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6 k$ Q( k) [' G9 J# C问题是咱这好像只需要“青春红利”。
$ ^- s# d1 ^1 l
# B! n9 V& I- w% ]- f e0 n过了30岁,基本就是前后两头虎。
9 g7 b9 Q" w% m一头虎是起码持续十年的每年千万以上大学毕业生。
6 D" F, M( u" i6 Y, o, x粗暴地算,今年的1158万大学生可以对应05年的1617万新生人口,而我国新生人口在18年才跌到1500万区间。$ |& D5 {( K* K! T L
再考虑到走高的录取率,未来起码十年都是千万以上的毕业大学生涌入市场。; m, O7 `9 h1 `6 M5 q" U3 N
如果未来经济增速难以回归到中速(例如6%以上),那这些供给会强力冲击现在25+岁的胖友。7 |5 k& \% l8 e/ g
特别是非技术非投资密集型工种,新鲜血液会成为压低薪资和35岁优化的重要砝码。. `* @6 C: q$ M, ^( n
p7 c( ^& Q2 d* V4 ^$ k5 k
第二头虎,成因比较复杂,我简单总结为: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z1 C# `; Z/ N- y1 B3 E
过去十来年,我看了太多小型企业(50人左右,不是个体户)倒下,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2 _' R; z" Q* Y( w- F- C& x3 \7 S
小厂扛不过两轮账期的,小工作室三个月没接单的,小企业丢了一个大客户的。" ~' j$ c# S! j5 z, b/ P
现金流极端脆弱,小老板们随时做好收摊准备。% y% ~' Q0 V1 i+ F9 U
唯一一个稳的,反而是一家传统服装厂。) [ W8 t* A; _/ C
我第一次去他们那,车间话事人请我去会议室喝茶,一见面我就知道稳了:
' c5 E5 K6 a/ K. L0 J; s一个50岁出头、穿着花色西服的大叔,土潮土潮。
$ t5 h" k* x2 O, ]% A, q一个工厂能有这样的人管车间,坏不到哪去。
: t( B" M+ }- [$ x! D后来我了解到:他们是一个外资快时尚品牌的金牌工厂,做了二十年。, K5 z$ X6 h( G1 O+ {, g/ D
这个品牌已经76年了,和他们估计还得合作个十年。所以他们才能把一个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浙江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的高材生养上快三十年。
% ? r4 ? v+ e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 \$ x1 V: o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而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8.2年和12.5年。
$ B8 N, F. [1 \8 i# g譬如朝露。; o( ]" x3 C) M p
- P% B: P$ ~7 U! B- f; l/ F8 t成因非常复杂。4 ~; q/ e* P- X
简单说:不是死于高度激烈的竞争,就是死于高融资成本的拖累。
/ H- ^2 L/ _9 A2 ~6 O# U% A这背后有制度性保护缺失、银行不公平信贷、低水平产业竞争、土地财政黑洞等等原因。
, \( Q5 T" S9 ~但反映在35+岁员工身上,就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9 ]/ P6 [, \* y. c8 y' Y我都没有明天,我和你谈什么长远?
) f H7 w) m( W: h3 w- K0 f
+ h' v4 R) D5 i8 V$ ~& S$ k所以企业普遍要吃“青春红利”。
5 S% ^1 d: \6 h$ h9 G企业没有长远预期,一般撑死了也就三年规划,还美其名曰“拥抱变化”。& `$ S2 c. |% b1 s% @
说白了就是见步行步,先赚了再说。
$ o O5 O# }2 l/ ]4 ]所以在技术积累和持续优化成本效率上没有耐心和投入。(我指的是靠流程管理和技术,不是靠压工资)
+ n/ v: [9 I/ w相反,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爆款”:短期内集中投入,迅速变现。
. ~9 V) K! s& I. A" G: u这就导致企业们普遍对员工要求高强度的响应,也就是加班。0 B& a* {# N- y0 L9 S: Y3 K
研发积累?用现成的,非抄则买,没有那个时间;
+ J) h, s7 z3 d e. h成本?压工资、砍料、压账。
8 a2 L6 R8 B& {$ w% @) {这些都是年轻小胖友能给的“青春红利”。4 l* I/ ~9 A: B! {2 V
没办法,这是企业们在眼下这个环境里的最优选。没有人喜欢对高风险资产进行持续投入。* n' E- u/ N9 J$ g3 \
至于他们的利润,最后大头还是在房地产和海外资产配置里。在高风险经营里快进快出,最后把高风险所得转化为低风险资产,非常河里。) h# j1 L4 J: l' d6 |5 i3 F
4 G& W) t# X7 d) M6 u- J5 U
但这就对大龄员工造成了系统性挤压,因为多数企业其实不需要你的经验,他们只需要你的资源和所剩不多的加班时间。, }8 X0 g: K. K' K7 i2 ^
所以你能看到的励志大龄员工,要么是咬牙挤进大点的企业做高管,要么是自己单干或合伙自己变现。6 l6 F. Z, z) H" ~
做不到的大龄员工,就只能被迫下沉,和刚出炉的小胖友直接竞争。
7 ~2 L2 N; p0 q" f8 D' Y1 V/ }, S8 m那你的体力和成本怎么竞争得过?
$ z/ r' o0 N8 J# U" r/ p1 G. m! h Z至于你的经验积累,自然会被污蔑为“摸鱼经验”、“老油条”、“不好管”等借口。
% Q, G# S' M, U0 V8 \说来也好玩,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多数胆子和花生米一般大,居然会被HR认为是摸鱼耍横的主力。
2 ^+ n# x* B" }
* s F' H0 Q# a# v7 t解决办法,我个人比较悲观,我认为只有人口下降。
$ {# s9 d9 S6 @# D) x( E响应时间(体力和家庭负担)和成本,绕不开;
+ P2 y* l! h- [" d3 P0 H" H要让企业愿意支付这个成本,不仅需要利润,还需要一整套从劳动保障到经营治理的改革,可能很漫长。
$ l4 h" ], R. j5 f" r* @所以人口下降、特别是适龄劳动力减少叠加债务压力,是最好的倒逼。
" w9 y; q2 Z1 t( C. U因此眼下基本无解。
6 ^# g. R5 E" e7 D1 W( H* B- ?! a7 P0 H$ u; n+ }( u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