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 ^* ]- e8 u2 J/ R! q8 O/ l
! ~" i* O% C, O1 f: W. \3 f; o. J
原标题:打造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引领力量2 x# c+ N' Q! Z9 a7 K+ I- R
0 |" `3 |# T, Y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部署建设教育强国重点任务时指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 ]1 r: r2 L1 v7 n* m( E" ?% \! N/ }, Q% [3 V j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在解读《纲要》时表示,高等学校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找准发展定位、发挥龙头作用、履行战略使命,将《纲要》部署转化为有力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U& |# h+ }4 u
% c: r& Z+ `2 e" K4 r& v" I分类发展,在不同赛道办出特色" }% R5 U: A: [1 @3 c# w
1 c6 N; H* C7 W3 N2 G; F2 ]2 P R《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任少波说,这吹响了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集结号、冲锋号。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处在酝酿新突破的前夜,而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核心载体,是牵引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牛鼻子”。
7 j6 V* c! h$ L/ m8 z8 g- k
# m& N9 A$ V' z7 {如何以一流学科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任少波表示,高校应找准自身战略定位,在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水平,推动优势资源稳定持续地向战略定位特殊、实际贡献突出、发展态势良好的学科集聚,加速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方阵和优势学科群。同时,高校要坚持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将学科链融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
6 j3 {7 A# Y8 c5 q% ?" i' M: f3 O% @$ h8 ~: ^- E0 j* w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炜告诉记者,“不同赛道办出特色”很重要。
, w2 V* [+ l% N2 G; _7 i. b& i
5 O/ x# V/ Z: N5 O: R1 |《纲要》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张炜认为,我国高校还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受传统学科评估和高校排行榜的指挥棒作用影响,尽管各个地区、各所高校的自身能力、学科特色和资源禀赋都不同,却依然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和发展。一些高校并没有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内在潜力释放出来。“如果能真正落实分类发展,可以激发高校自身的改革动力。”张炜说。- X# @! k9 D" F1 P/ w! q2 ~
: C- ^3 U- d9 E- _ N5 k! ^“目前国际主流的高校排行榜仍以论文发表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考量维度,无法充分反映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目标。”张炜说,制定自己的“双一流”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才能打破传统的“论文导向”评价体系。
1 |! R( f' a W% G+ t& W1 o. g1 f. H
分类评价,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N$ w c. O. g; D: K
+ G) Y |% C2 R
在部署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任务方面,《纲要》指出,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3 a, a; ?5 L% p+ d+ }" [6 y2 t5 O7 L" J, r+ r* H* y( k" u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强调,这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差异化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G8 a' Z1 S. o( T+ C$ t) b/ }9 E% l- v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只有用好‘多把尺子’,摒弃唯分数、唯论文,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才能‘量出’不同领域的拔尖人才,搭建好多赛道的成长路径。”丁奎岭说,高校要从培养主体、过程、内容、能力等维度,持续探索联合培养、贯通培养、学科交叉、项目驱动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A8 d3 @6 \& k# I0 [6 t
. {0 l, b3 N: X2 R4 `: n+ M) @张炜分析认为,“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应该一捅到底。也就是说,不仅是学校,学生、教师、学院都要做分类评价,让不同师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激发个体的内生动力。
+ `$ C6 X# M1 z7 Z- i& Z3 A% u4 H1 F4 d, O
《纲要》还指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
) ]7 V( }7 D. Q* x# Y! [0 f" r, k! ~/ O3 A2 X, M
丁奎岭说,一直以来,我国基础学科科研体系的评价主要聚焦于资源投入、任务完成和成果产出等显性指标,在科研成果的认定和激励机制上,普遍采用“首创”和“第一作者”为导向的评价制度。) [+ p9 l2 l9 r/ G& U! e5 k5 {
3 }2 C! W5 e, Q“这一点需要得到改变。”丁奎岭认为,要围绕基础研究的特点,注重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对于学科交叉的研究者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尤其确定非负责人的贡献,“关注到在科研过程中承担必要但不显眼工作的人才”;要强调“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作用。
) O8 M6 V2 c9 N+ J' A% A- Q1 i: A( X
丁奎岭举例道,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思源研究院”,打破传统评价体系,建立10年长周期稳定投入机制,并设立“优秀青年教师破格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即“脱颖而出”机制。截至目前,已有110余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最年轻的青年教师晋升时仅33岁。(记者 张盖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