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

[复制链接]
查看3272 | 回复20 | 2021-10-13 1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X! _) E" U0 a9 O) ?( V" A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d% B* @/ T2 p$ A$ F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4 q4 J. R* n$ Y% z8 d5 ~& C- ~) S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1 n% I( X8 }8 f& @! Z* o, r8 N) h
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9 A& a9 I* W1 L5 T2 o/ F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 Q: w4 T1 h3 a+ A1 ^6 h- Q! E! r4 }" m* ?4 d, V$ _. x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 ]4 b6 l# A4 Q& ^5 P$ h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 C- \) v$ d0 |- @. I5 p
谁也没有见过风
% E& g" \9 @$ T; t0 a0 X不用说我和你了
. l% n6 r4 `3 [% [- n( o+ B) S$ w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4 O* R, k0 H8 K8 R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6 m. s& s( R. P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 Y# L6 g% @$ {《灯》
$ ~. N! g1 {0 w" V/ L姜二嫚/六岁
9 W( S7 B! ~* s; r( E灯把黑夜, @4 R% d$ J: ~* n  f3 f) V" M5 Y0 V
烫了一个洞8 L3 G/ S/ U7 I0 {2 M, K7 m

( w9 b: B4 V( D: b《回到地面》
; u/ O5 t0 e* S  U朵朵/五岁3 Q( S# w: h) B0 O$ `/ v" B
要是笑过头了1 @* I! N- u- p- P# h  Y4 a4 R
你会飞到天上去  M  U  w8 }7 m" V! O3 `- G: k8 ?
要想回到地面) o4 q9 a" O/ J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 e' y# C$ U2 C7 Z9 \9 E3 a, q: k2 `7 S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
3 D' V) T2 x0 J& [  H; v! R3 G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 p  C0 b: }2 L, u0 D& K2 O) @
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 V/ b8 _2 t2 A/ L2 Y) @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2 g: j( Q6 O" a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8 @7 M- z3 S0 g  [3 D6 r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
/ U/ b8 `$ r7 N) z2 V  U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
9 v9 h& y# `. _! ~, U2 \! ^# G$ i8 U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Y- s0 x5 ?/ J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q& y, k( A5 R: {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H2 h9 D* ?7 |. j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Y+ U& f9 r$ Q, v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
; t) z8 f' }# x6 L' v, ~9 m1 E$ E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5 O; K2 T' j: ]- A: ?' k& [  E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
# Z0 `' J$ Q- U3 \1 `! R: H* J* h3 E3 i' y
谢谢。
桃太朗钥 | 2021-10-14 02: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夜思》就不提了,冯唐对这首诗发表过一个意见,我很认同:
0 ~9 B' H/ D, b/ p- \! n  j/ j
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了二十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千年之后,亿万小学生们起夜小便,看到月亮,都想起这二十个字。
冯唐说这很了不起,我也认为这很了不起。: g' u% |# C9 {! ^! b" {2 m
我重点想说说《咏鹅》。最高票回答我基本认同,只有一句有点问题。他说《咏鹅》用字精妙,将鹅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使他不敢相信居然是出自「小学生」之手。1 y# t) p  x; y8 F/ V
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认为,《咏鹅》音律欢畅,视角独特,恰恰因为它出自小孩之手。甚至可以说,《咏鹅》是一首大人不会写、也写不出的诗。
9 A3 R. m- z) F" x5 [" c6 z6 D据记载,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咏鹅》,正巧有另外一位现代诗人,八岁时也写过一些诗,他叫顾城,其中一首诗叫《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j, m/ F- u/ P2 g$ o; k+ [
为说明这首诗,我附上一张图片:
" F, o% \6 W3 A
6 O& q4 q  v5 g9 C/ s 为什么会有人瞧不起《静夜思》《咏鹅》这类诗?-1.jpg ) h$ {9 E7 t: D6 ]4 D' q2 W
作为对比,我还要放上另一首六岁孩子写的诗。这首诗我最早在韩寒主编的杂志《独唱团》里看到,作者名叫王子乔,诗的名字是《风在算钱》:6 V6 u. Q- p0 y/ o# y: b! |- C
谁也没有见过风$ \: Y7 ?. ]8 Q8 [/ ^7 p
不用说我和你了' d2 H! ]& d; b! r6 g$ ^/ O! e1 I. B0 \8 G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 j8 G3 G2 |. Q' M8 w* H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6 K/ ^: ?' g, z( w
这首诗也被收录在果麦文化出版的《孩子们的诗》里。同一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些诗,比如之前流传甚广的两首:
+ Q' J- }0 Z+ D/ i& F) i《灯》) n- S2 R( O1 Q. _6 [
姜二嫚/六岁
( ^8 O# _4 z# M9 d灯把黑夜4 Q$ P5 Q* C$ b6 M, M! [
烫了一个洞
, O) ~6 b; w2 Y9 [9 J/ b& m$ d8 i0 n+ w  w/ P) f
《回到地面》  x( i% e- K) Y! N8 k, b! ^, L  J
朵朵/五岁
! H( w* k9 R# W% z+ r, a) Q要是笑过头了1 j6 k3 C% L# ]" K' V& @5 P' R8 w6 j
你会飞到天上去
( U2 V) _% t: I8 K! @要想回到地面
" s# @' F* _7 }* |% ]$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 K1 G  n  d6 e& e. `. l2 A8 U" s- |. ^$ X* v' p! v/ j. `
……以我的意见,《灯》和《回到地面》比不上《风在算钱》和《杨树》。如果要我来判断哪一首诗的作者长大后更可能成为诗人,我会选王子乔和顾城。7 q( u0 U( x; Y4 m% B  P
大人常常因为孩子的语言和思路而震惊,并感叹孩子身上天赋的诗意和动人的天真。然而多数时候,这可能只是大人一厢情愿。2 p  b$ B$ E2 T; E2 Z
孩子没有创作意识,大人在孩子身上发现诗意,如同人在蜜蜂身上发现勤劳。根源是蜜蜂和孩子的行为,碰巧吻合人对那种行为内蕴品质的判断,最终导致误解产生。
- M1 D/ P: @, u- j& Q+ J9 Z. |+ B童言易产生诗意,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大多未知,每一样都值得仔细观察。与此同时,孩子掌握的语言又有限。为了说明观察结果,他们便只能用特别暴力的想象,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径直相连。
9 H( B) P/ r3 f( S比如一只公鸡趴在一只母鸡身上,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在交尾。孩子不知道,只会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眼前的景象。他会在脑中搜索相似的场景,因为两鸡交尾有叠和骑两个印象,于是便会脱口而出——鸡在骑马。
, f6 g4 B0 G) m或者因为看到母鸡被公鸡啄压在身下,使他想起自己过往遭遇的欺凌,于是判断那是公鸡在打母鸡。当孩子拿起竹竿,自以为行侠仗义,实际却是棒打鸳鸯时,大人便会在一旁面带微笑,同时内心荡漾起层层暖流。3 q7 \+ B4 l/ R+ C. e- D( ~
孩子的举动让大人体会到久违的冲动:天真、鲁莽、纯粹、对世界极大的干预欲望。这些品质的最终结晶,就是大人日渐流失的生命力。1 V: n  J7 }& \' a; x
孩子观察事物和解释事物时所体现出的想象暴力,兼具谬误与美感。而有美感的谬误,其实就是诗意。同一种暴力体现在成人的诗里,会摇身一变为洞察力:一种贯穿事物本质,并以语言作出准确说明的能力。, T) e# \. c! i4 F- }
我说《咏鹅》《杨树》《风在算钱》只能由孩子写出,是因为它们具有孩童特有的视角(只观察事物的表象)、寻常事物构成的想象(臂膀与眼睛)、乃至语言(鹅鹅鹅/风在算钱)。处于成年诗人的视野之外。) {3 a- y- [) G
大人甚至都不会去写鹅,因为鹅的象征除了富饶(或者还有一点勇敢和鲁莽?),就再没别的了。大人更喜欢云的聚散,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或者一片落叶的悲苦。
- R$ g$ ?3 Y, [& z5 h. _大人不会咏鹅,不会去想风在算钱,就算大人将风作有形化处理,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是成人思维。而大人若写杨树,那也一定会七弯八拐,最后拐到杨树高耸,抗风斗寒的品质上去。这不是说大人庸俗,而是大人有大人的表达任务。
5 y$ Q& h% |/ ^' w后面的《灯》和《伤心事》,因为过于用力,显得像是刻意迎合成人的审美。灯把黑夜烫出一个洞,看起来是很好的句子,但是「烫」字的使用太成人。《伤心事》也是,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都已背离孩童天然的质感,像是由大人握着手书写出来的。5 V# J1 w. s+ h/ p, Q' B
事实上,姜二嫚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我并不是据此说小姑娘的诗都是由父亲代笔,而是说小姑娘在写诗的过程中,肯定受到了拔苗助长式的干扰,最终导致她拼命模仿大人写诗。  H! q0 o6 F: L
那么《咏鹅》好在哪里?抛开技术,它最大的好,是完整保留了一个孩子观察事物的结晶,没有隐喻,没有象征,没有向大人献媚,他看到一只鹅,然后遵循诗的格律,用文字将鹅的形象填进去。从此世上对于鹅的说明,就有了骆宾王一份,也永远有了孩子的一份。9 b1 S% S" W5 Y: `5 W  H
& C6 X% F/ U/ E. A$ [# e, e0 m4 k
+ _0 y0 o) ^$ J" ]& ~
谢谢。
zzz要好好学习 | 2021-10-14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语文老师不背黑锅。  S2 D- z8 R0 T  A. v' \
从赏析角度看,这两首都是不凡之作。
  N$ O6 ]1 b2 N5 [# h从教材角度看,能选入教材的诗词,是经典的经典,且完全匹配孩子年龄段的认知,和他的学习写作有密切关键。2 w, c  A5 r6 |
从教学角度讲,没有做不出教学设计的材料,只有不会做教学设计的老师。/ b7 H; I- D6 c8 ^" v
4 H7 u+ i5 A' M6 a( z  P8 o
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低年级,就是孩子初步识字,然后能利用文字简单描述世界的时候。
0 X0 R( f# Q4 \) N3-4年级的孩子,最应该学这两首诗歌。是学习,不是背诵。9 o9 r" o2 ^" Y. a

' Z& ]; T( F. D0 R4 ~# ^
《咏鹅》,贵在观物的细腻,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声形兼具,顺序井然,把握物之关键,突出一股生气,是一副极其美的图画,完美的状物文范本。
给孩子讲咏鹅,我会让他们顺着作者思路,画一只鹅
) w2 k* I" s) C( ~# K
    首先,先闻其声,神龙见首。7 Z" |0 I& N3 {: r3 f
此处好处为真实性,鹅的天然特色就是叫声大。如果观鹅,真实情况下,大部分是从声音开始。以声夺人,用以开头,也是巧思,引出下面的观察。
% u" M9 s: Z8 W/ N! j因为声,所以有对于脖颈的描写,此处抓住细节,“曲”为细节,“向天”为动态。引申到猫狗狼,可以引发想象其他动物的形态。
* C) U* K) R! L2 x! X& n( l. _4 N
    其次,再见其形,色彩靓丽
    ! t7 I1 b( ]( J4 K* h. t$ N
色彩美的感知是需要培育的,孩子在三四年级写作的干涩,就在于词语类型的匮乏,背默的词语和生活的联系差,对于事物观察,只有直观,没有细致和个性。, z# W4 B5 L4 F; @1 y
此处,白绿交叠,在色彩上,素和艳碰撞,视觉冲击感就出来了。
' t8 n4 ~+ ?. k6 @同理,孩子是不懂色彩配比的,这个诗歌可以让孩子理解,绿树—蓝天,白云—蓝天,绿水—红花。这类色彩配对是美的,它的美有内在规则。
7 H# w# u$ w0 w. o; c4 a- I且突出了鹅身的特色,“浮”字恰当,动词里的静态之美,又不失色彩静美。如果用“漂”“游”,都没有这种感觉。
3 k; T9 k7 F9 ]# G
    最后,静后有动,生机盎然
    * {  d4 A6 a) Z$ N
关键一点,突出“红”和“拨”。
. j9 ]8 N) ]! y" M一个是亮眼的颜色,一个是细腻的动作。
; R2 `3 s- g: O方寸间,就把鹅的生机写出来了,配合上面的“浮”之静,“拨”之动就很有趣味。6 m; h( ?) D: W: _$ S
在纸上画完,孩子估计就会理解这篇的好处,不在于单个词句,而在于作者超年纪的思维,认知世界的角度和表达的精确。6 I$ M0 J) i/ p* u. W
    这篇,特别可以给三四年级孩子教学“顺序”。观察物要由头到尾。& ~5 `; M2 h4 ]- H
孩子的世界是无序的,四年级孩子的认知里才有具体的空间,五年级的孩子才有时间秩序。3 P8 b$ W8 I! K- k/ O  t0 S
所以,特别需要给孩子展示顺序的部分,这就是极佳的观察里的空间顺序教学。
$ p7 @2 Z9 u: ~, p如果孩子能扩写这篇,这就是完美的一篇状物文章。甚至套用这个思维,去观察模写一只小狗小猫,那他这篇会是佳作。
- A; ?' V. ^6 `, N; {作文的核心,在于思维能力的内外固化,而不在于记忆几个好词好句。
1 r; x$ A, Q/ t6 M: p思维中,孩子也能提升观察能力,了解观察的秩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色彩,观察的多层次等。
/ R# O% W% i3 g7 O; E. P% z: H& z1 \! U0 G% M2 p
《静夜思》这首,比上面那个还厉害,我给小学,初高学生都分别讲过,分别有不同的点。
- A) U' \' k8 f' v7 E
    小学讲基本叙事框架。3-6年级的孩子,写故事的时候,都有部分残缺,叙事不完整,缺少节奏的毛病。  o; g3 f5 }0 n2 J
和上面的那篇相比,这篇重点在于讲清一件事的起承转合,以及“见月思乡”这类通共的情感。
/ e* i7 A5 Y2 Z故事的骨架,就是起承转合,即为:
. R8 A% c1 u( O1 b0 ?$ |, w1.矛盾出现( d0 p/ l0 P$ o+ }0 [, v# G- V/ ~
2.矛盾扩到极点
- v: M" h7 `; ]3.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矛盾
: [; a6 T+ z, |4.解决结果及感悟) [& e0 ]+ J) Z) |4 ?8 m1 h
, d; e4 k5 ~6 m, Q7 E
这首诗歌里,叙事节奏分明,且极其巧妙。" b/ {. h- `0 R/ N- v- }$ G
情起——月光触发情思* s3 w, V9 N! ?. R2 l
情张——由月光联想到“秋”之意味,愁绪逐渐扩大
  I3 C/ }  ~/ g情转——情绪凝定为游子之情且不能解决,到达了最高点
) L) ?  @- r! G情落——思故乡三字,因为之前的愁绪铺垫,才有了千斤重量
- F: H# a, t9 ?+ {/ Z8 _0 y) A这个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演绎诗人行动,特别是模仿语气,来感知情感的流动和情节的交替。从而把“起承转合”的叙事秩序教授给孩子们,教孩子们讲好故事。
* g2 y7 U4 M2 o6 u
: k2 @: G# x% [/ i
初中讲联想能力。初中阶段,孩子在抒情中,间接抒情的频率很多。联想不仅是一种手法,且是一种能力,可用于比喻,可用于结构营造。
在七年级上,《咏雪》里,讨论雪花和柳絮,盐粒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教授孩子借物联想的精确性,这是比喻句的基础。
9 K3 e8 F+ D( _# Y; @% U- h在《天上的街市》里,则教学诗歌里,联想的飞跃,达成文章的虚实结合之美。
( v+ d7 v* [8 s' e李白的诗歌以想象飞扬著称,《静夜思》就是飞扬的范本。
3 o- Y/ ~0 f* a月光——白霜,这部是在物的表面,找到了共同特点,进行联想的第一次飞跃。9 c) x  H, W; A' N
白霜——秋寒这是从实物到文化,从表到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且联想范围扩大了。秋,里面主要是文化之愁,还有中秋节的联想,可能还有诗人的个性的一些体验。# ~4 E' M& D' _4 G" u$ j4 a2 A7 w2 x
一时之间,他和万古仁人同悲苦,上升到文化层,愁就扩大了。' G7 P5 o9 K1 L0 K, z/ h( I
中秋——明月从文化到实物。实际上,这个时候,月亮不仅是最开始的月亮了,这时候,它因为之前的两步,已经成为了文化的月亮和个人情感的月亮。- [' W: W8 M; S  j
明月——思乡,从景物到情感,由实入虚。因为联想的飞跃和深入,这种思乡的愁绪,不仅今夜的和个人的。它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从而能打动今天的我们。
9 F8 P( j8 f2 @! G) E! h( q9 t6 Z初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借物抒情时,出发点是单个特征,到了八年级就得把握文化特征,从而达成写作的虚实兼具,从而实现所谓的“厚重”和“升华”。. ~5 m3 Z0 J6 W. e# j4 w1 t, |
同理,初中学生,也可以模仿这首诗的内在思维,去写“落叶”“流水”“落花”等,根据之前我在南京课堂实践,当堂就可以出佳作,孩子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6 I" L& _$ m. m& u李白真的天才,他每首诗歌的内里思维结构都不一样,诗意流动简直绝美。我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跟着李白大大学写作”,每次遇到都要讲。
& [2 q9 d6 D6 ^4 Z4 \这个部分教学的时候,初中孩子也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以情感线和“月”为两条线,老师可以先梳理出诗人行动线,然后以它为基准,让孩子填充物和情,于每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感知其中变化的推动力是“联想”。
- g2 {: {6 C  {/ B8 _我给高中学生也讲过这首,不过没有上面那么系统针对作文。高中学生,已经是思维能力完备了,更多需要实地的规律感知和文化哲理的深入。- [  c9 T( C& A1 A- `" K
在教学上,一般就用设计对比加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跨文体,时代和学科来进行阅读的深入。
' f  P# S( K7 |: r: A, \$ V: x
1.讲现代诗歌体式
用海子的同乡愁主体诗歌和这首对比,让学生归纳现当代诗歌的概念范畴。- C) }5 L& ~& U
2.讲意象作用题
用李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和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三人的诗歌对比,提取里面的月,从文化之月,禅道之月,情绪之月,感知古诗里物象的作用和内涵。
4 M# U) L% [1 x8 U% f4 ]! t- u$ z$ _
3.主旨教学,讲文化内蕴
把李白的这首诗歌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链接,让学生思考中国式“乡愁”的来源和“自然”与乡愁链接的原理。从而获得一些中式哲学的感知。. U  n8 l1 m- A1 [
有助学生主旨开拓的深入,方便深层的阅读和理解。3 l$ e0 x, y7 o. O  @
  [: Z! k' h2 l  j$ n5 @% [
现有的语文课本里,没有一篇诗歌不是精品。! H$ a+ L; N: W# [5 ~1 h
只有不会深挖课本来进行教学的老师,漠视内容,天天逼孩子背诵的家长,以及茫然中被无形迫害了的学生。
7 ^$ p% R7 |) _: P% U. R诗是好的,一直都是。真的,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吧,有时候,真不是学生的问题。
后来大王 | 2021-10-14 16: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为六绝句》杜甫) B2 g+ L: V) h/ g0 e/ a" e9 c8 d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7 a1 `. V0 T4 [4 a+ U) T' }5 z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 K1 e( Q$ M( e0 \
这首诗很好用,我再发一遍。: O% N9 B+ G5 Q( N" [9 E
有些人自视甚高不说,非得觉得自己牛逼。
6 G) b, M* S/ H3 l$ k这两首传到现在也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下来也没见几首比这更经典的啊?
# ~' Q# X: f1 ^& X: ~" ]  ~词句简单,没有典故,更没有生僻字,自然直接- L  b* m: \3 K& d
颇有一种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4 o* _+ [7 K. _古今中外,又有几句比这个经典呢?
$ L* a. r8 A2 e, Q' U# t; x( P$ u  E/ H* m7 y4 k8 O. I' i
我就谈《静夜思》吧
- C. Z6 n# c; ~) ~& ]2 _) T# t觉得简单跟自己写的出来时两码事
! Z* g1 y& P# L; P) o" [+ C就比如年年出高考作文题,又有几个写的好的呢?
4 u7 Q! r# I/ k9 O+ M( `  ]又有什么诗可以成为中外华人,集体的深刻记忆呢?
/ d& L3 T1 U' S/ n# [中国是有对月思乡的传统的,这种文化构建到今天,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8 ~& `! S. V1 H3 f  s$ J7 U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 L6 I& o& D# Z. i2 `  }
月亮在上,低头思乡,家远难归,念念难睡。! |  l: D# v0 M, k
每一个旅人,客居异乡的人,深夜醒来都会有这种想法。
- c  ]# q6 g6 R3 _这种几乎成为了DNA里面的记忆,怎么就简单呢?0 _% e3 F7 _$ r1 |7 X6 F) N
自然的诗很难写,也写不好。
; y3 ~* V7 G) L+ F1 d7 J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H) a; ?8 b1 v) X+ J0 A2 N3 ]
我也没事写点什么,用心琢磨这么多年,也只有一句我非常满意。
3 _4 J$ z8 i1 a- }6 i% B. P遍览九分雪,一分共白头
) W% Q" `) z0 S: w* ^我写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身躯似乎有种过电般的战栗,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自然。) d( i: Y. g6 y' ^" t
更是上天赐予的灵感
# t+ d8 ]4 h8 V! V$ F这一句发出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 n$ m, c, x) ~9 [8 d+ N- x1 N2 L" ~0 H有些简单不代表感情简单,能与大众的感情共鸣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e) c5 U% e/ M1 h' T' ]
这一句写完往后,关于雪,关于雪中白头,我再也写不出了。
/ a0 H" |  f# e而我的这句远远不如静夜思,静夜思中有着无比而纯净的情感,远不如静夜思引起的共鸣强烈,静夜思里有千百年来所有学到这首诗之人的思乡之情共振。
, M, N& i. |! M9 k而我不管怎么学怎么写,也只是仅这样而已了。
不醉人的酒酶 | 2021-10-14 18: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明一句,这两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相同。
$ P% w4 f' p" t% y+ V李白的《静夜思》是入选了《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等经典唐诗选本的,然后一线流传至《唐诗三百首》,最终进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唐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静夜思》是从古到今广受认可的名人名作。1 P% y( T- s* b2 C) X8 s
而骆宾王的《咏鹅》没有这么辉煌的流传史,它在古代,就是一首相当平常的咏物诗(最多是被用来佐证骆宾王的少年天才,但你们去翻翻史书就知道,少年天才是唐代文人传记的日常写作模式了,未必可信),直到当代进入中小学课本,它才有了这么高的知名度。* K* \: ]6 }0 E9 {; \% ~4 ?% u6 {
那么,为什么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这两首是一个类型的诗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首诗都用了白描的手法,看起来就是诗人在某时某地有了某种感慨,然后冲口而出,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而他们看不起这个类型的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把诗看成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这两首诗表面看起来并没有显现出高超技巧的痕迹。所以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这两首诗不行。
4 o/ `! |: \$ T5 r5 \这个观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两首诗的区别。《咏鹅》纯是天机自然之作,在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李白的《静夜思》,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直白,而是大巧若拙。后人为什么钟情于《静夜思》?因为它有意使用了简单的手法,而成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这首诗李白学习的其实是汉代的乐府古诗。而乐府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朴素、直白,而无限深情尽在其中。所以宋代刘辰翁对《静夜思》的评价是: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明代胡应麟对也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又说: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他们都看出来了,《静夜思》的非技巧性,其实是最大的技巧性,是拟古狂魔李白复古能力的绝佳证明。
& n& F- B) k, r% o; N# K9 r7 M至于《静夜思》的拟古所产生的效果,还属晚清俞樾(俞平伯的祖父,苏州曲园的主人)说得最为透彻: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 i! N$ A- V" J5 x2 h. y! x$ B
总之,从技术流的角度看不起《咏鹅》尚且情有可原(但天机自然的诗也是好诗呀,对于什么是好诗的观点不应该如此狭隘),但看不起《静夜思》?你们还是要学习一个。
123459990 | 2021-10-14 2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这什么破玩意,我也会。. Z( [) D; O0 f3 G
手:不,你不会。
4 `8 W6 z/ Q3 r7 m# {动手写一次你就知道五绝有多么难,静夜思有多么高不可攀。* r9 q& I( z' t7 ?' @2 s
就是《鹅》也不简单。据说骆宾王七岁时写的,我是不大相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个工对,而且是个借音对,绿对青(清),骆宾王七岁会对对子不稀奇,可是他七岁就会借音对这种花活吗?我想可能是家长帮助修饰了。( c/ l. o* I$ C- N
不过就算修饰了,就算是二十七岁的人写出这样的诗,也一点不丢人。全诗纯用白描,不着议论,声色搭配极佳,生气勃勃。鹅这种极其常见的,大人们熟视无睹的动物,在儿童眼里却是那么美丽,那么与众不同。明着写鹅,实际写的是好奇,是童真。: M/ @+ P3 w4 ?& n6 g& {% a
中国神童诗不少,却没有一首比得上《鹅》。我们常说“诗贵曲”,又说“用曲语难,用直语更难”,为什么?就是用直白的语言容易理解和共鸣,但是多半失之浅露,不耐品。如《静夜思》《鹅》,一年级小学生都能理解,却意在言外,语尽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正是绝妙好诗。
沈阳二手纸箱 | 2021-10-15 0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说瞧不起,不如说是看不出难度所在!(文末补充了历代诗评和关于版本变更的看法)' i! l; L; e% u; L$ J2 d
以今天的眼光来说,有基础的诗词格律知识的话,仿写一首《咏鹅》不难,但想仿写一首《静夜思》,并不容易。9 e( }0 j, J( n
咏鹅世传是骆宾王七岁写的,其实没关系,哪怕是十七岁写的,这首诗要做一首儿童启蒙诗,也绰绰有余——从诗的难度上来说,有,不高,胜在成文迅捷,用字精炼。有了这首打样,照着写个百十首咏物诗不算难。(但大多数半吊子靠自己想象+限制时间的话,还是写不出这种水平的。说时间限制,是因为相传骆宾王是在池边嬉戏时有客人要他赋鹅,他应声而作的这首诗。)) M1 Z" w$ U- q8 _. e7 c
从古人角度看,除了别有寄托的,一般写出来也只是游戏应和之作。' z6 J( B/ l$ M9 _( ~6 V
如果站在李白的高度,或者门外汉的角度看,觉得瞧不上,很正常。(楼上有人说咏鹅奠定了唐诗基调,这就是摆明了捧杀了。要说咏鹅有这个高度,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岂不是巅峰?吹也得有个限度啊)
3 K- b" V- m: @" l7 V2 V! ]但《静夜思》就不同了。
- a7 _3 Z8 b8 }0 w! h  Y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下面分析过李白绝句的特点,在这可以快速分析一次。+ E- q3 O# d9 U! D5 N4 s) u
萧楚白:为什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一句表示惜别的话语,却能表现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铺直叙,毫无花哨,用字精炼明确,比喻形象生动)) \* C2 D/ A* t. `) `2 T
举头望明月,(这里还是老规矩,把调拔高180度,高音唱到天上去,各位不妨想一想,不用李白原句的话,下半句怎么接才能接得住?)9 {# A8 y- c9 ~; X
低头思故乡。(老规矩,不仅接住上句的高调,还能充分表达出有余不尽,绵绵若存的境界。)
- w: ~; D9 ?! s这么分析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吹李白,我还是那句话,不用原诗,大家觉得用哪五个字能接住举头望明月?评论区咱们投个票,要有能接出李白同水平的,我个人觉得,是可以考虑投身诗词界的了。# I. ]+ m% p+ A4 y
别忘了,李骆这两首,在二人的作品里面,用周杰伦类比的话,就是周杰伦当年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而已,远远不是他们的最高水平。/ t/ ~1 [8 K8 s: z
——
2 \2 \& k. q! Z补充:4 z& t2 Y* S8 `8 O1 x0 p5 ?$ m

2 N  Z# i7 |: T/ J2 Y# A5 R1.历代点评这首诗的评论,我去搜韵搜了下,贴在这里:& k& h, {+ M% x1 N0 k* ]. p
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
+ m9 L! R/ \; W4 d  k, I+ u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批点唐诗正声》5 B  s+ V2 w7 c7 m3 q% V
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5 O, Y$ }2 E0 I7 q% B/ D9 I  [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李杜诗选》4 X6 o( }! J$ \& U" U1 L9 A2 s
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唐诗广选》- t4 K: x$ q2 I. h. m
偶然得之,读不可了。——《李诗钞》
+ t" x- k( g$ _) B7 n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解》
, J1 j9 j; Q& b, H  \* `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环尽致。——《增订唐诗摘钞》. g: H1 u+ J% D$ H2 y4 R( I
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古唐诗合解》6 P, [) q9 S6 ?) V3 C# w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
8 j  a) f( p- k1 K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 J( i4 y4 H/ m" U( F3 ^' [  `得天趣(末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 _0 k, O- N  ?# |7 K《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 r9 ^6 R7 Z; @$ }8 E7 o: p( v3 n
咏鹅在搜韵上看不到评注,也算侧面反应了这首诗在唐诗史上的高度。
: Y: y" y+ T+ m- v: X4 {5 d& O9 a& \4 L" h6 ~
2.关于所谓版本变更,李白原版:
& ?, N$ R- }( P5 f9 t历代诗词经过修订增删的其实不在少数,而且自汉乐府以下,越古的改动越多,区别大致有二:
( D& a" u8 d* O第一类是改好了的,后人也觉得改得不错,因此直接用改动过的代替了原版。(李白的诗因为多不刻意炼字,改动的不在少数)
, y) W5 O8 t% o$ V6 H0 N1 }! `, B第二类是改得一般,或者带有政治目的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或者《木兰诗》,政治改动不必理会,大多变回原版。而前者这种改动见仁见智,有时两种甚至多种版本之间难分高下。有些甚至只是调整了字句,并无意思的变化,比如这首《静夜思》。
: i2 M; J4 j8 N9 `所以评论区很多谈这个的,让我不能理解,颇有一种跑到汉服圈的错觉。
江昆银 | 2021-10-15 0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猜什么人最喜欢在自己不懂且能说上几句的领域大发厥词?
9 T$ `7 `6 ?* [9 W$ E语法学、文字学、音韵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这些领域是这些人最喜欢发表“高见”的领域。& O, n; C7 P3 _( r
文科无用论;6 L7 C+ S0 ]4 L0 Q% D% O
汉语没有语法;$ `* U" N' W/ w6 d* O& U6 n3 E
“六安”必须读“lu”;$ w3 S1 `3 W; G9 c8 b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指爱情,而是战友情;
  V9 x7 G( a# a% u. b/ L“床前明月光”的“床”才不是睡床;7 q4 R6 B+ h3 L+ r9 `, V
“朱门酒肉臭”必须念“xiu”;( A5 l- g- b+ Y7 T1 z/ Y
“高声喧哗”是重复累赘;3 u& L+ D+ C/ J% b
“将进酒”必须念“qiang”;
! L" |  ]2 N- i* Z/ O-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i”才有古韵;
8 w! W- {; y8 X6 S- n4 H;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必须念“xia”;- x  F3 c, q* N3 V# T6 L" {) [5 Z! r
“凯旋归来”是文盲说法;# J& l1 I: l* h0 X% }
唯心主义是弱智;) F+ \- T2 X: B
宗教不科学……
- |2 L! M: _' M% r+ r4 \) B- X
- M" z' l! F, V+ f" @, n* h这些高论都来自他们。" T0 \, p& Z2 U" t" ^
对于可笑的言论,你没有义务去纠正,不理会就行了。
江昆银 | 2021-10-15 09: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个人代表不了很多人”这种话。! w) O7 p" b' T2 ^( z1 g. A  a% I
提问包含很强烈的主观判断,并且这类措辞可以吸引很大的热度,无非是这样。8 Z) ~2 ?$ ?! H$ A
毕竟容易引起热度和争议,早上看到的提问,晚上再来浏览量就翻倍了。, h: q! W- _" y
倒不如问《静夜思》《咏鹅》看起来有些幼稚,给相对年龄较低学生学的诗,到底好在哪里?, \' ^; t& H* `- A) ]- r
其他回答也讲的很清楚了,也不乏专业的讲解,我就不再赘述了。
; a$ M; D- K9 S$ I我想表达的是,这种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人人都会的东西,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
* M8 B/ S/ \1 ~7 p2 v7 O! c五言诗一句话五个字,每一个字都是极为精炼的,这里到底要用哪个字好,可能会斟酌很久。  u! w4 J2 n) @. Q4 `) z
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都被后人所传颂,评价多为一个“绝”字。  z5 z6 Z; t7 \) z0 J- x- @! o
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也会问这个字到底“绝”在哪里?为什么不能用另外一个字?- M  ~5 H8 D  J" t7 u! w
我们自己真正想要做这样一首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五个字远远表达不了自己想要的意思。
3 {: a0 P3 U+ K  G五个字能说些啥啊?怎么都不够用啊,哪怕是七个字,也未必够用。
2 p4 V- n0 ^7 I% `0 \5 I6 Y8 p1 {还要考虑音韵,平仄等诗方面的问题,在现代看来难度是很高的。: N9 b% I9 C, X
目前没见过哪位老师瞧不起……
东方硕 | 2021-10-15 15: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写东西的时候不用典,不用成语,不用术语,不用特殊词汇,不用固定词组这类现成的东西来表达意思是最难的。# B0 z8 m* C: L3 {" y6 |- M
如果还能做到不啰嗦,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内容深刻,那就是最好的文章了。4 M; ~& Y9 p5 H, {. ~5 T8 @
其实从古人开始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无数名家做过尝试,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形成固化思维,不要在意思表达上被束缚住,不要有二次思维。; f0 h9 O5 k" w
问题中的两首诗我觉得欣赏他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