对人性绝望时,请不要低下头,勇敢地去寻求帮助,世界依旧会有人对你报以美好。: P, P! d% q! R* ^' J
6 ~, W; w7 s9 w: a: x+ I6 ?" O作者:小不点 | 编辑:蘭童鞋8 V/ E. c' \. f9 N# y. z( ]
相关原文:
2 b. A% a. h5 f1 c: P, L3 X2 s4 T我只是开了个玩笑,怎么就毁了他的一生了?| 校园霸凌, q) _/ F# d6 F7 @8 K/ N- u
真正的勇气是害怕到双膝颤抖,仍努力前行 | 校园霸凌下, T; z6 s' u- e
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