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还是概念?如何评价威马汽车的未来产品计划?

[复制链接]
查看950 | 回复0 | 2022-5-16 06: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布会、PPT是一个项目的“门脸”,是媒体、大众去了解一个项目的窗口。无论是游侠、小鹏、威马、蔚来、车和家(对了,还有乐视),在“门脸”这个层面可能都是比较相似的,大家将其统称为“互联网造车”,或“PPT造车”。而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看“门脸”是没用的,因为其内在差别很大,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也在于内在,而非门脸。
3 x/ |) ~9 x  J; v7 e我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试着从其他角度讲几点看法:
3 V/ E: j5 n5 ]" g9 f# d' M" z1. “造车创业”与“互联网创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对“不确定性”的不同态度7 S/ W3 r. `4 F
互联网创业,讲究的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某一个点上取得突破,聚集用户,实现网络效应后,再延伸到其他功能点。比如滴滴先做出租车,再做快车、专车、租车、代驾…… ' W! J  b0 ?+ \
而创业的项目一旦涉及到硬件,关系到技术、供应链、产能,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做得特别好的,比如苹果,技术领先(跑分也强)、供应链强大到无解、产能充裕,然后实现了iOS生态(网络效应)。但也有做得不好的,比如锤子…… 即使一开始做得好,但栽了跟头的,比如三星note 7。1 }8 h. [5 c7 j5 c) Z, S
这说明了什么呢? “互联网硬件”,要先把硬件的技术、供应链、产能搞定,才有机会活着去谈互联网啊,发展的上限取决于最弱的那一环(木桶效应)。手机尚且如此,比手机复杂一百倍的汽车更是如此。互联网造车,终究还是造车,互联网那是n年之后的事情。# i, ]7 c$ [$ ~2 L, _) _" i+ B) U
我们常常说传统车企的效率太低,竟然需要2-3年才能研发出一款新车。这个效率真的低吗?我觉得真不低。特别是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车企”来说,无论阵容多么豪华,如果用2-3年就可以实现一款量产车,那应该是万幸了,可以达到了封神的地步了。
' q- w+ R, c* D2 z9 G5 t, Y& o7 m造车创业,不会是小投资,最小的小鹏汽车,也有1亿美元的投资。对于木桶效应很强的造车创业来说,任一环节的拖累都会使整个项目的努力白费,所以造车创业对于“不确定性”是极端排斥的,一定要在各个环节降低不确定性,这样的思路才靠谱。
+ V* O' H2 d0 G9 U. o2 M, z我们常说创新创业,对于互联网项目来说,是“创新”成就了“创业”;而对于硬件项目,特别是造车来说,是“创业”但不“创新”,这样才容易成功,最多也只是少数几个地方创新——对于外界宣传来说创新很大,实则创新很小。1 W# n2 E5 U; X# U
——怎么说呢,互联网造车创业,也许不必想什么互联网与创新,只简单地当成这是进入整车企业的最后一次门票就挺好。只要能把车造出来,达到二流车企的水平,这波创业就不亏。
% C" N; r2 K: N) a6 V5 H2. 技术不确定性2 d7 f( u0 i- A0 p
小鹏、威马、蔚来、车和家、乐视都选了纯电动作为第一款车,而不是混合动力,都是为了降低技术不确定性。
' }$ U! s! y( A* l7 q3. 供应链不确定性# Z  q2 @3 v" r
蔚来李斌选择江淮代工,是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决策,挺明智的。如果蔚来选择自己建供应链,那不知道要捅多少漏子,毕竟李斌并没造过车,建供应链的水很深。但委托给江淮代工,有一定风险,如果江淮达不到蔚来要求的供应链水平怎么办?升级供应链的钱谁出。出了事故是江淮负责还是蔚来负责?
- C' i6 g  V- X$ c/ |* D2 b: u( P威马沈晖选择自建供应链,同样也是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决策。这个说法似乎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与沈晖的经历有关: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包括全球董事会和高管层等等,主导沃尔沃在中国市场落地,几乎从零开始,5年内建成两座整车工厂、一座整车研发中心和一座发动机厂,以及完善的经销商网络和供应链体系等换个说法,沈晖已经经历了一场比较完整的创业,在吉利的这场创业中所积累的供应链经验与资源,可以用到威马中。) u; W: M! N$ ^/ w+ T1 G' e2 W+ H2 \% A
在这种情况下,威马自建供应链就避免了与代工厂的各种纠葛,反而是降低了不确定性。与其他造车企业相比,这应该是威马最大的特点了。7 e: ?0 ?- D/ U7 X& Z- s. B5 [5 Y
4. 团队不确定性
& ]9 \# ~) f! L. z0 j  k造车是件大事,团队需要各个领域的“明星”,技术、供应链、制造、公关、品牌、设计等等。从外界来看,数一数高管明星数量,是评价一个造车项目的团队是否强力的主要标准,而不去关注这些明星高管是否能够“拧成一股绳”。但也许后者才是一个创业团队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V% l$ D: n% A* L3 D8 [& z4 |
汽车行业的明星高管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在传统汽车企业历练了数十年,是非常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能力很强,情商极强,但一般都缺少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那种纯粹的创业热情。这时候对CEO的领导能力要求就非常高了—— CEO你能降得住这些明星高管吗?他们可都是人精啊。9 r/ b+ l1 }3 G
对马斯克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马斯克是技术上能把火箭发上天、商业上创造出paypal的神啊!神尽管没干过汽车,但以这样的资历来统率汽车明星高管,我想明星心里是服的,心服口服。
* ^1 V  N5 \, `5 v; }9 |* x( f那么国内创业车企的大佬,离神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把这些明星高管拧成一股绳,我想应该是需要一定的磨合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b9 G% f& k. I7 c/ u+ A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特别是对于创业公司,下属对上司观点的看法是“心服口服”,还是“阳奉阴违”,这不是小问题,是决定项目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3 q7 e7 c0 h
对沈晖来讲,这又是一个优势。也许他离神的差距还很大,但他过去几年在沃尔沃带出来的、磨合很久的团队,使他现在在组建团队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M) ]/ ^3 x* }. ?9 P/ T$ E  o
团队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是很关键的问题,但外界很少关注。我创过业,深有体会。
8 a7 {2 x( \! x" M+ O% _! l% O, E5. 槽点:15分钟400公里
" h5 x# z# k6 t: j+ d6 o威马汽车方面的技术路线方面,只谈一个槽点:15分钟400公里,根据 # k) `, K% {* H/ k
@死螳螂的计算,大概是需要360kW的充电功率,这无论在电池接收功率、充电头与线的传输,还是在电网供电能力方面,都很不现实。
& {+ I# p- I0 r如果电池、充电头与线可以在车的层面上争取技术突破,那么电网供电能力方面,想达到这么高的供电功率,是需要与电网合作,挨着变电站去建充电站的。0 m" Q2 Z- w, E
总之,从降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讲,个人觉得威马汽车还是比较靠谱的。然而15分钟400公里这一个槽点,影响了整个项目的靠谱性……# i+ `, t1 W- G- d2 U4 }
我之前有过一篇文章,简单地谈了电动车和电网的关系,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 O1 Z6 D' {5 y& R: i# A2 ?电动汽车入网技术(V2G)是什么,目前有什么研究或者是应用? - 张抗抗的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