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 X, j3 C2 D- I7 q/ ]1 ]
, s' v. t+ f9 T& x# j(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 }/ v. s N" l K4 w+ b
' C$ X3 o! u: A3 x* S
《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 ~' `+ m1 @* W7 O6 j' K6 |
! J, j6 i9 C0 v' Z6 `; R9 z4 [
专家指出,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7 q% u6 y5 j9 Q
( s: w3 g2 p, S# x+ _/ l
同时,教育也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中高考“独木桥”、应试教育焦虑危及健康等顽疾仍存。
* G& V0 G9 y A8 @0 ]& ?0 M' N k7 K* ^& b! C: C% D4 |/ g
对此,《纲要》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双减”、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等方面有新的提法和亮点。
, u# N f4 E) U; q
8 T& P& ~" T& C7 P分2027、2035年“两步走”
2 p7 i+ y! ~" S8 ~0 M. ?/ \
; H& j" A# K+ B/ s" n& l$ f% X* A* a' P6 M& n
) [5 H" g& I7 A# R1 k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 Y- G; w0 c0 m8 o, U# J
! O% a4 d$ [6 E$ j: I“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3 _' x0 {/ {5 t- n/ p9 v
5 I: c- s( c0 q \$ m r4 w“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纲要》明确到2035年,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 E8 `9 @+ M$ A
p5 E7 a J- r《纲要》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9 `) X9 o9 Y" |$ n/ }$ U+ P4 b* K
8 m. L) P h4 O- t8 p( {% E; Q6 o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什么在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之后不久,又要研制一份同样规划到2035年的《纲要》呢?! c0 T! b' M! g" e: y6 _
; [" R; `. x j$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柯政认为,中央对教育强国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教育强国的重心是以教育“强”国,即教育怎么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 B7 D. v) f8 q1 z: i1 o) g6 R7 A$ |+ j4 s, j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 M6 \* V# i6 ~% p N3 q
8 o j7 g3 L" J: |; l, M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这一新定位强调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具体工程。它以立德树人工程为战略牵引,包含一系列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等。% G3 N; Y. o/ |. c
5 E5 _+ y' K9 B, L1 c周洪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党对教育、科技、人才问题的认识,始终处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 \7 j4 @ r2 d6 K9 ^
, {2 V% x$ s* @3 f$ {. }1 k8 b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z9 a, R- t$ _& M3 F+ M7 b
N' _& o: `4 m' Q* j; R+ @) e$ t1 f% s/ ^4 j2 j1 z- u
4 z* ^) b' _6 J5 ?& l( |' d! X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力举措。7 h1 E) @0 r" z0 [" v' L- `
: u5 Y" R% C+ y+ U1 B! b2 o+ R# [“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喷薄而出;每一个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育才能成为惠及每一个家庭的民生福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说。
' D* N8 k& Q( u3 F
5 U; { G, E( M" D$ q, }《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
5 L b. ]% ^7 N' v- S1 l
& K$ L6 x B. \$ u/ p王烽指出,时至今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发布25周年,但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与教育实践融合,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为应试教育“正名”的思潮。
+ X4 t' X/ p$ E& u+ {8 ~8 M
6 j& ? v" G& t o) m王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高分名校”衡量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做法仍在政府主管部门干部、校长教师、家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提升教育质量”在实践中被简化为提高考试成绩和“扩大优质资源”。而在同质化标准的升学竞争中,“高分”和“名校”注定只有相对意义,能够胜出的注定只是少数,所谓“优质资源”永远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 D) D. s1 L- q- N; X& d4 m
& H7 d2 ^( {2 v& M U$ n* q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纲要》提出了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等多个计划行动。 T9 e8 Q) X; ~/ x0 w
( o. {' u/ W" F5 V3 ?9 ?" a5 P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1 w/ F" I6 H, x5 E6 ]
/ t( ~5 D1 r- H: V《纲要》提出,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减”的方面,《纲要》提出,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j" b" q1 S' I' j/ T: L& }
1 z/ q. P- W1 ]+ }" t) }& |
减负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 j* W& c5 x9 X5 e% K+ m, t8 g5 t
“不容否认的是,现在依然存在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重的问题,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H7 {9 J- R) v% g" z, h- R
4 \# B7 p4 V# v3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i$ O5 [. {; B) Y
# G7 A" j. J7 Z0 l. P
( B6 d) c l+ V8 P/ b5 J | e5 ~
0 E6 n, P2 q( w“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起因。需要在思想观念、评价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出单一评价的死胡同,充分利用多元评价的灵活性,打破长期以来造成的僵局,减轻单一评价造成的逐年累加的沉重负担。”储朝晖说。
/ i$ U) _1 h5 x X$ ^! g1 r# B$ g. p# l- o. @; `/ r, ^: S
《纲要》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 t6 ~% q1 h2 D) e& y+ k. u0 G6 A
p$ ` `- t' G9 x1 S* c& D# ]“升学”问题让很多家长焦虑,特别是中考,有些地方甚至有“中考难于高考”的说法。对此,《纲要》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 x# G: Q6 W+ v% W. w( f3 m. Q0 j# ^# u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目前正在各地推开,这种招生办法是“给初中分配名额”,即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给对应的每所初中,让不同水平的初中学校都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指标。
9 S. @5 R) c2 P1 b9 P
! N8 v( T' p* |- A比如,北京市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浙江省规定,2025年起,指标到校生招生比例达到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70%。, n! B8 ?) o$ g0 Q) F, L) a
, ^+ H) z/ {) P! P2 Z. X n: @8 o
均衡派位招生是更进一步的改革,目前已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这种招生办法是“为高中均分生源”。9 `( v3 M- a/ @( L, m
5 ? H; A4 m+ m/ I, y2 f5 c* N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郑州市就实行中考考生不再选报志愿,录取时由各普通高中学校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实现了生源质量的均衡。
8 d% o/ g j" O( ]9 I. T8 T& Y, i
新郑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忠玉近日介绍,该市五所公办高中共录取学生7000人,录取分数线完全一样。将学生平均分配到五所高中,学生不管在哪所高中都能接受到一样的教育。家长们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中招制度改革。
% }2 J; E4 u# z! u; K* Z+ a2 L, P" D; V
但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还在实行“一中”招完“二中”再招的“等级”招生办法。. z7 z' T: x# }! J/ e( y
) }* a( e. V2 r( ^1 V7 m" }% J
“让教育评价改革发挥作用,应从打破现有评价制度的利益链条入手,建立新的权利和利益规则。只有将学生评价改革与考试招生、校长教师的待遇和奖励晋升、学校各种资源的获得联系起来,让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得到激励,教育评价改革才能发挥‘指挥棒’和‘突破口’作用,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与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才能相辅相成。”王烽说。& Z3 ?2 D. O5 `& N) ~5 q' I: Y- V7 I
- h' ^4 j6 O' a2 q8 z G$ H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