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多个高赞回答,觉得都在对棉花糖实验或尹建莉言论断章取义。/ P! S! |- k N7 G$ v; i! |
先澄清几个被大众误解的观点吧——
# O& c2 Q P- L7 }- A1 n" s) S5 T2 b- d2 N& ]+ c% Q
1.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过程,并不只是“幼儿忍住不吃第一颗棉花糖,等上15分钟就可以吃到两颗棉花糖”那么简单,在系列实验中,其实“棉花糖”是个较晚才出现的道具,“棉花糖实验”的名称,来自于后来的媒体宣传;' P) L) z* E& |5 ]
实验结论“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儿童,在成人后各方面的表现更佳”里提及的“延迟满足”,也并非市面上流传的“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事实上,实验发起者Walter Mischel教授在实验多年后用了整整一本书的篇幅,即《棉花糖实验 自控力养成圣经》来阐述帮助儿童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些研究和可能性。
" _" S7 ~4 ?5 m$ h0 v
! e/ [- f( B# Z8 a! {2. 尹建莉老师所说“延迟满足是鬼话”,并非针对斯坦福棉花糖实验里“延迟满足”的概念,而是针对市面上对棉花糖实验结论偷梁换柱的“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这在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一书里有详细写过。
, R8 U9 A( E+ S% T, z) A3. 我个人的理解,棉花糖实验结论里提及的“延迟满足”,是指孩子自身具备的能力,尹建莉老师提及的“及时满足”,是指家长对于孩子需求的回应,两者主体不同。8 I/ e# p- D/ m9 W, q
6 f/ K' f5 j* e4 K 棉花糖实验原型
+ h" m, U5 S2 }4 Y) w: F0 U$ L0 ^1 C
' `6 r: Z. ^. Y" O+ @该实验大众所熟知的版本,是这样的:
7 D4 T& s2 r f& ~5 C' L给幼儿两种选择,他们可以立刻吃掉一颗棉花糖,或者等上15分钟后他们可以吃上两颗棉花糖,实验结果是只有大约1/3的孩子能等到第二颗棉花糖。
/ @, n' E3 x: G) ^% m0 w而事实上,该系列实验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实验,过程也比以上版本复杂得多。以下为了便于阅读,我会适当简化一些内容。) k* s, j P) L6 P" h! X, w1 i
, i# s" Q6 b8 I( B* e9 b5 v. k& S2 a1970年的实验
! v# J4 G7 l+ o2 t' ^$ B* U8 ^4 @0 |6 h& p7 G: p! M$ k/ N
实验选取斯坦福大学宾格幼儿园的男女孩各16名,他们的年龄在3岁6个月至5岁8个月间。4 M) K8 ^3 \. ?
在实验室里,主试向每名幼儿演示当他离开时,幼儿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他“呼叫”回来。) T; U; d* O2 {
接着主试向幼儿展示两个奖品,2块小甜饼和5块大咸脆饼,并询问幼儿喜欢哪个。1 o- f/ Z* m' O
当幼儿选择后,主试会跟幼儿详细说明,他离开房间后,如果幼儿能等他回来,幼儿就可以吃掉更喜欢的那个奖品,但如果提早呼叫他回来,幼儿就只能吃不太喜欢的那个奖品,不能吃喜欢的那个了。
9 ~( |/ {0 U% x4 V' ~
9 u4 D. W8 C ?8 n1 B, i; r不同的主试人员还会被分配到四种不同的条件要求:% r: p* [. W. J! t
当离开房间时
7 v9 x4 }3 P& o$ b- W" e" v5 J3 k% w
- ①将两种奖品都留在幼儿面前;
& y8 r9 _# G4 G& O% P6 P8 Y - ②将两种奖品都带离;; u$ ?1 ^7 f7 K% [/ L, N/ W% |
- ③将幼儿更喜欢的那个奖品留在幼儿面前;
?; H! C# O1 R' ~- _* R" f - ④将幼儿不太喜欢的那个奖品留在幼儿面前。
' |1 n+ S. t- ]: s
3 G& _- K/ ^' r) R7 G* E结果是,面前没有奖品的幼儿等待的时长(平均约11.5分钟)是面前仅有一种奖品的幼儿(平均约5分钟)的2倍,比面前有两种奖品的幼儿(平均约1分钟)长了10多分钟。/ p0 \* e+ I6 p( r3 \* w$ O
那些成功的幼儿“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自我转移的方法”,他们的行为被归结于“无奖励挫折理论”,即如果存在一个求而不得的奖励,会引发人们的挫败感,进而令人对延迟的时间产生厌恶感,人们就越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或终止延迟,而分心或分心物可以减少挫败感,也会增强人们忍受延迟的意愿。
2 C+ s* e+ I: f2 F& h' H
4 W2 @! @$ Q" a7 ~* Y Z- a: Y& Y7 LMischel教授团队的总结是:. T7 {, U U4 F, {" W
学会不去想你等待的东西会比总是想着它更能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
) t' L4 c! e. q s0 \. p' i6 [3 E A# O+ Y1 }9 b( f: a/ y. e* w
1972年的实验* I8 D/ x9 k! i, c( `4 E X" k
" ~5 O2 q8 J# u/ o8 Q这次的实验分为三个。
1 Y* ?1 Q Q7 j
* }! N- f {* a. D8 z第一个实验:
9 @2 A3 X8 [; F) `0 @; Z1 o* j; G2 ^+ B5 V8 S( U, ~
实验选取斯坦福大学宾格幼儿园的男女孩各25名,他们的年龄在3.6岁至5.6岁间,被分为5组。/ O n' k: E* N( w
在实验室里,每个幼儿被告知当主试离开后,他可以通过按铃的方式把主试“呼叫”回来。 ~! C) x) W# e2 f+ U
接着主试向幼儿展示两个奖品,1颗棉花糖和1根咸脆饼干棒,并询问幼儿喜欢哪个。
5 w$ ^6 U# X- e, A8 p4 U当幼儿选择后,第1、2、3组幼儿被安排到延迟满足的条件,主试跟幼儿详细说明,他离开房间后,如果幼儿能等他回来,幼儿就可以吃掉更喜欢的那个奖品,但如果提早结束等待,幼儿就只能吃不太喜欢的那个奖品,不能吃喜欢的那个了。而对于第4、5组的幼儿,主试则完全没有提及奖品的事。
, p) \- t$ g$ W- w
3 p3 v$ K; |% {3 X# Q* |% g于是5组分配到的条件分别为( M5 h' t# w; ~* _: ?8 Y: q
7 x% s' k+ w) z \" l* k- 第1组,主试告诉幼儿,在等待奖品时可以玩房内的玩具;
4 l% s. ?. D7 n - 第2组,主试告诉幼儿,在等待奖品时自己想一想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可以做,例如唱歌或玩;: `0 U9 I0 r9 X- Y
- 第3组,主试没有给幼儿任何在等待中可以进行的建议;" \" R8 t. c t6 l# z' W/ }, W
- 第4组,主试没有告知幼儿有奖品,但告诉他们可以玩房内的玩具;
" ]/ \) J6 I8 T% | - 第5组,主试没有告诉幼儿有奖品,但告诉他们可以去想一些有趣的事。! O! y: W8 d+ m( N" c) |
. |+ x4 x. Y4 d) h9 L& u2 a6 G
结果是,第1组幼儿平均等待了8分钟,第2组幼儿平均等待了12分钟,第3组幼儿仅仅等待了30秒,第4、5组平均等待了1分钟。
& Z- a% N) N, a+ _. e, G6 s% S P2 r, L8 D! `* l W- |2 s; m
第二个实验:. N k$ N7 N3 E1 y0 J0 O
) d0 K2 s h; _# ]$ G实验选取斯坦福大学宾格幼儿园的幼儿26名,他们的年龄在3.9岁至5.3岁间,被分为3组。- W. \2 ^' v/ s5 e% A
同样使用棉花糖和咸脆饼干棒作为奖品选择,同样告知幼儿如果能等待主试回来,他们就能吃到自己更喜爱的那个奖品。& }1 |2 l$ O/ D, s; P" }+ g
2 `* z n; L% {, L. u% @但这些幼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转移注意
1 L3 h2 l4 p: O, {% I' I/ l
/ s; l: Q* l6 M' K- 第1组幼儿被要求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 F, W3 M# E4 ?# o - 第2组幼儿被要求想一些伤心的事情;( {6 O4 T' u2 }. [+ |# f+ I3 y; s+ `
- 第3组幼儿被要求只想着奖品本身。
8 W8 f- p" }$ F" q1 O 8 l. N/ _& d: f' \# A
结果是,第1组幼儿平均等待了13分钟,第2组幼儿平均等待了5分钟,第3组幼儿平均等待了4分钟。
; J% j8 G& t( c1 n2 w' ?
; P% Q$ S' T( i" |- k2 G$ W第三个实验:
9 o, {+ A$ ^! n# [+ ~. u! G `. h/ L# y/ b% Z7 w% L. T3 p
实验选取斯坦福大学宾格幼儿园的幼儿16名,他们的年龄在3.5岁至5.6岁间,被分为3组。
! h7 ?2 X+ j: M# Y1 k' P# }) a! e同样使用棉花糖和咸脆饼干棒作为奖品选择,同样告知幼儿如果能等待主试回来,他们就能吃到自己更喜爱的那个奖品。3 n6 o, ]6 |+ I" K t' D. f
与之前不同的是,幼儿看不到这些奖品。
6 ~" m [8 u( ^ Q/ V4 @& p
$ R( A) V# _& ]. ~0 p! i! P' x) x这3组幼儿分配到的条件分别为! S2 l k( J. G) d9 E# {3 Z& b* h
% I4 S' ], b( c& u0 J9 u R9 O7 _- 第1组幼儿没有得到主试的任何建议;
h; f( h }0 m - 第2组幼儿被要求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 |0 N) x! u. f; W- b( W4 x# i+ l* ? - 第3组幼儿被要求只想着奖品本身。
; k; J! U" d" X. J4 `
N% d) y( t6 q结果是,第1组幼儿平均等待了13分钟,第2组幼儿平均等待了14分钟,第3组幼儿只等待了1分钟。
# P! O" k! S) h7 X$ w( i; B/ X+ U. r3 i; S* L, @
Mischel教授团队的总结重点包括:) }5 p3 m5 g1 H' |* d: i; s
总体上说,如果没有什么事来分散幼儿注意的话,他们都无法忍受15分钟的延迟满足时间;
) O" x7 A$ l G0 j" j* Y' |转移注意可以帮助幼儿实现延迟满足;9 m \+ i) {$ q/ x+ E4 K: [
转移注意的方法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玩玩具,也可以是内在的,比如想某件事;
6 g0 Y9 C, f% `' o/ e5 ~7 M让孩子想积极的事(除奖品外)是最有效的办法;7 Q1 h3 ?1 m% | M5 E" {
在能看到奖励时,孩子想着奖励可以延长等待时间;; l0 \! X- Z/ B, s
在看不到奖励时,孩子想着奖励反而不利于等待时间的延长。
% p! U6 V. A0 S7 G; N; w; h% f
) n4 y" K3 D6 c1 I$ A1 m3 @: h: A& `1981年之后的追踪调查( k7 R! y/ ]3 h9 F8 w3 g7 d
! r; ~* _: h$ h
在1981年之后,Mischel教授团队选取了一些早年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孩子,对这些已步入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追踪调查。
7 w, ^- `) E) q% ?4 f6 Y1 L/ J5 c) u在1988年,Mischel教授团队的论文数据显示,在幼儿园时期对延迟有较好忍耐力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表现、社交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同龄人更胜一筹。! m6 {1 f2 t8 ?9 p/ L
在1989年,Mischel教授团队向外展示了那些孩子的SAT成绩,在幼儿园时期对延迟有较好忍耐力的儿童,都表现为有更高的SAT分数。SAT为学术能力评估测验,美国各大学视其为录取标准之一,会根据这个分数来录用最优秀、最有前途的学生。
4 n4 U2 w2 T; L8 I3 ^3 D在2009年,Mischel教授和华盛顿大学的Yuichi Shoda教授又邀请了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医学院等地的专家,组成新的团队,对部分当年被试的孩子(大约45岁左右)进行了一些新的认知测试,并对他们进行了内外部大脑扫描。& I' B1 w6 h% c) k6 d! o9 E
研究数据显示,从棉花糖实验开始,直至那些孩子后来的整个人生轨迹中,在幼儿时期能够更持久抵御诱惑的孩子,自控力总是保持在较高水平,他们的脑前区回路有非常显著的激活,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区域更加活跃,而这个区域恰恰是用来有效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克制冲动行为的。. ]: C! Z! i( N1 i1 n$ l
<hr/>实验获知的情况. D; ^- }* m6 W6 Y
* ~8 |/ R9 d ~; V3 K
2 t" z' _/ E- Q结合实验、Mischel教授团队发表的论文以及他出版的书来看,目前我们可知的情况如下:
( P6 ~) i& F# V; x! H
7 O$ Q# G* {2 F$ S. {; ]1. 他们的确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建议逐渐培养儿童的耐心,教导儿童延迟想要即刻满足的需求和欲望,并且帮助其认识到这种延迟的价值。7 E3 e- l- { c2 B$ I1 z: F
但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孩子自身的能力,不是市面上“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所推行的、由家长简单粗暴故意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行为,那样的行为也无法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 ?( I" Z; v2 m" h
2. 延迟满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让自己主动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或主动延迟等待更大利益的行为。+ U+ ^+ Q& N% [# a
而实验中的孩子们,对于利益的好坏和获得,全都是自行判断和自发决定的,不是市面上“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所推行的由家长来判断和决定,例如家长为了训练孩子这项能力,故意延迟再抱哭泣的幼儿,故意拖延着不给幼儿买喜爱的玩具等。
9 O9 N, C; l I% y1 d( M m3. 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实验结论,即幼儿时期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成年之后的表现都更佳,但是,还有后续引发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并未解开答案。: s7 K7 W. l( ]
例如我们可以如何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该项能力?例如多大年纪的孩子可以开始培养这项能力?例如人为的干预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提升该项能力?例如不同的孩子该以怎样不同的程度来干预和培养这项能力?例如那些被试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和经历都是怎样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都对他们的这项能力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i0 t. H1 G5 I& f/ m; S/ r
未解的问题还有无数,不知为何市面上就出现了以棉花糖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延迟满足训练育儿法”,而且它和Mischel教授后来出版的关于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书的内容,也是毫无关系的。' u! H2 w; y( `+ O1 U" H
<hr/> “回应需求”和“满足要求”
4 U) l1 w5 C6 t: [# p6 |# F3 V5 j! E/ ]* R4 U# y
/ V4 [" g. p5 E ?3 I% Y7 _7 p
再来说说尹建莉老师的言论。4 p- G3 r5 C! c# f2 U
我只读过她的书,但没有关注她的微博和平日的言论。题里单独的一篇言论,结合她三本书里的教育理念来看,我个人不认为她所说的“及时满足”是“即时满足”概念的混淆,她的“及时满足”,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即时满足孩子的要求。
0 B% {. \: U8 g/ v: S1 r+ m5 _“回应需求”和“满足要求”是不同的。
5 t7 v/ K; M1 L7 U, N) y6 M例如幼儿在商场想买玩具,哭闹撒泼不肯走,家长安抚幼儿,对其想要新玩具的心情表示理解,愿意陪其商量解决方法,幼儿随时可以和家长进行情感联结,这是“回应需求”,而家长受不了幼儿哭闹撒泼,马上给买玩具,这是“满足要求”。7 u, O6 } f# Z
( H3 Q- j4 C/ v9 _: \
尹建莉老师的育儿理念以自然、理解、宽容为主,但因列举案例仅为个例,加之过于强调“顺其自然”,而鲜少提及“规则管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 ? o( e% h, y5 F8 A4 z5 I* V对于她教育理念上的不同理解,我们暂且不议,单说这条微博内容所提的“‘延迟满足’是鬼话”,她抨击的并非斯坦福棉花糖实验里的“延迟满足”,而是市面上流行的家长对孩子的“延迟满足教育法”。' x- W5 r5 S3 e6 u7 p+ Y) R& k a
! W6 l6 R, t7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里“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篇里,她也有详细写:
E& Y7 O) P+ g! [“延迟满足教育法”,这个概念与“哭声免疫法”如出一辙,都是对孩子诉求的不及时回应,是家长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家长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
7 |9 _/ Y0 l; O' K2 C这个篇章中,她也提及了棉花糖实验的内容,尽管不是很准确,但从她描述的结论来看,她的反对的确只是针对一些无知的“延迟满足教育”:
5 R2 l' S% W. Y0 ]很多头脑肤浅的人兴奋不已,以为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和“灵丹妙药”,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使一个本来还有点用处的实验被误解误用,误导了无数的家长。
( z; P% H- G y4 d$ D( g( U7 t, k( O她批评“延迟满足教育”:& N8 n. s* j$ w" i
而当下人们鼓吹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偷偷地将决定主体调换为父母——孩子们完全没有主动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延迟。他们不是行为的主动体,而是被动体,是受控制对象。孩子作为受控对象,服从父母指挥了,会得到夸奖和奖励;如果不服从,会得到训斥和惩罚。父母的意志完全覆盖了孩子的意志,孩子完全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 k" S* v$ h; O( E
$ z% M+ V9 e! v/ Q# Y. {7 w2 |“延迟满足法”“哭声免疫法”之类的概念,它们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是恶的,如果对孩子及时回应、即时满足,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他就会得寸进尺、无法无天、腐坏堕落。所以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剥夺满足感,故意给孩子制造痛苦,令其适应痛苦,体验服从——这是一套以暴制暴、以恶对恶、负负得正的理论。
& `: p8 k6 \3 _+ o( U ; w/ t9 y" _3 t" n# t% Z) A9 Z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的生活始终是温暖的、流畅的、简单的,给孩子以丰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故意使绊子,让孩子觉得父母冷酷,每件事都和自己耍心眼,都要给自己添点堵。 综上,棉花糖实验里的“延迟满足”和尹建莉老师所批评的“延迟满足教育”,根本就是两回事。/ U$ _7 u/ C0 ]1 o" z$ g
<hr/> 延迟满足的能力和自控力
* Y1 {* q8 i- a7 I. _) _
# x/ s# s5 }3 n9 g# t) u
9 b* b- r* K; m7 |再谈回棉花糖实验里提及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何培养这项能力?我相信这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
4 H) m5 Z t* X" T2 }大众误解的观点# W6 L7 S$ Q2 u+ N1 L
Mischel教授在自己的书里,就澄清过大家误解的观点。% N" M+ g# J' k# Y! I
他提及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他,她4岁的儿子始终拒绝延迟等待更多的饼干,无法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她害怕儿子会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 I# \" _, V* ?2 E0 B' z
Mischel教授解释道:$ w( L/ S- D2 T4 I# ^' E: l
这些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始终如一、显著的相关性只是一种很宽泛的对一类人的概括性描述,并不能对个体进行准确预测。如果你的儿子能够在实验中等待棉花糖,那么你会知道他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至少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是有的,但如果他不能做到,你也不能说这代表着什么。 影响该项能力的重要因素" q2 V7 _; n: v0 g% j- ]3 _. s
年龄和性别,都是影响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因素。; v3 U# g3 r2 N# {7 H P
Mischel教授明确表明: I; A. |. @1 p1 t) t! p: ]
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在30秒内就会停止等待,在某些研究中,60%的12岁孩子能等待长达25分钟。( s. B; W4 R+ d: b
即使诱惑物的价值相当,所受的鼓励也相当,女孩还是比男孩展现出了更好的忍耐力。不过,男女孩冷静情绪的策略不同。 培养该项能力
, N% r" r# c$ \Mischel教授用了一整本书的篇幅,写各种相关研究、培养的策略和可能性,指导我们通过培养儿童的自控力,来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 ^; D, O# [0 ^4 J; H因为涉及内容非常多,包括大脑的系统、压力、家庭、习惯、信任关系、气质、自我掌控、人际、情绪、动机等等,我无法在此概括所有,简单缩写几点吧:
: J0 y; l+ [; @6 Y' H% ~" W/ L- u% p) l! Z- y" h0 R' a6 p# m" N! b
- 在婴儿期,看护人可以帮助婴儿注意力从导致不安的内容上转移到TA的兴趣上,可以帮助TA逐渐学会在不安和压力中自我转移。
5 D( z5 P4 m& b8 g
+ c8 S. Z9 M( }1 p+ x: ]! ?* b
$ O1 S- |" U0 l; Z! _- 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过度控制孩子,很有可能会暗中破坏他们的自控力发展。
& t/ D% n% z5 I% { 5 @5 w7 c' M L5 l3 g' H
$ G; e2 V* A ~
- 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环境,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这种信任感的培养对孩子自控力的习得异常重要,因为很多人的童年生活在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里,延迟更大奖励的承诺常常得不到兑现,这样的经历会让等待没有意义,不如抓住手里现有的东西,无论是大是小。1 W. Q& t$ k3 D! n) B, x
" T ~' S+ E1 J
U+ v4 [0 ]1 @
- 父母应帮助孩子保持乐观,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努力和坚持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结果的原因。1 m% n, q, {) G/ a# h' R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棉花糖实验 自控力养成圣经》,也许能获得一些启发。2 p6 V: X L- W$ E/ O/ V. H
( S& ]. j' G5 r/ h! X i因为Mischel教授书里涉及的研究和变量太多,读来还是有些晦涩,如果想要看更为通俗易懂版的,我推荐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一书。里面“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章节里,也有谈及“延迟满足”和“自控力”。
( S4 ^2 d( ^) V! Y1 o; J陈忻老师认为“自控力”是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
" Y. T* I$ L& G7 ]8 K% k4 Q2 {2 ]“推迟的满足感”在一些特定的场景里能反映出儿童的自控力。9 ?, z; [# c! h6 R1 |
幼儿可以听从父母的简单指令,这也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0 M6 d! m1 r. E. j+ Y幼儿排除干扰,专心玩一个玩具,这也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而培养自控力,我从中简要提炼了一些方法:7 G8 R) [+ V1 F, A7 b' c
' t% ~. r9 h, L0 |6 ]' _- ① 利用社交和游戏,帮助幼儿习得。7 n( s& [9 R( ^
例如几个孩子抢玩具,或玩滑梯,或玩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引导他们熟知社交的规则,遵守轮流、安全的规则,或引导他们熟知和遵守游戏的规则,就是培养自控力的一种方式。
- T5 C- w6 P, u* S3 p2 V" ?* p$ U# M$ W: b
0 k1 `/ i8 o5 n/ c. k, ]! W" m8 P4 U
- ② 帮助孩子内化“自控力”。2 I) p' i( G7 f x
例如孩子在看医生时处于既害怕又想表现得勇敢的矛盾心理时,我们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他们提升自控力。
7 t7 g: ]6 K: b# Q3 `' a; l例如孩子在自言自语画画时,我们不要去打断或禁止,那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控力的时机。; h. Z% \3 k8 Q- t! x5 S
8 O* X/ w) o. K* Y; a' p7 s
* [3 S, v: I+ x" Z' ] O1 N- ③ 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以让幼儿等一等。
- h3 A0 a0 [. K9 N0 h 例如饭菜很烫时,可以让孩子等一等,同时我们可以给他们找点事做,让孩子自己吹吹饭菜,或边数数边吹,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逐渐增强自控力。
: F- Y$ l0 D$ V( f1 a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移注意力的做法和棉花糖实验里那些成功的孩子们所使用的策略,以及教授书里推荐的策略也相似。
# `1 x6 e7 j) Z9 r2 Q4 f9 d* @( q. F8 c; [5 [3 `. X
7 ?2 x* A, A* c5 m$ b* X4 X. {- ④ 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也给孩子自己思考和选择的机会。) ]! o6 c- v$ h# y
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权衡利弊,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选择的权利,他们自我管理的内部动机会逐渐形成。
/ G7 I8 n+ n- x W+ \/ D% R0 _大体上,只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方式,通常我们不必特别在意“是否延迟满足孩子需求”这类的问题。. T" w* r0 }1 \4 z; ?# S. R
而关于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更为详细的内容,请阅读相关书籍进行系统的学习吧。- t" v+ ?, X$ }- H; V( m8 q
别乱相信市面上那些瞎编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就酱吧。, L# Y b' |7 }2 A, q; N! q" a
谢邀 @知乎亲子 。
: j( T7 S& Z4 b1 F! k( O<hr/>参考文献:
5 h; M! E4 u4 ]0 A( f' {[1]Wallace E. Dixon. 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M]% e/ S& R. h9 C8 f
[2]Walter Mischel. 棉花糖实验 自控力养成圣经[M]
4 A1 u% K$ Y* ]1 }[3]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M]* H9 l$ w& K1 R% A U8 x
[4]陈忻. 养育的选择[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