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信林(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中心主任、教授)# Z0 G: h# a, {/ J7 k; s' x$ f! n
: p) s) D6 K3 r* J- N$ r8 a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
5 m' W1 y* Z$ S7 }5 i6 z2 g$ ?8 N( o6 \0 T* W8 d
理论上的清醒彻底,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不移,行动上的有效有力。对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做好教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教育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开的战略起点,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人民属性作为教育三大基本属性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刻把握从民生属性到人民属性的一字之变,是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进而牢牢把握教育是谁的、为了谁、依靠谁的认识基础。
; Z6 H4 Y8 P% m+ |+ w: u7 c9 A/ d. c/ Z
我们的古圣先贤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汉字和灿烂恢弘的中华文化。文以载道,这个“文”既指文章,也可指文字。文字的力量是无穷,文字的变化是对道之认知演化的生动体现。一字之变,寓意丰富。《说文解字》解“民”为“众萌也”,意为懵懵懂懂的群体。解“生”为“进”,成长的意思。合起来,民生意指群众的生计、成长所需。这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一致。“人民”这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是我们独有的政治概念。《说文解字》解“人”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因此“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溯源中就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指向和价值追求。“人者天地之心也”。
, x" d) U, u- y7 h. x, {: b+ D7 ?
& o: _' u9 a% r/ Q! r9 C深刻把握教育从强调个体需求到强调社会权利的变化。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个体的向往,更有作为整体之社会的向往。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关切、新向往。作为民生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教育状态和教育需求,而作为人民的教育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指的是社会基本成员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强调每个人的教育公平,强调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满足人民群众个体化、多样化教育需求,同时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公平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 l) B1 ?; }& c" M1 |2 N: A& k/ N$ w
1 B+ N- u. G7 R0 |6 B4 R, ]" ?6 I深刻把握教育从强调客体需要到强调主体地位的变化。人民主体性的落实和彰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强国建设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人民主体性的彰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教育全过程管理的权利,汇聚群众智慧,依靠人民办好教育。深刻认识人民是教育的出卷人,坚持问题导向,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作为重要抓手,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为民办实事。深刻认识人民是教育的阅卷人,坚持目标导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 b G: H% H! w4 t* B$ i* y3 O! Q+ ^1 P# z( D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生的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更是人民的权利。教育自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这离不开对教育人民属性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0 I* x$ P2 A; P+ Z& m5 J7 C: \3 K/ ]
来源: 人民论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