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6 D9 K& d, U: b$ n0 P1 S4 w$ K" p9 @; M' [! h% X
三维智适应学习系统、作文智能辅导、物理仿真实验室、抗疫角色扮演情景游戏……多项“上海出品”的智能教育成果亮相今天(7月8日)开幕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幅未来“智慧教室”的图景正徐徐展开。9 P+ w6 Z4 E; B" q9 ~
& W( Z( R' p# ?, M$ }# T! y* P/ c在今天举行的“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上,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近期七大任务发布,分别是建设一批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通过对现有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实行流程再造;通过大数据驱动综合评价的改革;全面提升师生的素质素养;提升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建设教育的数字基座;推进教育的新基建。
2 P9 Q; z( y( T0 ?* E8 T* _8 b2 p- G0 ]7 I+ g1 ]
“教育数字化以数据为核心、生态为基础、校级基座为关键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分享了上海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做法与思考,“由政府建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
$ L& W% h) S9 Z4 s; g4 |- h) t9 V# ^$ h
最核心、最关键的节点是校级数字基座4 o$ @0 L, `; H) |
1 A1 A. Z/ U2 c1 A: z“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动。”李永智表示,上海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有三个原则:以数字化全方位赋能教育的综合改革;以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重塑。
# ^+ [0 O {" J
3 w6 g h: e& c/ N0 X. j$ ]他表示,围绕教育教学的变革,在市级层面,要建设基础的核心数据库、市级管理和应用平台,提供统一认证,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标准规范体系。在区级层面,要建立教育数据中心、区级管理平台和教育统一认证的区级子域。而校级数字基座将为构建数字化教育生态提供支撑。
2 E4 E8 @6 A/ Z A/ x
% p6 Z$ ~( n9 v0 b! N. K“最核心、最关键的节点,就是校级数字基座。”他介绍称,所谓校级数字基座,即为所有的教育应用提供数据服务、认证服务、基础功能服务、开发环境服务和开发工具,并以此推动更多教师和教育专家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
/ j$ U& Y' f9 w Y9 x/ ]: d! j6 a9 k8 g
简而言之,相当于为每一个学校建立一个类似操作系统集成的部分,通过操作系统打通数据共享。不过,他也直言,所有的数据都必须始终掌握在学校或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手中。
% M& e2 q0 x# ]5 Z
0 n+ A; B( J8 N+ [# d3 w0 R6 [& S9 {1 O* P
2 q9 [0 ?# H$ v& `% O% K3 i师生减负、因材施教需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
- o# |0 l" j0 ^' x3 e
+ I+ O* q+ }5 j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究竟有哪些场景应用?论坛上,相关专家透露,AI如今也参与了高考阅卷,今年,科大讯飞高考智能辅助评分系统在12个省完成了4000万份学生试卷的评阅。1 C" r2 B% {6 Z+ B- g
8 _5 l" {" f) H
“师生减负、因材施教需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大讯飞副总裁王士进表示,现在的AI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能理解会思考、能诊断会推荐,对于课堂和教学将产生很大价值。据他介绍,AI辅助下的精准教学成效斐然。教师备课重复性工作显著减少,教学效率平均能提升30%;学生学习知识点时间时间显著减少,无效做题时间减少40%。
7 R0 ] u- [( { V
7 j+ L( u; v6 X z. G最先进的语音识别、OCR技术(光学字符检测的技术)、自动评分和批改技术等,显然可以帮助老师从重复性、简单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掌握语言学习和智能评分技术的AI,可以给出作文的详细诊断和建议。更重要的是,AI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构建,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样,即使两个分数完全相同的学生,也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学习规划和路径。
0 z7 ^ K9 I8 [( [/ _3 V# w$ K% Y# s
“从研究到实用,我们发现,AI技术应用于教育场景,需要以人为本的灵魂。”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礼栋介绍,现在微软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出了中文写作智能辅导系统“小花狮”,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指导,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目标,“不但能评判每个学生做得好还是不好,还能帮助他们找到各自学习的难点,使他们不断成长。”
: b$ m6 @- L$ R5 p6 V# P9 G3 @( {0 x; `* d6 U9 m! W6 Y. o
7 T3 B* T( @+ s! |# r- d' Y- ?3 Q
! T% F+ L" l! @) `% b5 t. N教师不会被AI取代,未来需要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立& U9 |7 [8 d/ l
+ f0 Y) h. d% g7 D# o/ v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被AI取代。那么,未来AI将会代替教师吗?与会专家的答案是否定的,未来需要人机协同而非人机对立。
2 S0 F6 J2 v1 A4 S* ?6 ?- S
" m. S5 S- u- F7 m7 R) U3 p3 G“技术只是工具,老师的作用无法取代。特别是在激励学生相互合作、或是不断进步方面,只有老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周礼栋说。- R" V5 j; H# w+ Z3 h- L
- c& [5 u3 ^6 |- b“自主智能系统的优势不在于替代人,而是在非人为干预下进行自主工作。”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瑟夫·斯发基斯,与现场视频连线时表示,“如今需要全新的教育范式,仅把学生教成优秀的程序员远远不够。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学习者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d8 C$ a9 b2 M! _
4 R* y% F8 s9 U" K“即便有人工智能,教师仍然是塑造完美教育环境的主力。因此,培养教师了解人工智能并利用智能教育的能力非常重要,要帮助促进教师成为技术的主宰和人机协同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在发布《全球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1)》时指出,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AI+教育应用场景,但他直言“目前智能教育的发展仍然比较局限,是一种‘冷智能’的教育,即以技术为导向和中心,用现有技术提高教育的效率。”但是,教育与其他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本质不同,它们并非面向市场或产品。“教育的核心和对象始终是人。因此,‘发展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世界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方向。”他说。# ]8 T$ \ x, T9 l! ~; |1 L
4 y, K$ y9 ]: ^' Z4 N! J/ X
作者:储舒婷- U. z1 k1 i2 J2 w
1 z7 G7 s$ m2 N" O: j' @0 V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