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尤其是教育部启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科学教育的加法与教育“双减”的减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才能做好教育“双减”的减法。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加什么”“怎么加”不只是一个简单做增量的问题,而是一个深层次教学改革的问题。' L) R4 |" Q1 J: S2 H# F6 P0 \
& p3 p$ J u! p' {3 k从实践来看,区域各类科学教育研讨活动多了,学校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多了,学生科技活动、科技比赛和参观体验多了。这是科学教育大力推进的应有样态,也是科学教育协同机制构建产生的溢出效应。但是,这种增量式“加法”还不足以形成育人方式的内生性改革,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上也难以发挥主渠道作用。
+ \' r7 w) _) Y" i+ b6 T' [2 H z8 y9 l: ]
科学教育应注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主阵地,科学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主阵地也是题中之义。深化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提升科学教育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教育“加法”的内生进路。学生科技活动、科技比赛和参观体验虽然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的独立实践样态,其价值寻绎、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仍然指向课堂教学的外延架构,其育人逻辑仍然遵循课程标准的内涵框架。离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各类科技活动、科技比赛和参观体验极易滑落为一种浅表性、低层次和碎片化的浮光掠影式体验。因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首要因素。
/ p0 p& X& v; k$ d: M* g# v K
) g4 V9 T% m' m, A8 [% [$ ]' I, D落实课程思政是前提。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不能窄化为单一的科学知识课,而要在挖掘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情境中融入思政元素,把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0 z" {, _2 V H2 }- a' K/ ~! S B
. b7 ~* A" m& W2 P4 T% r$ W) }" }. M强化探究性教学是关键。传统科学教育走向现代科学教育,实质是从“知识本质观”转变为“探究本质观”。那种只注重教师讲授的灌输式科学课堂,贯穿的是“知识本质观”,注重的是解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是科学的本质属性,强化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认知冲突驱动深度学习和实践探究,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方式建构科学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 s. o! N2 \; W. p7 A; B2 A( v' t% w9 z& [. C
注重跨学科综合教学是突破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2023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把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就科学学科而言,开展跨学科综合教学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面向学生可感可及的真实科学情境,围绕一个主题、项目或综合性的问题展开设计,通过挑战性、进阶性、探究性的实践过程,整合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在形成整体性理解和建构基础上物化学习成果,发展跨学科素养。1 Z L1 B# u# S- O# F
; \7 K2 l% x& H7 F# T
加强实验教学是基本。实验所体现的定量和实证思维,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质。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最典型的学科实践,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最集中的实践途径。加强实验教学,要在完善学校实验室基础设施和配置标准基础上,以开足开齐开好为实践指向,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注重探索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优化实验教学。- j r6 j' c! s/ I, z6 ]/ _
* q+ \7 ]( f+ _深化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需要系统设计、定向发力,尤其是要发挥评价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牵引作用,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评一体化良好格局,才能真正把科学教育加法做深、做实、做好。
. F2 V$ o; p& l D4 O
+ k5 f, ]) V" q' N0 c; j6 Z0 U+ F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