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不知道”!. x: Z3 |' i! o- p7 ]. s
别打我,我们这辈子会说无数次“不知道”,但是我说的这个绝对是有分量的。很多事是我们没有调查过,所以不知道,而这件事正好相反,我查了,所以我不知道。
; V( j! Y- m+ t) }9 R迷糊了吗,来,咱们慢慢说。, v5 y, ]" i3 l% ~ S5 G* Q, W& m& R
对武训的批评也好,褒奖也好,都得讲究个实事求是,我们直接用干货说话。
1 ?, r- d0 @, G) {* R---------------------------------------------------------------------------------------------------------------------------------( N2 p& N5 J9 H; t9 i9 c8 j
首先是抨击武训的人,他们所采信的论据大多来自于1951年以后(具体出版时间没有查到)由袁水拍等人执笔写成的《武训历史调查记》。
% }7 k0 k9 H8 _摘录一部分于下:
! L7 ?4 {3 ]9 p! F武训一边嚷着“兴学”,一边装做疯傻,用尽各种哄骗讹诈的办法,从劳动人民身上搜括血汗。他把第一笔钱(据馆陶的群众说有四、五十吊),交给馆陶武进士娄峻岭替他放债,利息三分。武训明白了放债“涨”得快,就回家闹着要卖地。堂邑县官郭春煦的“义学正碑文”说:“同治初年,将前分业地三亩,变卖得价京钱一百二十千。”事实上,武庄的人们和武金兴都说卖地是真,但并未分家,卖的也不是三亩。武金兴说:“俺家宁死不出地,他一卖就是五亩七。”武训三兄弟共有十二亩地,他的份地是四亩,怎么能卖五亩七呢?据说他所持理由是没有娶妻,但是武金兴说更重要的是怕他凶,只得依他。武训把卖地的钱加上放债所得利息,又经过大恶霸杨树坊等人帮他放债,他的财产就越积越多了。他把整注的找娄峻岭和杨树坊等人替他经营,零碎的自己放。张洪鲁说:“豆沫五百钱也不肯存在身上,隔一天就看涨。”不使他的就下跪,还不起的他就说是“坑”(即赖债的意思)了他的“义学”钱。武训就这样经过高利贷的道路,很快又变成一个地主。有的农民还不起他的高利贷,把土地给了他;有的农民交不起租子,也把土地抵押给他。这样他的土地和高利贷数目便逐渐增加,到最后共达一万七千吊(“临清县志”第十二册第九十页至九十一页)。武训终于如愿以偿,打着“兴学”的招牌,披着乞丐的衣裳,爬进了剥削阶级的行列。 5 H0 E% d7 X$ O" X" N( u
4 r( S k$ l9 r8 K% n9 K 继柳林“义塾”之后,武训又办了馆陶县杨二庄“义塾”,但武训出钱较少,主要是用的了证和尚的庙产。说到了证和尚,也是一个和武训颇为相象的人物。他同样是穷苦出身,但当了和尚以后,就到北京活动过。回到馆陶,陆续掌管了三个庙的庙产。仅其中西刘庄一个庙,便有土地一百七十亩。除土地外,了证也放了四千余吊钱的高利贷。虽则是一个大地主和大债主,他也和武训一样,实行苦肉计,故意“一条棉裤穿九年”。对自己的穷本家,则是“一升半碗都不借”。据群众说,武训在三十岁左右就拜了证为师,是为了想在钱上打了证的主意,而了证则是利用武训勾结官厅的名望和势力,借兴学以保庙产,他们就这样互相结合起来办了杨二庄“义塾”。 ) \$ |. z- _9 U* J0 x5 f$ Y
9 L, M% j: I: ] ^! |( l0 Q
武训宣传者们高兴歌颂武训的“孝行”和“友爱”,这事我们也作了调查。和这种歌颂相反,武训是一个不孝不友的人。为了不务正业,当流氓,武训早和他的家庭闹翻了。为了变卖地产,又曾和他哥哥大闹。七十九岁的郭继武说:“他娘他哥都没沾他的光,他娘死的时候还不是象一条狗一样。”有人说他娘死了他哥叫他回去发丧,他说没有“哭钱”不去,在武训正患财迷病的时候,这可能是事实。群众说,武训把要来的干粮拿去卖给人家喂牲口,却不愿给他的母亲和哥哥吃一口,他就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 G$ {( J: W: B7 O7 F- \ k$ G% j% R: m$ ?4 S# _
综上,如果《报告》所说属实的话,那么武训应当是一个沽名钓誉的骗子、一个天良丧尽的地主、一个卑劣无耻的流氓(这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武训的称呼之一,非本人杜撰)。
8 B( f, o; k9 o! g---------------------------------------------------------------------------------------------------------------------------
- I3 v' |# S" R* a+ T然而从1980年开始,陆续有人开始提出要为武训平反,具体有哪些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到,我还是只节选其中的一部分。
0 R1 T( e0 b, z* ^& R. l以下资料来源于《武训研究资料大全》。6 ?; P, z/ p8 H/ y5 |4 }. x6 r- S) A
这个调查的最大特点是有罪推定——“先定结论后找证据”。因此,调查组“光喜欢听说武训的坏话和否定的话,不喜欢听说他的好话。”“当时参加座谈的人们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武训就是个穷要饭的,‘武二豆沫、大叫化子’;有人称他为‘武圣人’,说他要饭攒钱是为穷人办义学,他把乞讨来的钱存放到买卖铺户生息长利,用来办义学。总的看,被调查人在预先不知道调查团的目的情况下,对武训的作为都大加赞扬,说他是好人,是圣人。”(李绪基、孙永都记录整理:《赵国璧同志谈当年调查武训其人其事的一些情况》,原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引自《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22页)开会之初,堂邑县长说不能否定武圣人,县委书记只得拉他的衣襟示意。一位七十多岁的清朝藤甲兵赞扬武训,村干部告诉他不要再讲武训的好话后,调查组再去访问他时,他就以耳聋,听不懂话为由,什么也不讲了。(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09页)* ^ x' ]- i& G$ N' X, U* u
用这种调查方法,给武训戴上什么帽子都不算难事。据调查团成员之一,当年聊城地委宣传部长司洛路回忆,大地主、大债主和大流氓是调查组回京后给武训定的结论。可是,根据所得材料,武训够不上“大地主”的资格,于是派他回去想办法。司洛路到了武训的家乡武庄,找到武训的二哥武谦的曾孙武金兴,从他手里拿到两本上面写着“义学正”的地亩账。“调查团一看这两本地亩账,就说定地主是够了,所以给武训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李绪基、孙永都记录整理:《司洛路同志谈武训历史调查记的写作情况》原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引自《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28页)
, ?$ T! W3 n- j5 H. T* H那么这两本地亩账是否能证明武训是个大地主呢?当年参加调查的中共临清镇宣传部长赵国璧,在三十多年后说了实话:“武训一生的确买了几百亩地,在临清大概就有二三百亩,这些地就在临清西南的杨坟一带,那里有武训办的一处义学,他所有的地,都归义学所有。他本人不因为买了一些地就过剥削生活。”(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6 @6 S6 @, T6 b) |4 K
对此,《调查记》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他(武训——作者注)吃得苦,穿得破,‘坚苦卓绝’(蒋介石:武训先生传赞——原注),一方面是为了可以扩大他的剥削资本,一方面也是为了必须保持这‘苦行’的外形,‘以乞丐终’,才能继续欺骗,进行剥削。他的这种守财奴式的作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部分地主高利贷者的特性之一。”
! n$ i9 J$ U2 G这种解释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武训进行欺骗、剥削所得财产是否用在了自己身上?三十五年后,聊城师范的两位教师在重新调查后,以不胜感慨的口吻回答了这个问题:“武训自己一天地主生活也没过,世界上哪有不过地主生活的地主啊!”(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 6 W- n1 m0 p' {& R9 o$ Q
--------------------------------------------------------------------------------------------------------------------------------) Q& L& A0 @) I! z- Z% C; Z
如果大家能耐着性子看到现在,想必也跟我一样苦笑不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居然会如此两极分化,更有意思的是持这两种不同评价的人都宣称自己手头有过硬的资料,你说咱们信谁的呢??
7 }1 J7 P# B* U" i6 I; I; j武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D- P! |8 j9 f9 u& l/ o
我只能说“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