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可能不是“最”失败的,但一定是“最尴尬”的,原因在于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完全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将“文学”和“交流”混为一谈,最后搞得两头都弄不好,十分尴尬。1 f3 @7 X2 }" E/ R% d' E8 P9 b
% O% v* T2 L, F i说实话,语文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学科,确切地说,语文本身并不应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应该是一系列科目的合集,包括了
( y) k1 A; o1 g# b! R- N# G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语音、字形、语法、基本表达能力通顺、流畅的语义表达与理解——议论文阅读、撰写语言文学、艺术修辞等深层次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
# [9 ^5 m |0 k1 L( a7 X! Q 其实大家可以类比一下英语的学习过程:4 Z$ K( z* D0 k6 `/ L5 n; v& E
首先是最基本的字词句学习,学完之后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对话,能够较为顺畅地处理生活中的日常任务然后是阅读比较简单的新闻、科技文、议论文等,再撰写一些简单的小文章,核心是学会较为“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力求准确和有条理,不口语化然后才是对一些比较复杂、深入、带有文化特色的知识的学习,开始去理解文学作品、使用各种高级修辞手法来使得文字更加的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4 ^! f' k7 O2 F! m* A6 r 本来语文的教育教学应该也是顺从这个顺序,小学教会基本交流,中学教会正式表达,大学以及之后的人生里逐渐掌握带有深度和文学性质的内容。# f# Y9 E1 \ S. c
但中国的语文教育则是混为一谈,尤其是从中学开始,又在教语音字形,又在教科技文议论文记叙文,还在教文言文散文,最后其实哪一条都没教好教到位,其中以阅读理解和作文为甚。1 o- w" ]. c/ R
1 p1 ]& T2 w/ ~' V. B; X
先说阅读理解,“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一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中国的阅读理解不考察学生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而去考察主观感情的理解
6 j$ M' W2 ?7 k, M. i) j7 E8 X! D5 N3 j“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f0 k5 b8 |! Z“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 h3 c* A4 d7 k0 n1 }, Z3 M“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所以我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网络里很多人喜欢不顾对方文字里的“内容”而去抨击对方的“出发点”,一点都不知道什么叫“就事论事”,因为语文就是这么教的
% z! q& x' R, z8 X* K! n) |“你这个水军”
" V& m n) s7 d+ g2 m0 D+ X“骗赞骗收藏骗经验”
! _, [2 ]% U% A' L1 ~% U6 v) J& q+ O& B“脑残粉滚粗” 好,你说逻辑阅读放在“科技文阅读”里考,这里考察的是学生文学理解能力 B. o& K$ _) S6 T% N$ P; S7 u
没问题,但是答案又必须得是统一的又是什么鬼?& u: z& E6 s. L# T; |5 w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好意思,一千个学生眼中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其他都是错的。9 M/ m- ?* y( K" z2 p% p/ b# ~
电线杆上孤独的鸟是作者对自己当时孑然一身的暗示,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孤身一人无法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展翅高飞”的无奈 t) e; C$ |. B+ ^8 t4 P. k
电线杆上孤独的鸟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寥,孤独的鸟与前文鸟巢中的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外奔波对家的思念 请问上述2个答案哪个正确?
# `# v# D. f1 s3 B% W% I) B实际上,任何一段文字,由于读者自身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三观的差异,很可能会有不同乃至于完全相反的理解,但文学就是这样,每个人读完都有不同的体会,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才是正常状态。! g; m0 |8 k2 \3 O. k
评价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看他理解出的东西是不是“标准答案”,而应该是看他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有理有据,即使同一段文字一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塔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这段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要判成错误呢?这又不涉及到和谐、政治等敏感问题。, m! o) h V8 _* h1 R: K( D0 X* E6 }* f
所以我十分讨厌语文阅读题目中“XXX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这种问题,都是自欺欺人,请改为“请谈谈答案的看法”
) ]; C6 {- Q" L7 |于是语文阅读培养出的学生,客观道理看不懂,主观感情靠脑补,尴不尴尬?% f* s* a* d" d
9 r6 V- Q2 ^) l0 M' C4 N- H再说语文作文,有理有据的论述永远只能得到一个中庸的分数,所谓的高分、满分作文,突出一个“言之无物”,800字本来就不长(本答案写到这里已经1000+字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用上什么高深的文学技巧去真正把问题说清楚,否则必然会出现要么论据不够充足有效,要么论证不够完善准确。绝大多数高分作文都走的散文、感情化套路,故事细腻,描写细致、辞藻华丽、感情丰富,就是没啥营养。1 D9 }1 G( ]7 j3 Q% _) w
另一方面,现在的语文作文又特别喜欢出开放性题目,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题目,似乎希望你能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讨论与反思,辩证地得到一个妥善的结论,但是最后的分数会给你当头一棒。 y! r3 x: b4 g) ]3 R v+ l$ _
好吧,你说又不是作文就一定要写成议论文,根据题目写一篇抒发自己内心想法的作文也是符合要求的,而别人文学功底高,文字优美辞藻华丽,理应得高分,冷冰冰的议论文得个中档分数没什么问题。
4 A8 ~/ H' A. F/ E# @那么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中学语文到底是在教学生什么?基础的观点表达逻辑演绎都没搞清楚呢,就开始向高级文学技巧进军了?* `: D% Y1 @6 w1 K- Z
别说中学了,我见过无数本科生、研究生,稍微写点需要落实在纸面上的东西就是一团乱麻,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前后矛盾,更不提辩证地思考问题这种夹在在语文和理科中间的东西了。5 e5 N+ m5 O9 g/ M T
再看看如今乌烟瘴气的网络论坛、贴吧、知乎,“能把自己想表达的道理说清楚”都是件难事,真想问问当初都是怎么学的语文,怎么写的作文,尴不尴尬?( k7 N% l0 x3 n7 v
$ l" d9 e) b$ J- v- n, ]. L所谓到底语文想要教会我们什么?又真正教会了我们什么?
0 r( m, ^3 U* Z0 B- X9 U+ {8 Z) \9 H
利益相关:
$ {* j: {3 c9 d2 W4 @初高中语文没上过120,阅读理解稳定扣12分,作文稳定扣15分
/ a: m; N% R" L1 \5 o2 W大学选修2门语文课,2门99(满分100)
( @: t- ]' S# w; U* i热衷于写有干货有内容的文章,知乎专栏:想精想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