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3 J8 z8 v% u" p1 i2 w; o: R' J& H# t+ d, V. {0 o* d8 S8 I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
( R( V7 v) ?8 k( i& [2 y% f1 u9 N& c; o' `- D, S% g" k. t# @; A7 s# r
《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 E, h6 C" _& ~9 c
& B9 @) t* W& \+ m; u' ^
专家指出,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2 ]: I! H& \
) \7 k1 @' V9 \1 n4 a9 J% J同时,教育也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中高考“独木桥”、应试教育焦虑危及健康等顽疾仍存。' R l3 d# n# D7 M0 A6 \
. P4 m8 @0 s) J. H' G; @对此,《纲要》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双减”、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等方面有新的提法和亮点。, L0 f- y0 B; B- F, g0 u+ c" t8 ]4 x
' N. \" K; c6 h! g
分2027、2035年“两步走” }8 }& [$ C$ F, l) l
3 O+ _: s; X( _8 Z' u; [- P
5 F; d' C+ F& L, l; \- `) Z# C2 y A+ p" \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7 u! I& Y& n; ^4 M2 g( J- E
0 x, L, ]8 E8 n w“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 r+ n u: y$ e& ]$ H1 c: m; R8 c' x+ B+ x* L+ m7 ~$ ?$ Y8 U
“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纲要》明确到2035年,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X8 N! l$ X" m5 n- |
& t+ s X1 B; X5 r3 U《纲要》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x% q+ d+ B% h, s
% x5 U0 {8 @. J+ t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什么在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之后不久,又要研制一份同样规划到2035年的《纲要》呢?0 t _! X7 a) R/ O2 ?
5 V, k3 W, \! y3 j5 h) n, ~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柯政认为,中央对教育强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即教育怎么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4 o, h' d9 o6 ~. L/ G
a' E2 `/ T/ X. S! X; L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q, @8 g/ E5 Y% D6 D/ |
" @! {; ?9 f" ^: J0 E. D$ C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这一新定位强调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具体工程。它以立德树人工程为战略牵引,包含一系列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等。, E" _" F3 f& i: R
9 L, a9 }$ P+ V( I# q8 K# f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 G5 z4 b6 L+ L! a4 e. A; t
' O7 P" a9 N" t: t- U! B6 L8 F' G- R$ _ P
' Y9 X8 C& C6 W% l4 K. w9 q7 Q3 v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力举措。
. O o$ Z- F9 E' v/ M. R' ]) [
1 U' ~' R" N- f6 \, Y“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喷薄而出;每一个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育才能成为惠及每一个家庭的民生福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说。
( S8 X3 ]0 _8 V$ T7 x a- S
7 k1 |2 o/ }6 z0 c《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 U6 l8 b) n( H; f6 T) f
. D# i& U# N+ U3 F' s王烽指出,时至今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发布25周年,但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与教育实践融合,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为应试教育“正名”的思潮。
$ H+ e, X, \3 L: N, y
8 v7 B* [0 W- S/ l1 p; }王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高分名校”衡量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做法仍在政府主管部门干部、校长教师、家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升教育质量”在实践中被简化为提高考试成绩和“扩大优质资源”。而在同质化标准的升学竞争中,“高分”和“名校”注定只有相对意义,能够胜出的注定只是少数,所谓“优质资源”永远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 r. L) N6 G$ x$ g
* E- S7 |' g; P% ]% Q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纲要》提出了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等多个计划行动。
1 m5 x/ m1 A h, n0 `
/ m" R2 \0 f2 f2 W2 q# F# W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0 [, Z' S! W- G
, e: L, W C: N% F3 {' ?- b! N
《纲要》提出,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减”的方面,《纲要》提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6 T+ G$ s' r4 T) \8 ]8 w
% `" i7 L, T( l减负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V7 x0 _; w, z, s% d( I) }
9 v7 K3 G" M3 b! G“不容否认的是,现在依然存在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重的问题,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 F) U7 j B8 F# X* W8 }; h1 E7 L7 z9 n/ |5 [& d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9 m# h8 i& ?* l5 E, S1 C, X6 i# h# X6 h
9 |& z9 F, s5 r+ d" Q3 \+ q# ~
: @4 K. ?6 K1 S( N: G8 e“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起因。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出单一评价的死胡同,充分利用多元评价的灵活性,打破长期以来造成的僵局,减轻单一评价造成的逐年累加的沉重负担。”储朝晖说。
* D0 x5 l. h5 _ [; _: N4 L" k) A3 G1 \2 }- ^) A$ \
《纲要》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2 [" U B- A4 i2 W j
" D4 k6 n& i- i/ ?) f, @! |“升学”问题让很多家长焦虑,特别是中考,有些地方甚至有“中考难于高考”的说法。对此,《纲要》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7 n$ J; z) P8 A. z& F5 E$ H
( l& y8 I( d; ]* t: V6 @2 S$ U- R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目前正在各地推开,这种招生办法是“给初中分配名额”,即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给对应的每所初中,让不同水平的初中学校都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指标。
# k2 J: _: K# V: f% j$ z9 x8 X( Z' z+ G6 O/ C" N1 N) }2 f2 F6 x5 E
比如,北京市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浙江省规定,2025年起,指标到校生招生比例达到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70%。
2 r( e/ L. v# y
- |7 d- z. F" `( `8 J+ ], o均衡派位招生是更进一步的改革,目前已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这种招生办法是“为高中均分生源”。; t! m0 y$ Z/ z
' Q9 V x" o, h6 b+ W0 _& Y* u" M
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郑州市就实行中考考生不再选报志愿,录取时由各普通高中学校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实现了生源质量的均衡。3 h& N! x& Z+ N4 g
4 v7 Q8 t# ?# O) e5 N6 s% s新郑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忠玉近日介绍,该市五所公办高中共录取学生7000人,录取分数线完全一样。将学生平均分配到五所高中,学生不管在哪所高中都能接受到一样的教育。家长们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中招制度改革。( G4 C f7 R% @8 G( C+ {/ p
4 U8 B8 v& x& a* Y7 {, D/ g但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还在实行“一中”招完“二中”再招的“等级”招生办法。
2 F! B& {* y$ c5 Y# W1 l5 W+ F/ r9 I" _! o5 n6 q
“让教育评价改革发挥作用,应从打破现有评价制度的利益链条入手,建立新的权利和利益规则。只有将学生评价改革与考试招生、校长教师的待遇和奖励晋升、学校各种资源的获得联系起来,让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得到激励,教育评价改革才能发挥‘指挥棒’和‘突破口’作用,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与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才能相辅相成。”王烽说。
- ]% A4 m" k0 ] I, E) T! Z9 y n# p! m5 O" r) V! N' F0 J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