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是,父亲清华,母亲北大。
6 d& [0 I/ {& X5 L, _. F看了标题过于激动,很短时间写了初稿,完全没想到这多人点赞。感谢各位的厚爱。这里我再更新下文章。
: f9 H3 W/ @8 o6 S2 G前传:父母辈的清北缘
- {! g7 m% k# G% b2 s
, t& L l( I8 S9 b( ?# y4 k+ r4 N我的祖辈,都是非常普通的山东农村人,奶奶和姥姥大字不认识几个,没什么文化。
+ \( P2 n, M. q0 C& K4 I- |8 e她们似乎没有强迫我父母去学习,但是父母很早似乎就知道了,努力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0 ^; e n6 C0 Z; J9 n
父亲80年代从山东农村考上清华大学,学汽车工程专业。父亲最初,想学哲学,考个师范学校,然后当老师。但是由于成绩实在太优秀,高中班主任老师帮他填的志愿,报了清华。 恩师或许觉得,当时的国家,实业才能兴国。
# ]* f/ c2 _5 q; ~" M: L4 k母亲是80年代从山东农村考上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在非常好,后来百度的李彦宏,也是这个专业毕业的。 母亲最初也没想到能来北大,虽然高中时候成绩也很好,但是一直目标是南开大学。1 @7 P+ b% ~8 F$ }) l1 Z; z
母亲,为此还写过一首诗来激励自己:“直挂云帆济南开“。南开在天津,从山东半岛到天津,当年都是坐船的。 但是也是由于后来成绩太优秀,报考了北大。
3 Z. v5 }( A% Y4 X父母在清华北大山东同乡联谊活动认识。毕业后,起初父亲是要分配到二汽,也就是后来的东风汽车。8 K- l1 c# ]0 l6 Z E. J
当时的二汽在湖北十堰,位置很偏僻,但是当时清华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候,大多是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 k: X# w+ B) @ ?# R父亲也不例外,后来据说,由于父亲又是清华的优秀毕业生,领导非常希望他能留校工作,强行留了下来。本来说服了母亲,要去湖北十堰的,也改变了,母亲也在清华工作了。
2 w M# n$ k) @* m9 h孩童时期的清华和北大
" Z3 B# }* z9 l# h: k& |& b' [
% |5 ^& w! j c1 f我大部分时光在海淀渡过,这个区学霸云集,孩子们的父母辈,基本都是当年各地的学霸。我求学经历,一路从清华大学幼儿园,到清华附小,再到清华附中。看似顺风顺水,但实际充满波折,也一度在学习上遇到过很大的困难。 " \8 N( u h$ D# p: T, d4 A
我三四岁的时候,和父母住在清华的明斋,这个曾经民国时期清华教授们的住处,也经常去看荷塘月色。
! F N% a4 Q- B) \: H明斋现在成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的楼,后来我热爱文史哲,学了历史,或许真的是命中注定。
0 l" x: g) e3 _4 p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另外一所是隔壁的北大。 9 T8 g% N* X4 l7 n) k5 C8 D
每当听到大人说“大学“这个中文词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
+ G. u f6 n! r- [. L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清华和北大这两个学校名字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种崇拜之情。
4 H; `. q( P3 N: ^4 J小时候妈妈也带我去了她的母校,北大里面玩,经常去未名湖, 夏天看湖水。冬天去滑冰。燕园虽然比清华小,但是真的很秀气。 7 V& J: l+ Q/ _6 `, z {
我的求学之路:起初并不爱学习
( {; a3 t" N' i. V5 @* O) T0 w$ x2 u v3 _) h
作为清华北大的孩子,总是被人期待很高,认为你就应该聪明好学,学习学不好对不起你的基因。
, C+ r! J) F2 Z$ |不过呢, 我还真不是这样。
# | x, B5 q- f9 `我并不想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当中,这样太压抑,太累。
7 o: }3 }, Y7 h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倍感压抑,即使你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在别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谁让你父母都是大学霸,这种压力,难以言表。, i6 Q5 u% F( O9 I! @8 ]. d2 V s
父亲常常回忆说,他在清华上学时呢,也会感到压抑。虽然他当年在山东省已经是学霸了,但是面对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大学成绩最多能排个中上等,不掉队就不错了。
4 H5 B( f( o0 I$ t2 E在慢慢长大过程中,我发现周围比我厉害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清华附小和清华幼儿园,很多家长那都是在清华北大工作的。
$ x. X8 G7 C, Z/ t4 a6 o有小学开始自己研究微积分的,家人要是不让他做数学题,他真的会哭。而我呢,让我学奥数,我就哭。后来,这位小哥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清华计算机系的讲师了。
6 C7 C+ V3 l* Q有小学英语口语接近老外的,每次外宾来,她当翻译。这位小姐姐后来上北大了。
" p3 B1 ~. Q7 _幼儿园开始就会讲三国的,他虽然是学理科的,后来在清华附中语文也考年级第一,他后来上清华。
) d' N% B* {: H! n" d还有各种各样的学霸,遍地都是,很多最后去了清华北大,然后出国深造,步入学术界。
6 D/ n# m2 S9 u- F. p ^. v0 @似乎,这些人在外人看来的,走的是正路,而我,简直就是剑走偏锋。$ d/ z; @2 m% O- }
除去学习的心理压力之外, 我父母反而对我期待不是很高。虽然清华北大是他们母校,他们似乎对我能不能成为他们校友这事,不是很积极。 3 ^- p9 D2 S; v o! ^
这一点,我看了其他一些清北家长的回答,似乎是个共性,他们对孩子发展,看的更开,更开明。 7 e( g" P2 P4 u3 `7 k4 {
父亲也常说,当年自己没有选择,只能拼命学习,虽然上了清华,但是也牺牲了很多东西。 : D/ Q+ U% t+ n9 X: L
有时候父母之间会调侃两所学校,比如我爸看完新闻,会对我妈说,你看这事,都是你们北大干的。 9 J, H! W% H; A/ l' J$ E2 ~0 b
对我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对学校的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周围学霸们大多在提前学习,上奥数,学英语。而我一去补习班就喜欢和小朋友们说话,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要不是交了补习班的钱,估计他们早就想劝退了我。 @; Q) @) Y+ t+ ^* w: G
大部分心思没有在学习上,除了课外爱看各种历史书和文学书以外,我天天琢磨的都是怎么赶紧把作业应付完,然后看动画片。 2 o2 m: U0 T% Y( d) Q
但是看书这件事情,我坚持的不错,书读的多,人思考的深度真的不一样。# q$ ~( A$ E4 f) \- ~; f( g
父亲的清华,母亲的北大
$ s) Y' g4 p; `$ [! \9 E
" Q/ {) y7 t( i; Z1 f# s清华毕业的人喜欢抱团,清华毕业生做事情,一定喜欢先找校友,见面后说自己是某届的,我爸的主要人脉就是清华校友,一般到一个地方,都会去找校友会。然后双方交换完名片后,有时开始互相认学长和学弟
6 h+ t" D2 n& z, R) F Z3 D北大不太一样,之前有个段子说,清华10个人去参加宴会,一定会坐在一起。北大10个人去参加宴会,10个人一人做一桌子,然后成为那一桌子的领袖。 - E' [- v2 L1 {" H
说得太对了,老北大更加自由和包容, 敢为天下先,清华则是倡导又红又专,做红色工程师。
" H' w* p6 R* x: i6 g- A我父母是80年代的清华北大学生,后来新东方,不是教你做饭的那个,俞敏洪是我妈的学长,百度李彦宏是同一个专业的学弟。 我1 k( i2 S; [3 u9 Z, P( u8 v
除此之外,小时候经常听他们说,哪个老同学在美国某个大学当教授。 2 S1 i0 Q, Z) r$ K* v
当时那个年代, 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生都去美国深造,然后留在美国当学者的太多了。
! N$ t3 n5 `: _' u% X$ k怪不得后来有人讽刺说,清华100年前是留美预科学校,100年后似乎本质没有变化。 - d- K2 r# |" X
幼儿园时候,我在清华和我爸,去看我爸一个高中一起考上清华的同学,一位在清华学自动化专业的叔叔。
5 [$ l- Y- l9 z0 u8 n4 n* x5 x这位叔叔马上要去新加坡读博士了。后来这位叔叔在新加坡的一家机器人公司做首席科学家。# _& u& @1 r0 E3 ^0 w' U8 C3 q( g2 @
我再见到这位叔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他在2012年回国创业,走的浙江省人才引进,做的也是机器人,但不是那种附加值很低的部分,是一项只有日本和美国才做的很好的高端技术。
2 ~. y9 j& k! d% L+ |0 x2 A3 H这位叔叔说,中国目前制造业,很像十几到二十年前的汽车行业,不能直走低端路线,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 ~: m3 y6 S6 f8 D
不然,假如哪天西方封锁你上游的核心技术,一夜回到解放前。! }/ U) A& j( s- s6 j
还有另外一位校友,和我爸一届的,清华电子系,现在在做风险投资,主要投的是芯片和其他高端技术,这个领域对人才要求太高,了而且投入大,回报很慢。! _) y- o" o, v4 ?5 K# @4 l
但是在他看来,明知艰难,也得做,因为华为和中兴的事情后,我们国家不能只在做给人代加工的生产制造了。
- @( Z5 {1 g+ h& C8 i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原因,采访了老一批清华北大的老学者,比如季羡林老先生,还有两弹一星的元勋。 2 V4 p) \% v5 m5 b
当时我开始读了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有课文后来是我们小学学的。 这位30年代清华毕业生,后来的北大教授。 / K- F* K" I. D: Y0 t- |3 @
父亲用自己行动,践行者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清华的”行胜于言“。
: A* m( {' g+ t他周围清华的校友更让我看到,这一代清华人的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5 H1 M8 a3 W0 D B- r而母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养成了爱阅读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从上学保持到现在工作。 鼓励我看各种书,更鼓励我读完书以后,要定期输出。 - y% I1 U) Y( g/ ], Y
小时候和我讨论各种人文类的思想和观点,从她身上看到北大思想自由和包容。
& G4 `+ V: J7 j- H. r. q' s' [* ^我喜欢读文史哲类图书,没有功利性那样的大量阅读,不得不说是北大母亲的功劳。似乎清华北大的人,我感觉不出什么神秘感,感觉都是普通人。 ! I& b( Q2 Z. Z Z- a( ?
北大的校友,除了去了美国深造后,当教授的,也有当初研究国际法,去国际法庭的。也有在外交部的,后来驻外。继续在北大教书的也有很多。 4 I5 N% |' Y6 M2 y- `2 J! u
当然也有“某青年教师,私自在校外办补习班,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开除的。“ 这位是《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原型就是新东方的俞敏洪。 ; _# `/ H# ?2 f$ U$ W/ W+ V" `, E) h {
那个年代,很多人发展的路线也就是毕业去央企,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然后稳定的过一生。 9 v5 r7 N, b5 n) g/ L0 `7 z6 t
除非是实在体制内混不下的,才会去下海,然后很多创业也很成功。
. t1 F* c$ V+ E0 h小时候我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好像有些无聊。0 C) V" ? Q. u2 d2 _
学习这件事
" |: C5 I+ g* J6 n( q7 Z) s) o! m( R4 v1 d+ \
我一直不是学习出类拔萃的,说实话。但是,看了这么多清北的学生呢,我觉得中学和以前阶段学习呢,很多人的努力程度都没到拼智力的时候。
# p! R6 ~% k( F7 j中学的学习,大部分考试很标准化,你的老师已经研究透了,一定要好好跟着你的老师学,可以少走弯路。 ' ?+ W; ], Y Y% k8 X/ z2 R" j7 c
此外,清华北大学生,自学能力非常强,老师的作用是指点方向,不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再喂给你。 / Z) u& @2 I/ S! x
大学以后,学习真的是要靠自学的。 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特别负责,像保姆一样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照顾的无微不至。" V4 t7 K6 \3 X* i0 ^8 O
但通过我的观察,真正拔尖的学生,不是这么学出来的。 一定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9 ?0 S( J0 A8 b/ T8 S3 L% d之前我说过,我的奶奶字不认识几个,但是为啥培养了我爸。我觉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 _$ p( g+ q* _/ l3 \ _1 A
过去的农村妇女,生活的无比艰辛。即使遇到很大困难,奶奶上火的牙都掉了,第二天也要继续为家里操持。
7 Q* a4 f' o2 Q' T1 w* F2 Q“你奶奶一辈子努力靠自己克服困难“ 我奶奶说,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爸,难道这就是清华的“自强不息”吗?
5 D3 E' i/ ?" @但是在十几岁那样的年龄,很多人是没有啥学习动力的,也没有兴趣,更不知道以后考个大学的意味着什么。' \1 @# T5 x# E5 B% Y- p
于是,那些早点懂事开始行动的孩子,但是智力,毅力,运气,体力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大概率都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 ?& {: u, X+ s6 _+ R$ Y. T# \) N1 ^4 I但是我和清北父母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无时无刻都需要学习,学习不是离开学校就完成的。你要想发展的更好,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 C* u( E& f$ N" f随着我慢慢长大,逐渐知道了当初自己不爱学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所以后来开始,每天不管多忙,都主动学习。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i7 S- W$ n- M8 r
走自己的路:不活在父母的光环下
- ~2 Y6 H5 K4 J& [# X
8 X" Y6 E' b0 d* a3 g) M. ?; x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读书了,本科读了历史专业,可能受到母亲影响很大,当时母亲就是文科历史很好,考上的北大。 " _1 U: }+ S! ~ q/ Y
后来,作为从山东考上清北的父母来说,自己孩子在北京还上不了清北,那还不如早点留学去,别给我们丢人了。
. J/ I: Q1 j; v$ s. a/ ]/ `即使我选择历史专业, 周围人都觉得没用,但是我父母很支持,这是因为他们直到大学的真正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工作,而是培养一个人。
4 K1 ~2 s. m1 }2 |虽然部分清华北大的人,外人看来会很得瑟,但是我完全理解, 至少他们还是有美好的志向,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7 i6 g( h8 m) S, `( |/ i0 Y3 m) z, Q
总的来说,清北的人,是有情怀的, 可能会一直保持这一份理想主义,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初心吧。
+ w( ^" t3 y& Q* }; I" T( q但是呢,最为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孩子,我也希望能依靠的是个人奋斗,而不是父母的光环下。
8 g+ X( f+ @) K后记8 ?2 U: Z, X9 K" Y& Z0 }
' F( F0 \3 J m6 Q. A Q) o2 E* ]. F P. x
正如当初清华附中的一句话:今天我以清华附中为骄傲,明天清华附中以我为自豪。
% h3 o# k b* U1 v$ n5 K: B人的一生,不能一直活在别人的光环里。. g7 T7 x& i) ]9 ~4 P6 U
即使父母清华北大,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能为子女而自豪。 6 Q% X, T" j: K2 @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故乡在哪,出生在山东,长在北京海淀。
+ h1 `+ }& o$ A b2 `* k! x直到后来陪父亲到清华转的时候,爸爸就会说,看,这就是你的家。 ; ^) }" I2 {" D5 b
在思念家乡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荷塘的月色。
( h' N+ w7 D: f$ _5 ?9 ?还有自《荷塘》的作者朱自清先生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