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化名),作为独生子,从小在家人呵护下长大,父母最近工作比较忙碌,爷爷奶奶又出去旅游了。这个月便把明明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希望外公外婆代为照顾一段时间,接送明明上下学和监督明明吃饭、做作业。
* l# _1 ]* j1 g外公外婆对于明明的到来,十分欣喜。也知道两口子平常对明明很宠溺,但没想到明明那么喜欢吃甜食,一天连饭都不吃,就只吃蛋糕泡芙之类的甜食。
8 ~, T$ v- h& C' ^4 c# b( W明明外婆平常就爱看一些医学杂志,听养生节目。看着明明每天只吃甜食不吃饭,实在是担心,便计划控制明明的每天只能吃一个蛋糕,吃饭时候必须得吃饭。
+ E- `0 b f* `) L, {5 y4 n一听说不能再随便吃甜食,明明就开始哭闹不止,中午饭都不吃。最后外婆只能拨打自己女儿电话。一直等到女儿女婿带着更多甜食回来,明明才止住了哭声。
5 v' o4 C& L& } y& [6 e0 u$ J
+ s& q" L2 H5 p. m4 r7 Z5 b6 Z* M
外婆看着外孙一口奶油蛋糕连一口酥糖地往嘴里噻的情景,立马皱起了眉头。开口道:“明明这样吃甜食很不健康啊,咋能让他一天只吃甜食不吃饭呢?”听到母亲的指责,小丽也很无奈,开口解释道:“可是,你不让他吃,他就这样哭闹不止,就像成瘾了似的!”
k7 O' N% N6 f6 K; [为什么甜食让人难以抗拒?实验显示甜食改变我们的大脑) @ k) b! I/ C+ z8 s0 z
( t G x% W. R, P
其实人类爱吃甜食,是从祖先就遗传下来的习惯。
& d% g6 L6 r D" r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论文《已知最大和最早的已灭绝哺乳动物龋齿样本及其生态意义》表明,距今5400万年前的史前灵长类动物因饮食富含糖分而出现龋齿。
- r. K8 T& C: N- y+ c3 g8 Z4 e且研究人员统计,目前发现最早和最晚的化石所含龋齿含量比其余时代少得多,证明史前灵长动物对甜食的食用是一个“n”型图。这证明人类爱吃甜食是从祖先时期就开始的。5 R% D" {5 i/ O4 h4 e$ l2 t! E
( z; c& l; O9 t# {& W* h. k
& n' q) L( W2 D _# d7 ~) }: O: f至于人类为什么偏爱甜食,耶鲁大学一团队给出了答案!一篇由耶鲁大学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解释了,甜食会对人体大脑的产生变化,使人们爱吃甜食,且越吃越甜。
* l/ g9 m, M7 s因为高糖食物会潜移默化的对大脑产生影响,使大脑对甜食兴奋,更喜欢吃这类食物。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其营养价值线索会被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多巴胺功能,引起激励驱动。
1 p9 [* K# _& E0 T高糖食物会引起大脑联想学习,吃了一次高糖食物后神经回路被改变而增加了激励驱动产生,以后都会更愿意选择高糖食物,且增加了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传递,选择甜度还会渐渐增加,因为吃了更甜的神经元越兴奋心情越好!
4 C0 w2 m3 F8 W( Q8 E6 _9 C所以甜食的爱是从祖先遗传的,对甜食的热爱是大脑控制的,但万事万物讲究过犹不及,那要是一直吃甜食,肥胖等各种代谢疾病可能接踵而至,甚至有些成分还是癌症的帮凶?
! G- m b7 }2 }# K2 d: g- y3 \; |4 [" M. V! E8 U
. A8 i8 E, W; E' g, A控制果糖摄入,它还是肝癌帮凶?重庆医科大发表于《细胞-代谢》的研究揭示其分子机制
& \1 U7 Y# k; r
+ c- h' M2 ^8 G) @) [% i" H甜食中含有的糖也是分类的,生活中的糖主要是:果糖、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饮食中摄入的糖除了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其他糖都得在体内经过转化后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d$ l$ \- E3 p2 Z( A
大多数水果中含有的糖主要是果糖、蔗糖、葡萄糖,然而,最新研究显示过量摄入果糖也会对人体引起不好的结果。" b" f, N2 ]0 k9 I
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果糖过量摄入不仅会引起肥胖、龋齿、糖尿病还可能会加重并引起肝方面问题。
( V4 I; ?" a! d F T9 c. c主要是果糖进入肠道后,在特定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乙酸盐;而乙酸盐又会使癌细胞尿苷三磷酸、谷氨酰胺合成增多;以此促进氧连-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活化,从而增强对尿苷二磷酸-N-乙酰基葡萄糖胺(UDP-GlcNAc)水平显著升高有关,引起细胞增殖升高,帮助肝癌进一步进展。
' A# m( p7 F: p不过,目前这只是一个新方向,具体如何还有待深究,但是通过这一动物实验,也确实为添加糖的合理使用和肝癌相关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R! P3 s: P% ?7 G; B V$ k% Y7 e$ M+ a
9 X# U5 ]9 ?, n U3 I
并且此前,糖已经被证明了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风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了高糖饮食对健康的危害会增加心脏疾病发生风险。8 ^# Z, D6 P+ J+ P
研究人员通过搜集整理,对73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糖饮料的儿童肥胖发生率增加了55%,每天饮用250ml的含糖饮料,冠心病风险上升17%,死亡风险增加4%,心梗发生风险和冠心病发生风险都会随之增加。
g8 f/ n/ j' H# o总之,多项研究共同揭示高糖膳食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难道糖分摄入百害而无一利吗,要真的是这样,祖先为什么要吃糖呢?为什么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这么多含糖制品呢?# L% D' p8 h# n+ z$ h
5 K- ~+ e" [6 A l5 U
) X0 Y! ^1 c. |$ T打破认知,科学家首次揭示,摄入果糖促进T细胞抗肿瘤机制,那果糖有抗癌潜质吗?
5 E9 G: x0 Q% s! H2 w
: D7 b; @' t" ~8 f1 m% j5 ]&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者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观点,果糖能通过影响脂肪细胞代谢来启动抗肿瘤细胞!
0 B8 @! r/ H( L( v: r5 C+ f( _对小鼠进行对照实验,对其中一组投喂高糖饮食,一段时间后发现高糖饮食小鼠肿瘤发展更缓慢,生存时间更长了。那为什么这次试验证明的结果又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呢?+ p) |$ |) q$ O& H4 q9 M, O
首先是研究人员采取的肿瘤来源与以往研究途径不同。研究人员采取移植型的肿瘤小鼠,以往都是采用的原生肿瘤的小鼠。除了肿瘤小鼠患肿瘤原发与移植的区别外,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通过了一条与传统观念相反的免疫通路,发现了一种脂肪因子瘦素的存在。
7 `5 M8 y: J" E! |瘦素是由果糖诱导脂肪细胞生成的,瘦素水平与CD8+T细胞和抗肿瘤物质(IFN-γ)的表达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果糖含量高,瘦素就会越多。瘦素就能进一步刺激免疫T细胞的生成,从而释放抗癌物质对肿瘤进行攻击。
' b! D) l2 C5 D& E& ]& S
0 w6 _' J; }2 |) Z
$ b0 V% [0 f9 U. [# J3 @但是,研究人员同时发现了,这一变化和癌症类型还是有关的;像肺癌患者体内循环系统中果糖和瘦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却没有发现相关性。6 O) ~. J& p, I; W& U
总之,果糖真有抗癌潜质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尚且打一个问号,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瘦素的发现,说不定真能对未来抗肿瘤临床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M; b- d$ r! E' u5 \: g4 h6 Y
并且,我们回归最基本的问题,适当的摄入甜食,能为机体正常运转提供能量!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掌控糖的摄入量呢?! h( ]' c9 u# g, o6 e* j1 J! D6 i
甜食有好处也有坏处,该怎么掌握糖摄入量,至关重要!有研究揭示了吃糖最优量!. X2 \3 G. D' |7 |% h
/ H) ~+ L) X; h3 O
世卫组织在新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相当于50g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相当于25g以内。
4 x, ~4 `% o% l5 H! q这样的糖摄入量既能够满足人体糖分需求,又不会摄入超过机体上限,导致糖过剩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 g5 C3 B3 T) D4 t+ j4 F3 y2 f+ `
4 F6 u7 m7 d. W; [# b
+ c4 g% K' h/ o+ u( q我国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相差无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结合中国人饮食习惯,中国人的体质,地域差异性等,建议:成人的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该超过50g,最好能控制在25g以下。
3 A! _2 N- G3 C& S1 V4 {上面提到的华西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高糖膳食对人体的不利之处,对此研究人员又进一步结合数据,发现每天多吃25g果糖,胰腺癌风险会增加22%。且美国癌症研究所也表明,减少含糖饮料摄入,能预防乳腺癌!6 m, P. j* S; y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糖摄入量建议及研究成果,华西医院研究者建议大家将平常每天的添加糖或游离糖的摄入量减少到25g,大约为6茶匙,且每周含糖饮料摄入量应在200-355ml,约摸是一瓶饮料的量。
, O, Y- n$ V; B+ q甜食每个人都爱吃,人类对甜食的喜爱是从基因上决定,祖先辈遗传的。糖也是人们必须摄入的元素,但现在饮食中处处都有糖的影子,其实对糖的摄入是已经足够的了。没必要再单独补充糖,同时也得控制糖的摄入。糖虽然是好东西,但过量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 q0 n& q: P3 m% D3 s参考文献:% a: ^* L# q* V/ b7 X1 Q" D
[1] Huang Y, Chen Z, Chen B, et al. 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 BMJ. 2023 Apr 5;381:e071609. doi: 10.1136/bmj-2022-071609. PMID: 37019448; PMCID: PMC10074550.% j! I6 }( Z8 [. Z; c0 ^* V
[2] Zhou et al., High dietary fructose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enhancing O-GlcNAcylation via microbiota-derived acetate, Cell Metabolism (2023),9 G- e. C2 u4 `$ v
[3] Yuerong Zhang., et al.,Dietary fructose-mediated adipocyte metabolism drives antitumor CD8+ T cell responses. Cell Metab, 2023. DOI:10.1016/j.cmet.2023.09.011/ A+ k8 @$ ^6 r+ k- n7 Q
[4] Dana M. Small, Habitual daily intake of a sweet and fatty snack modulates reward processing in humans, Cell Metabolism (2023). DOI: 10.1016/j.cmet.2023.02.015.5 S4 u. Z3 o# A9 _
#冬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