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幼稚的失败

[复制链接]
查看1578 | 回复0 | 2024-12-14 05: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d! Q1 x- I2 z" c
文 | 穆胜
7 g: l& `4 s, x8 k6 z

" X: p3 n+ o7 p近日,极越汽车陷入“原地解散”风波。
- C$ v0 F5 j9 E' ~- |8 ^: {; Z
5 n, ^4 K( W' w5 c12月11日下午,CEO夏一平线上召开内部会,表示公司遇到经营困难需要调整。会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给出了员工二选一的方案:要么停薪留职,但不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要么12月16日前自愿离职,但却不能保证离职补偿。- w- e  o7 _8 _! d. Q' s* ?
4 A6 W% z# K% \4 d
目前,部分线下门店已经无法正常运营,线上的主播开始在线找工作,更有若干供应商公开催款,甚至传出员工搬走公司的矿泉水、体验店所在商场扣押试驾车等消息。一夜之间,这个由百度和吉利投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宠儿,突然就变成了弃儿。
, {! L, z- R4 \- E( M* L7 |& m# z1 E9 }7 H6 l
极越汽车,幼稚的失败-1.jpg

0 Q1 m5 @( ~- q& K/ u" F$ i3 c, }. h1 b. q0 s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激烈,竞争中有企业倒下是市场规律使然,实属正常,但极越汽车的失败,却里里外外透露着“幼稚”。2 b! u% F) t. ]( }' k) t
# A# l4 @. d  y. s. L5 e5 D
以下是我的观点:2 d! j* x  f4 J) v; D) Y- k

: O1 \) f3 `4 U& [# P$ g% j  u9 r1、作为一家在激烈市场竞争里求生存的企业,“现金为王”是第一原则,更何况极越汽车还根本没有实现盈利。对于这类企业而言,自己兜里有几个钱,难道自己心里没数吗?如果有数,怎么会突然告知员工“原地解散”,导致企业瞬间崩塌,之前难道不应有所行动,减负求生吗?1 E. S5 |8 O: M+ I6 }: Z( T# [4 y* c

) Y* E5 ^; e4 H2、这一年,我无数次告诫我们辅导的企业,务必要进行“极限生存”测试——要模拟一下,如果各种利好因素消失,利空因素堆积,企业应该如何生存(让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说白了,就是要企业算清楚,哪些业务收入是压舱石,哪些支出是刚性的,哪些人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企业一定要做好预案,做好最坏打算,就极越汽车这个情况来看,这个工作他们显然直接忽略了。, m2 W; m" f7 u# i" \8 r' n4 `
" i( ^. I5 `. f/ L* p; Z8 A
3、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提前做这种精细预案的要求可能有点高。但如此低迷的销量之下,难道不应该做点降本增效的动作吗?这应该是经营者的本能呀。我们查阅了不少公开资料,反正没有太多极越汽车的此类消息。最显眼的“降本增效”,还是在夏一平最近的公开信里传出来的,这像不像学渣交了一张白卷,在所有的题目上还顽强地写了个“解:”?自己销量什么情况难道还不清楚吗?难道是在等待什么地方吹来“泼天的富贵”?- H/ {9 _' ]0 B1 g
  x1 Q3 p% q0 }( H! R
4、真要被逼急了有所行动,我相信他们的组织里可以挤出不少水分。说白了,企业的水分,明眼人都看得见,就看愿不愿意挤罢了。我辅导企业时经常劝告老板们一定要“聚焦”,战略上、组织上都是如此,尤其是这个寒冬期的创业公司。但有意思的是,他们总有一万个理由告诉我,这个投入是必要的。其实,不是他们看不到,而是他们不愿意面对“改变”带来的不适。
9 k. ^& w) i% T  {  o1 ^3 ?' H0 \0 j+ i" _/ F
5、极越汽车既没有主动做“极限生存预案”,也没有被动实施“降本增效”,在艰难的经营中还犹犹豫豫、纠纠结结的状态,其实就是当下很多企业的真实写照。表面上看,老板心有天下,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块业务;老板宅心仁厚,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员工……实际上,就是经营没有决断力。最后企业保不住,伤害的是所有员工,尤其是那些奋斗者。
( ^% Q- y! [, Y
) h) o9 l# F( J& o6、极越汽车之所以没有提前行动,其实还是没有危机感,之所以没有危机感,还是在等着股东输血,说白了就是在等“大爹”。但股东又不是傻子,你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盈利性又差,这个无底洞谁愿意帮你填?. J1 @3 ?# ^2 ~2 h" y0 h1 a8 s5 q6 p
' O$ x( a! u- y% d8 U6 A6 d2 r" }
7、两个股东真金白银大几十亿投进去了,按理说不应该让这些巨额投入“打水漂”,不得不放弃,一定是出现了巨大的风险。如果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风险,是不是说明两个“大爹”的风控方式有点问题?以前就没有投后管理吗?8 u0 P" M" ^; |) z, _

' m$ g7 r* D, _* z3 M8、不少创业公司,不要只看他们的GMV、营收、销量、用户数等浅层数据,其实,只要在他们的人效和财效上算算深度数据(窄口径指标、超前指标、边际指标),项目的质量一目了然。近年来,不断有VC和CVC联系我们探讨这个话题,开始尝试计算这类数据,也开始在尽调报告关于组织的内容里加入此类数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类努力显然还不够。进一步看,扁平化指数、战斗人员占比、组织体脂率等指标,似乎对创业公司同样重要。在某些场景里,这些指标可能还是风控准绳。
# X* Y+ j( W% U% Y- k3 U- \3 I; e! K# O
9、其实,中国的一级市场发展至今,VC,尤其是CVC,在投后管理上都是相当不成熟。一个VC的朋友告诉我:“我们是中国头部VC,但实话说,我们没有投后管理系统,而是‘投后关怀系统’。说白了,打几个电话问候一下创业者,提供情绪价值。”另一个CVC告诉我:“还投后关怀系统?哪有呀!我们是‘投后烧香系统’,祈祷项目别出问题。”还有一个CVC听了我的转述说:“我们是‘投后磕头系统’,我们的钱投进去了,创业者才是爹!”
; F- k3 S6 \3 Y6 f& e1 o; q. J; f
: O% ?9 A- H& D; r! }/ ~' b10、问题是,投后管理真的不可能有作为吗?管得那么粗,真的是没法管吗?我认为未必,大多数VC或CVC还是不想管,麻烦呀,要面对创业者的挑战呀。与其如此,还不如用看似豪放、信任的姿态,豪赌创业者,希望找到下一个张一鸣、王兴。反正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顶级创业者不少,赌个概率嘛。这种思路,本质上还是机会主义者,是套利投资,不是价值投资。
7 T" S& X/ l* \, i( L9 b! V# o1 h. Z1 D& o5 u+ t6 D
11、很多创业者,其实就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个心态,把自己伪装成下一个张一鸣、王兴。在投资者看好的赛道里,Creat一点人设,显示一下个性,彰显自己与众不同,有的人还故意表演结结巴巴,装社恐或扮社牛。他们就好像职场上对于“面试秘籍”了然于胸的求职者。表演之下对答如流,但真本事嘛,这个就很难说了。' h2 j2 S2 x7 @3 l, |9 b- a

- O+ X/ N5 _3 h3 g( m) k" y1 c12、投机式的创业者,遇上投机式的投资者,缺位的投后管理,就会催生突然的“暴雷”。说句实话,CVC是重灾区,里面诡异的事情多了去了。这么大一笔钱,来来回回的,且缺乏有效监控,哪有这样考验干部的,哪个干部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9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