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当一群机器人扭起秧歌,彩绸翻飞间,传统艺术与前沿科技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共生。这场名为《秧BOT》的节目让科技与传统碰撞出火花,点亮了观众的眼眸,也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科融合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的大门。
2 W8 Y8 `, h+ G; }. s- A5 U2 G
; Y9 J/ ^/ ^! N智能机器人与传统秧歌相遇,这一组合诞生的过程便是一场跨学科实验。导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审美,赋予节目独特的风格;工程师运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人的表演既稳定又流畅;舞蹈团队在舞蹈编排上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新元素,使艺术与机器人和谐共舞。
+ r# N1 K# c4 P4 j! x( s/ N/ [9 u; M1 w# l
“融合”是该节目出彩的关键。在教育领域,学科融合是必然趋势,而随着学科融合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变。* D8 Z1 L0 M$ T% {0 Y
1 c- ~9 I" Y P教师应转变为学习的“引航员”。当学生面对的是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时,单一的知识传授已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成为经验丰富的引航员,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进行跨学科的环保项目学习时,学生可能会在数据收集、分析以及不同观点的整合上遇到难题,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帮助他们运用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鼓励他们在团队中充分沟通。7 u. O9 n5 k; Z4 s
( H. X) u( V# N4 i3 S5 ~1 m4 y
教师应是教育创新的“先锋官”。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比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自然现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b" O9 Q: V. {3 d. ~4 S3 I
: t, J8 n' ?+ @ X) a
教师应做智能教育的“融合者”。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成为智能教育的“融合者”。教师需要掌握智能教育工具的使用方法,将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Sora、豆包以及近日爆火的AI智能DeepSeek,新技术日新月异,为教育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教师要利用智能工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借助AI智能工具分析学生作文,指出语法错误、提出改进建议,甚至根据学生的写作风格进行个性化指导。如此,教师不仅能从繁重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情感关怀。! o8 K; G+ b: z* i, }
6 [2 J& s7 Y2 |5 @2 _1 C( `
《秧BOT》的机械舞者那些精准的“抛花”“甩腕”动作中,既流淌着关东黑土地的欢腾记忆,也跃动着硅基生命的数字脉搏。这恰似是对当代教育的隐喻:当学科融合的浪潮席卷而来,教师唯有主动打破身份的茧房,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重新定位价值坐标,才能培育出既懂代码逻辑、又知彩绸韵律的新一代。. z( u3 m1 S" D6 c0 n
D8 ~ ?9 b: A(作者单位系福建省闽侯县鸿尾超墘小学)/ [: J+ f! ]1 X
+ i O+ M4 [% o) e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3版
! s, V2 C! r/ X/ C& J; u3 {6 {+ P; q1 o0 Y* }1 m0 s
作者:包丽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