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重要的回答已经整理成文章,并放在正文之后,方便大家参考。% _& T8 G# ?8 i( t( Z
<hr/>我们经常会看到教育部发一些规则和要求,但是这些规则和要求真的在功能上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规定纯属缘木求鱼。
5 r# K# C, }3 ]( B: C教育部门在各部门当中的权限相对比较低,虽然整个交易市场非常大,中国人也很爱在教育上花钱,但是在整个教育中存在的乱象就足以说明:在中国对教育的不科学认知非常的严重。6 D/ n3 E0 l( k7 p- N, [
每当我们教育遇到一些问题,总喜欢把某一样东西妖魔化,让它成为靶子去释放大家的敌意和愤怒。
/ {! ]- {4 e8 H8 q9 B! u6 k- l) n2 l大家还记得就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游戏产业迎来了黑暗的时光吗?那不正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么快就有人已经忘了。在那10年到10多年的时间当中,中国的游戏产业几乎停滞。任何主流媒体不可以报道游戏相关的信息,也不可以在境内销售或研发游戏。在这10年到10多年当中,国外的游戏产业从红色警报到魔兽争霸3,再到现在的刺客信条等等。而我们很多人的记忆就只停留在轩辕剑三天之痕和仙剑奇侠传左右。# ~& c4 {/ Y: y" _
很多孩子是因为学习中受挫,而选择了游戏进行替代去提升自尊,而不是因为游戏而忘记了学习。这是一个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问题,但是这一个的结论在心理学中是有答案的。
& K- K K5 h6 S7 W无独有偶,当我们先把游戏打成了大反派之后,又把网络妖魔化了。, N/ ~# D9 ~8 z! z6 e; T, `. m
一些父母通过妖魔化游戏,并打着游戏成瘾的旗号,迫使游戏被封禁之后,他们就越发的膨胀了。只要他们认为是有问题的,都会使得各种方法或使他被风劲掉,甚至被打上妖魔化的标签。而另外有些人看到了这个市场,认为这些人的钱可以赚,哪怕从这些无辜的孩子身上熬骨油。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杨教授——杨永信。
% [- ^( y! H6 {# M2 Z6 V: z相信提到这个人,很多人都应该比较熟悉。此人打着治疗网瘾的旗号,给那些所谓网瘾少年的父母塑造了一个万神殿,而实际上则是那些无辜孩子的地狱和集中营。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在这里被虐待,被无缘无故的示意电击,还被各种胁迫。一旦他们向自己的父母或外界人士透露真相,他们的就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虐待或生命危险。而这些黑心的人,则用金钱和一些人的愚昧去壮大他们所塑造的舆论,让更多的孩子被虐待,因此赚更多的钱。虽然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取缔,这种业务在渐渐被禁止和关停,但是时不时仍有报道会报出来,这种机构依然存在。
- S& s% P) k) V L' p# l7 G5 Y" x1 K& ?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很多父母的心中依然存在着幻想和妄想——子女的成绩不好,学习不好,不服从自己,都是那些妖魔的错!/ i; j2 T* h4 L4 c# p* U
一旦他们坚信自己的目标不能达成都是外界的错,他们自己就可以从愧疚感和挫败感的低自尊体验,当中解放出来。这就是他们一定要塑造妖魔的意义。当国家对游戏产业进行解禁恢复发展的游戏产业,使得对游戏过度妖魔化的相关舆论渐渐的得以松弛。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桥下,即使是不愿意,很多父母自己或他们的孩子也得接触着互联网时代的改变,比如手机支付,和把手机作为联系工具。 a' o1 Z- Y I1 ~) w5 U0 o
很可惜无论时代改变多少,但是这些父母心中的妖魔依然没有去除。他们只是把在上个时代中触碰较多的游戏互联网转移到了另外一个这两样东西的载体上,叫做手机。
5 j: l7 o5 x7 k( `* \ V, ~ l今天看到教育部发出命令说,原则上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这不就和当年要关停所有游戏产业如出一辙嘛。 S" [/ F+ G, z) M0 m( m/ [
在2019年我曾经看到一所非常知名的高中,发出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曾经这么写道:“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手机是学习下滑的滑梯。”这所学校倡议所有的父母要尽责孩子的一切电子设备,让他们回到原始时代,脱离一切科技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困扰。只要这些孩子像原始时代一样,只会用笔和纸,就不会接触那些妖魔跟很多父母所希望的一样,让这些孩子就在纸墨的香味当中沉浸着,过完他们在高考之前的12年。他们也不在意这些孩子是否和社会脱节,是否已经不能够理解身处的这个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是已经进入了5G时代的人类社会。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我们习以为常的盲打键盘,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使用移动互联网设备进行资料收集,不再是科幻影片当中的场景,而是我们最基础的获取外界通讯和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基本功。当我给他们上课时,无意间打开了我的电脑,连上投屏给他们进行一些关键信息搜索。顿时听到学生们发出惊叹。我还很诧异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会不会是一不小心某些不太适合的网页或词语出现在了他们面前。原来不是的,他们只是在惊叹,说一个人居然可以盲打键盘。我顿时想到在我读高中时那才二零零几年。盲打可能还是少部分经常用电脑的孩子的专利。10多20年过去了,难道我们的孩子还连当年都不如吗?/ h/ z: k' D- u0 N
真正的妖魔到底是什么?是游戏?是互联网?是手机或电脑或一切电子设备?——不!都不是!是这些父母心中的妖魔——“生存焦虑”的转嫁。3 [; |4 T3 ~5 n( g7 k# S) F
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们反复强调过现在对孩子学习与成长的焦虑,不是真正所谓的“为孩子着想”,而是这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完成自己自尊感提升的工具,把这些孩子当做了替代,自己去完成社会竞争的玩偶。这些社会竞争,包括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当中去炫耀,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摇钱树,或让这些孩子取得社会竞争的标签,给自己再贴上一个优秀父母善于教育的标签等等。
# w2 A- U& q! x0 y& \然而具有这些心理特质的父母,却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知道与又如何辅助学校教育提高孩子学习进展。 J! y7 F* V+ _/ j
他们甚至道听途说,让孩子去参加一系列被人安利的各种培训班,但是却对其中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与孩子自身的体验不闻不问。很多父母只要把孩子扔进了培训班,自己就心满意足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还对此非常欣慰,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3 U) D9 e, Z& {2 r
有些孩子在这些培训班中被人打压,又或者有些孩子被揠苗助长送进了跟自己的学习年龄与学习培养阶段完全不相符的培训班。在这些被打压的培训班当中,孩子不仅对老师心生厌恶,甚至对所教授的这门学科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在培训班当中成绩没办法提升,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也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进程,甚至开始对整个学科和所有的从事这门学科教学老师产生了偏见。由于揠苗助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感受到的是比常人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无论是来自同伴们的竞争,也就是peer pressure,也包括父母更高的期待,还包括希望能够通过获得好成绩让老师对自己刮目相看。最后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孩子严重的厌学焦虑。
, T [1 K' c+ a, V# F患有厌学焦虑的孩子,在学习当中感受到非常的痛苦。他们没办法在学习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更谈不上达到记忆或者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学校的教学进度不会等这些孩子,也往往对这些孩子忽视。于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是越来越差。他们的自尊也就一次,又一次的被摧毁。甚至有些孩子要形成一种稳定的低自尊,只有自己和身边的人,尤其是期待自己的父母,也认同自己就是差没有希望才能够感到一时的放松和平静。但是他们仍然要面对高考,仍然要面对这些科目。在学校的内卷过程当中,他们体会到的是极其严酷的心理煎熬。
" U* V) Y5 X) [: E0 q4 ~0 j! o, K4 _' x5 m! _$ C
4 B n- G- ]& x+ O电子产品早已经是学习的良好助力,而不是妨碍学习的恶魔。
' D7 j+ W2 s! u. x- ~8 n' H在之前的几年当中,我都要辅导高中生的金融素养竞赛。被辅导的学生都来自于全成都市最优秀的学校之一。然而因为准备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基本的时间内掌握经济学、金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状态,准备参加竞赛的必备过程,就是让学生总结并根据特定的主题写出文章了。参赛的学生有高一也有高二的学生。他们虽然不像高三学生,有极明确的高考任务,但是学业压力也都不小。每隔三天又就要写出1篇1000多到2000多字的文章,而且要主题深刻、行文流畅。试想对于一般的高中生而言,光是做作业就要花去绝大部分的时间,再写出2000多字的文章,恐怕要花3~4个小时。以每天写作业到8点或9点计算,那不是让学生熬夜吗?于是我就跟学生提出说,我们不需要写在纸上,可以试试新方法,既便于你们提交又节约时间——语音录入。这样一来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恐怕只要10多分钟就能结束了。大大缩短了学生准备和学习的时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同时语音录入也极大地练习了他们思维的连贯性和输出效率。很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们在连续两年的比赛当中都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 ~- w. c. g/ J+ |' r* |
不仅是中国,我们放眼看全世界,在发达国家当中,学生们使用电子产品进行资料筛查,论文写作课题准备已是家常便饭。如果说手机是恶魔,电子产品都是些魔鬼,那么我们真的只能退回到原始社会才能解决问题吗?5 M1 c- Q3 J! J/ ~* [
“据我所知,让孩子们做一件事情的最好办法就是从父母嘴中说出禁止它。”——刘擎教授, @- z9 N0 R7 x( q
在本季度的奇葩说当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刘擎就曾经对辩手们指出:如果我们希望让学生们做一些事情,只要禁止它就好了。如果我们想要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卖的比较好,我们只要把这个片子或这本书禁掉就可以了。0 p7 n \. w! e- ]: k
禁忌产生动力!7 o1 _) r7 L- q7 n5 P- s
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得到父母的认可,让自己满足父母的期待。另外一种声音就是要搞破坏,能够树立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人格。而我们在青春期树立的各种禁忌,恰恰助长了这种动力。
! n' p$ w* w- A7 W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尝试一些父母不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都和父母画出明确的禁忌线有关。如果父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禁忌,而是说清楚获益和风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往往并不会那么逆反。
2 B$ }( D( F. z1 x) K( ^当孩子拿到手机或电脑这样的电子产品,不是一味的去告诫他或者监视他有没有玩游戏,而是志同寻常的对待他,安排日常的生活,他有绝对的自主权,随时可以接触到这些产品,并且使用它,自然而然就没有那么多动力去玩游戏或沉迷于游戏。
/ K( d5 [4 g: [. j" }0 s- R自制力不是靠父母的管教,控制和打压来实现的。自制力来源于自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生理基础,第2个部分是自身的核心概念。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篇幅有限,今天不在这里进行展开,以后我们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让孩子们真正自控力降低的往往是过于疲惫,他们睡眠严重不足,每天睡眠甚至不到6个小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般建议的睡眠时间是9个小时到10个小时左右。长期的睡眠不足不仅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甚至会导致自控力降低和引起一些其他疾病产生。睡眠质量不仅是睡眠时长,还包括睡眠的深度和不受打扰的程度。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会专门介绍睡眠不足的相关因素。; |3 v) @& C% `- L- R
综上所述,教育部门当前如果只是不停地应和某些声音,把手机或电子产品妖魔化,甚至用行政手段干预这些先进教育手段的实施。他们不如好好想一想,如何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让更多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入这个行业,也激发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动力;细化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更有效的引入先进教学设备,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受益,而不是将引入数字化教学放在形式主义上,到最后只会越弄越糟糕。
0 f; G4 p' O# j# ?' P3 r$ L<hr/>有位读者问到了几个问题:, v, D, I: T6 q: F( L1 P, ]' s+ W
1.教学是否因为教学大纲相同就同质化? e! ~. J! [1 P O N
2.学生们如果有需求在校外寻找符合自己特点的教育资源是否可能?
' N; Z9 T0 L, s5 q; D3 C% M( v3.中学生是不是毫无自控力?
- v! \) Q$ Z0 I# k, z, g4.把禁止手机作为保护视力的途径是否合理?" w3 e K% w% A2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j8 c" D; v! V- I) j3 {+ J, h
同样的大纲,教学质量就同质化吗?中学生真的就没有自控力吗?手机或电子设备,到底是恶魔还是天使呢?2 Y0 H4 @" I2 _5 u+ v( J5 q0 X2 \4 l
; W4 h3 M0 N6 y* h& r7 A
<hr/>有读者认为全国大多数学生都在玩手机、玩游戏,是这些东西让他们学不进去,甚至影响成绩,真的吗?4 d6 Y" D T% L
为什么很多人总认为是玩游戏、玩手机而影响的学习?真的如此吗?: J0 o& C8 i/ n1 d) D5 |1 Z; N9 k
<hr/>有读者认为手机就是万恶之源,只要按照这次颁布的要求做,学生的一切就好了——心理也健康了、成绩也好了、生活还方便了,是这样吗?
# r: m" q7 F' o6 N7 C: [不带手机进校园就真的一劳永逸了吗?学生学习成绩提升、万事大吉?
# k2 E% @( \0 H6 s. p K8 }' P
/ ^+ }8 M1 U4 c! s<hr/>前两天有读者在评论中留言,希望能够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我发现这是很多父母都非常在意的问题,我并先总结了简短的一篇文章。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写出更详细的文章。1 H+ G2 b4 h( ^( ^
链接在这里:
$ n' }# T/ G2 z& n0 c4 S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呢?做好以下4件事。5 k5 W3 \! r& y; G) [/ I& s
8 ] t( e* H" H$ m<hr/>有位读者认为:现阶段的教师处境很难,他们只能一刀切——让所有学生不用手机,这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哪怕是有学生可以自制,那也不值得信任,因为总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另外,应该屏蔽一切让学生们有更通透理论性思考的信息,否则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违背老师和父母的控制。同时,他们也认为任何反对他们行为的言论,都是针对公立教育无差别的攻击。
, [/ c; `% [# C {( s
; I9 u) p+ ]- K) U7 f, n; H7 E6 ]链接如下:阐明问题、剖析问题并不是攻击公立教育,端正解决问题的态度、消除认知盲区是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