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教师教育赋能人才竞争力提升

[复制链接]
查看6794 | 回复0 | 2024-11-29 13: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确提出“人才竞争力”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师范院校作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集聚地、未来教师的输出地、健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策源地,肩负着以高质量教师教育赋能人才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使命,既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竞争力,也要全力提升所育人才竞争力,更要努力提升制度环境竞争力。
- {/ Z+ ]' R5 G# k: ?
2 ?+ J. X* y7 a. Y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竞争力。人工智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注重教师的数智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具备传递智慧信息的能力。智慧型教师要从知识信息的传递走向智慧信息的传递,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关联、知识的实践,具备“转识成智”的能力。以智慧的心态看待知识,站在智慧的立场和高度审视、把握知识,实现知识的整合、选择与创新,以此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统摄能力、贯通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智慧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中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养成学生的追问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二要具有开放的素质和品格。智慧型教师应具有接纳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教”与“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数智赋能教学、反思性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要怀有体会真切的情感。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动力。教师要提升对教育的情感,不仅将教育视为职业,更要将其视为使命和责任;增进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包容与开放、灵活与多样、尊重与关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0 y' W8 h" E3 y8 C  ]8 d' V, B& u3 O
( J' d7 ~( d/ X+ }$ p' I全力提升所育人才竞争力。人工智能既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教育形态,也在重新定义人才。人工智能最有可能替代甚至超越通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知识的能力,但好奇心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逻辑建构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我们要善用人工智能新势力,开辟提升师范院校所育人才竞争力的新路径。一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内在驱动。更加重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悉心呵护,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厚植科学素养,从而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势能,为建设教育强国厚植人才沃土。二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作为核心要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直觉、经验、文化背景以及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是人工智能不能轻易复制的。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开设专门针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课程,还要在所有课程和各个培养环节贯穿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三是以提升逻辑建构能力作为高阶体现。逻辑建构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高阶素养,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判断力、决策力。要求我们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理论建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放在优于知识积累的位置,把对“知识存量”的要求转移到对“逻辑建构能力”的追求上来。: B9 h: ?, S9 t- K  j; z
4 C. k0 o/ q' D
努力提升制度环境竞争力。“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创新活跃度高的地方集聚。集聚更多人才的关键在于坚持制度建校,破解师范院校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制度难题,创造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一是主动融入国家“大环境”。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需要,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瞄准“短板弱项”和“战略紧缺”,将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规模、质量深度融入国之所需,紧盯最新发展趋势,前瞻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创造“国家所需即是我之选择”的制度保障,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二是积极营造学校“小环境”。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人才集聚作用,构筑起多维度、多链条的政策矩阵,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攻关,实现平台与人才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围绕关键领域“带头人”培育未来发展“千里马”,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关键领域接续培养具有“领军带队”能力的优秀中青年骨干。三是倾心建设单位“微环境”。瞄准“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感情上“厚爱一分”,工作上“高看一眼”,解难上“多帮一把”,做人才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后勤部长”,确保我们给的正是人才想要的,确保人才舒心安心静心工作生活。
+ j% [# D$ }" x% h
3 O" T% c3 f* T(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 ~! d  R0 ?, V# F  D$ u% L5 {: ?$ s) T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7日第1版 . R' o7 n. ?' ^) T6 C
* ?1 l$ y# V' E% H. Z
作者:王占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