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经常讲这样一个说法,人类的选择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为这件事情背了太多的锅,很多人都批评说,经济学一天到晚讲理性、理性,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理性,明明很多行为是非理性的。
- e V. K( V6 U% h" z6 Q5 _
* o4 F Q O( I, a# L4 X比如盲从和短视,就是最为典型的两种被大家称之为非理性的行为。
$ y+ Y) ^- ?8 }) [/ p& K' v* [
) e# O* }3 S. ?( u1 I9 G Q其实你把理性这两个字想复杂了,其实理性这个词在经济学里只是告诉你,我们每个人的决策在最大化或者最优化某一个目标。有一些传统被大家认为是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告诉你,可以用最优化的方式去分析它,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话题。 . R0 ?8 c6 O4 n5 b+ f- Q9 H2 I9 v
3 ^. e. Q0 u9 }, ^/ R" L" E
【原理解析:何为盲从,如何避免盲从】+ ?* k4 F6 L+ ^4 h
+ f- ?- W) V' T: n' a我们先来说盲从。
* ^% d' R4 g8 A- s& l
6 w( e1 t+ O6 H1 L/ O+ M" S你会看到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现象,比如说新冠疫情到来的时候,很多欧美国家的人是不戴口罩的,他们觉得戴口罩的人可能是真正的病患,而不戴口罩才是显示自己的健康。甚至在其他国家一些亚裔的人,如果要是戴了口罩上街还会被歧视。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个剧情反转得非常快,不戴口罩的行为被大家认为是错的。那么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 D! ~( f2 U$ O% C' C* R) H) W3 b& h% L$ R$ g5 I1 T
还有一个例子在年轻人身上就发生得非常多了。比如纹身,纹身是一件非常疼的事,大家肯定说我时髦、我忍。所以其实很多年轻人都会发现,有一些明显看上去对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好处的事情,好像很多人也会去跟风去做。) U9 L$ W- \8 o3 ]- D! Q, r' k
$ h0 J, c7 `/ @- A! J4 \- U7 x再比如说我们的发型,前些年有一种发型,特别让人无感,叫杀马特。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很喜欢这个发型,今天可能很少有人再有这样的发型了,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每一个人不管长什么样,都是杀马特,而且染了非常黄的那种颜色。3 s" D0 F( Z( l
8 r7 Q2 f% p0 X' ~6 W所以,其实不仅是人的普通生活当中的一些发型、纹身这样的行为,在股市投资当中也有类似像这样的行为。甚至在新冠疫情到来的时候,大家去买卫生纸,坦率来讲我到今天我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到来的时候,大家要去抢购卫生纸。所有这样的一些行为其实都可以统称为,叫盲从的行为。
5 A) E, R2 C+ M$ A0 V5 Q$ M) d5 O/ `
那么,盲从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理解,整个世界,信息是不对称的,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当你感觉到自己并不拥有完美的信息时,人的一种最优决策导致的结果,就是看别人怎么做。如果万一我不去学大家,那么我有可能做错了,这个就是盲从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 ' Q" I8 h- E+ u5 A% q Q
8 g( E8 S+ k* t4 S1 O
那么还有一种产生盲从行为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效用。经济学家现在把效用分成两种,一种叫做个体效用,比如说在纹身这件事情上,疼不疼的感受是我自己的,那么这种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叫个人效用。 - r5 I. }' F" t
6 z! b+ q( z1 o' U0 p- o但因为人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你有朋友对不对,你还有同事,那么大家怎么来看你呢?如果你给自己一个身份说,我是一个时髦的小青年,也许你会觉得杀马特这种发型就代表着这种时髦青年的形象,纹身有可能也代表这样的形象。那么,你可能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困惑,我到底是避免疼痛感呢?还是我应该去追求大家所认为的时髦青年的形象?) _3 Y* \5 I# s9 U
+ N B$ ?7 E1 L" a
经济学家告诉你,当一个人的社会效用超过他的个人效用所要承担的痛苦的时候,理性决策的结果是去做那些被别人认为是正确的或者好的决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但是其实这些人他也是在最大化自己的某一个效用水平和目标。 一旦产生这样的行为时,就会对我们每个人的决策产生很多后果,有的时候这种后果甚至是蛮严重的。
9 W8 B9 P# S' r" r. p. Y& P q( ?6 @. w; ~( v7 ^2 D
说回股市的韭菜,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你在刚刚有第一笔储蓄时,其实可能你的年龄也就是刚刚 20 出头,并不具有很多的经济学知识、投资知识,你对这个世界要发生什么也并不太清楚,尤其是当这个社会当中发生了某种突发性的事件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会怎样,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个时候大家会产生一种行为,就是去看周围的其他人怎么做。
* S& z* R- G0 i0 C, S+ B* c
) k% o; c7 x5 b4 ]股市就是你要看到的一个现象,比如说经济危机到来了,政府要实施一些相应的政策去扩张财政支出,或者会去发行货币。可能大家会想,未来通货膨胀会起来,于是有些人就说我去买股票,有些人可能真懂,但是可能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真懂股市的。
: w) n) @; F6 e" E
- K- L0 G& U T" }% b1 |9 c; u由于股市上产生了一种氛围,就是大家都在那里买股票,你会发现有一种现象,在每一次股市暴涨之前,都一定有大量的人开始到证券公司去开自己的户头了,甚至连你隔壁的老大妈七八十岁了,都在提取她的养老金,去买股票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很有可能在大量后进入股市的人,进入股市仅仅是因为他看到别人这样去做了,但是你想这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所有的人连你隔壁的张大妈、王大妈都把自己的退休工资都拿去炒股了。这个时候全民炒股的状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股市冲到了它的最高点。( W" T1 j. n. L; n
* \5 g% V$ G- S3 p# d9 M! L
结果,这个市场上可能有一些人拥有比别人更充分的信息,有些人的投资手段比别人更强,有些人对股票的技术分析比别人做得更好,于是他第一个意识到股市的这个点数已经太高了,于是开始抛售;然后就会有第二个人跟进,于是所有在这之前造成股市往上涨的那些力量会反过来由盲从的行为带着股市往下走。而你是什么时候进去的呢?你很可能就跟隔壁的张大妈、王大妈一样,是在之前股市上涨的那一波,到所有人都狂热起来的时候进去的。这种问题年轻人特别容易产生。于是非常遗憾,你可能就是被收割的那波韭菜。
; H: u0 K A S+ {# o' K2 H" F1 a
0 a, y0 f" R$ v" n4 B) s4 s t0 }所以要避免这样的盲从行为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损失,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 f5 x9 J9 @" s
4 _; a3 y. E- D& r' H7 [第一,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必须要成为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如果股市上的信息是一个公开的信息,你掌握,我也掌握,但是你分析得比我好,那么不好意思,是我倒霉,别人有能力;但是如果这个股市上的信息是别人掌握,我不掌握,那好像就有点不公平了。比如在新冠疫情冲击到来时,美国有一些政府高官就在政府宣布疫情有多严重,并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的时候,他提前把股票给卖出去了。而这个时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还觉得美国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这种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信息,可能就会给一部分人谋利,而另外一部分人受损。这时,我们的社会就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所以一个社会如果有充分的信息,让每个人都能更加理性的决策,盲从的行为就会变得比较少。
e+ M) K/ S* `8 L) L2 O9 Y" ?. u* Y& ?1 w+ u5 M/ m
那我刚才说的是社会。对个人而言,社会上的信息有多充分,并不取决于我们。那么对于个人来讲,我的建议就是你得学点经济学的知识,投资决策的技巧,甚至如果你要想多花点时间,可以学一点股票的技术分析,当你个人能够拥有更多信息的时候,就并不需要去盲从了。 * i c1 j5 w0 ~( v' R" ~3 g6 s
- s T: }( F3 J$ N0 }那我刚才说的这些情况都是在说,如果信息能够被你掌握的时候呢,你可以去避免一些自己的损失。但是有一些盲从行为,坦率说也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通常来讲像这种盲从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的。
4 K" N; Q: |2 \" D
! ~3 a5 g0 e% g! s; [1 \0 ~$ H比如在我前面举到的一些例子,像发型这样的事,一个发型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如果当你周围的小伙伴都认为它是好看的,那社会心理带来的这种影响,其实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但是,它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当你去找工作的时候,你要接触另外一个群体,你在之前的小伙伴里认为你的发型很好看,但到了职场上,大家可能就会认为你的装扮非常奇怪。这时,当你去变换自己的社会身份,可能有一些由于盲从所带来的看上去非理性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校正了。这个别人可能帮不了你,而只有你自己能够帮助自己。
; W) Y# z+ W( @9 D( K$ j! l! u# S/ }$ h$ P a
【原理解析:何为短视,如何纠正短视】
# c% q3 @: c% W" b0 G5 r/ O+ Y6 B2 K' ^* P# l& ^) J! p
说完了盲从行为以后,再来说短视。
+ J, X9 V ?3 }# v
) Y) n7 O4 w% S$ ^5 C+ S( B短视是另外一种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非常流行的、非常普遍的看上去有点非理性的行为。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门学科叫行为经济学。而短视行为,就是在行为经济学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类行为的现象。0 W H3 p( K( y0 q4 y4 `" U! q$ K
; |- B) J" R( H, e4 b/ Q5 F为了理解这种现象,我们来看看每个人的偏好和行为决策模式。人有一种思想叫及时行乐,中国的古话讲「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实讲的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8 h" Q) M L0 k
$ D) s% p- p8 n$ F3 B) w人的决策会包括未来的某种回报,但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看重未来的回报呢?举个例子,如果今天给你 100 块钱,或者明年再给你 100 块钱,如果让你去做个决策,你可能会选择今天就要这 100 块钱,而不要未来的。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其实我并不知道,所以人会更加偏好要今天的某一个具体收益。/ \% Y' F& y0 v' l
7 B/ \ D. a/ X: K \
但是经济学家发现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我从今天到明天这一天的时间,给我带来的效用损失要远远超过,我从今天开始到明年的一年当中有 365 天,我去除以 365 折算成一天的效用损失,前者要大于后者。换句话来讲,我们更加容易看重在非常短的那个时间里,由于推迟我的某个消费行为给我带来的效用损失,这个就叫短期的贴现率。短期的贴现率非常强,以至于我们就会把效用偏好放在当下,产生了所谓及时行乐,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现象。
- G% X; J# p4 d* R( X% e+ }5 z+ c1 t( c1 k3 Z: o# y7 v7 V
在我们生活当中,其实很多行为都跟我们所讲的短视是有关系的。最近在网络上有个段子,叫什么时候能够让你看到凌晨 4 点钟的深圳,是事业吗?是爱情吗?都不是,是短视频。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当中,熬夜变成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很多人在当时熬夜的时候,看短视频、追剧,都觉得非常 happy,过后就开始后悔了,爸妈也告诉你,这种行为长期坚持下来不是好事,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但是每到有趣的短视频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又会去。
- t( k+ H1 d& A' Z8 O) e3 u/ F8 y" m
再比如减肥,这个时代有很多小胖子,所以大家制定了很多减肥的计划,
8 g, v( q8 }' _9 q8 S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n. b6 G- B- A, L*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