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师德”定义为教师对教育价值、职业信条的个性化认知和践行,那么学校普遍开展的师德教育,其过程便可理解为——以教师本职所赋予的伦理规范和时代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唤醒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本能,激活并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动。我们在把握新时代师德标向的前提下,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及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 L$ z2 a6 M1 R. c2 L0 P- z- V7 H& Q2 g8 M1 ~0 A
一是教育内容“关乎自我”。在学校师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一直坚守这样一个重要原则——关乎自我。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自己学校、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学校每一位老师的生活情况和工作动态。在落实常规性教育内容、达成一般性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我重点关注、了解、把握本校老师生活和工作的实时状态,据此设计入情、入心的主题活动,做到切实、顺势。& ]0 V8 E, {5 J: R( I
# ] e( k1 N7 V( u5 N7 M! j# y' l二是方式方法“指向主体”。对于师德教育,我一向坚持“外在导引”与“主体建构”相统一,极力促成基于“外在导引”的“主体建构”。除了必要的“上情下达”“苦口婆心”外,更多的时候则采取“情境—浸润”“项目—体验”的方式,以亲和、自然的外在之力,最大程度地撬动主体内在的自觉和能动性——唤醒每一位教师的道德本能,催生每一位教师的正向追求。
4 ^7 n, r2 D8 r7 H) \, n* ]7 o, l
0 j: J6 e n, k* B- G6 s! }/ B' U三是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在明确某一目标的前提下,以某一主题为导向的师德教育,既做到切准校本状况——针对自己学校的事,更善于发掘校本资源——用好自己学校的事。也就是,悉心发现并深入发掘校内直接、真实、可见的人和事,将它们转化为直观、有张力的教育动能。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一束照亮同伴的光”。
# s0 z" E+ o, D% o! J7 y
7 }5 S3 u4 j4 |& y8 k以生发于师生故事的我校一次师德教育活动为例。/ c7 _9 Z/ W; }; T( y. M) a
& |% | O1 Y- o& B( q7 `那天,董效宁老师刚宣布下课,班里一向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张琪就追到她,嚷着让董老师给他一个作业本。原来上周董老师曾跟张琪达成一个协议——只要他每天都能完成作业,坚持一周,就奖给他一个作业本。一周过去了,张琪果然做到了,董老师却把这事忘在脑后了。董老师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向张琪道了歉,并奖给张琪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不仅如此,董老师还与全班的孩子约定——鼓励他们主动提醒老师说过的话,一起监督并纠正老师的言行。从那天开始,黑板的右下角每天上面都会出现简短的提示语——“本周举办‘说句心里话’主题班会”“老师,这个周四下午我们排练课本剧”“下次综合实践活动老师教我们包粽子”“老师昨天错怪了李××”……
; H* ^0 i U$ F9 i4 L0 b: o0 @6 ~) ~; a
围绕着“董老师的言行中投射的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老师们展开了思考、讨论。其间,我适时追问:“董老师为何当着全班孩子的面给张琪道歉”“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董老师的言行,启发你今后要注重哪些与孩子相处的细节”……活动之后,“以细节改变师生关系”“在细节中赢得学生”的教师行动,悄无声息地在全校蔓延开来。
( T$ S+ `6 `0 ^/ i! H5 Z* S. P) ?. P' ]8 u7 _3 w' L
师德教育最容易走入泛泛说教、单向要求的误区。上述师德教育活动指向“秉持公平诚信”这个新时代师德行为准则,立足校本化直接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把老师代入真实的学校生活,通过追问,撬动他们的内在省思,触发他们的深层思考、讨论和行动——反思教育习惯,考问内心世界,继而以真实行动去实现超越、实现更好的自我。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
k5 b" Q& n$ j2 n' c, M1 F N3 w' S: G$ `) p
一是重心。一开始老师们讨论的话题范围很广泛,有一部分老师只关注到了教育智慧。于是我通过追问,及时把教师的讨论引导到师德领域,聚焦到讲诚信、讲民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上面。) h* m* v o. E: I1 B6 A. m4 c
2 H, p. b$ d Y" n0 D8 Y二是过程。本次师德教育,不是我直接把“秉持公平诚信”告诉他们,而是引导他们从案例出发,通过思考、讨论,自主经历价值澄清的过程,进而真心领悟并认同“师生关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e- R8 I! G, j) `8 f6 W
8 p$ ~7 i/ I. j5 U
三是结果。对于本次师德教育,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思考和讨论环节,紧随其后的是各自的细节践行。这时的践行,并非硬性的规定、统一的要求,而完全是老师的内生——价值觉醒后的行动自觉。
) |# q& A! q) z2 S6 B1 O/ o
9 f1 S# l* ?' v9 |4 P1 s: C$ j(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山东省莱州市扬务沟学校教师)
8 E, |( e0 F6 s4 U: M/ y1 W W4 [" W" K9 j& d( F6 I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8日第13版
" Y( l9 m6 O9 [" ^. u
' O: Q5 o; f' f5 W' R0 E作者:杨振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