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父母们都相当重视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如果你到一个班级里去看,一个班的孩子几乎都在学乐器。不学钢琴的,就抱着小提琴,没学小提琴的,也可能在学架子鼓......
/ Y5 O, T( e' K3 ]" N1 l% z, j( I- J6 ^
而孩子们学钢琴等乐器的年龄也在不断提前。有家长在讲座上提问,如何让自己两岁的孩子增加演奏时的感染力,逗乐了听众的同时,也在挑逗着父母们敏感的神经。1 Q0 y' N# R9 {% ?
6 ^! j- H; V% Y" S! Z* c7 j% i) |“我家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要不要学钢琴?”、“要不要学小提琴?”在听众群体中,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困惑与焦虑,远大于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享受。家长们在培训机构、考试机构的狂轰滥炸中越发焦虑,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5 F1 Y' x- e! {' ~) w
* \9 Z: P) I% S6 C1 S大多数读者,听闻田艺苗的名字,可能都是从“穿T恤听古典乐”开始的。这正是田艺苗做古典乐推广最为人熟知的一个项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田艺苗普及古典乐的过程里,无处不在的“音乐教育内卷”。! M' p4 F# F& p1 N" ^6 t. ]# Q. Z
8 \4 s# z7 p, K6 K( P- D
+ P1 W7 X& a, Y0 }, }" Q
; D% G& K; s3 D% ?& r5 F田艺苗,音乐作家,作曲技术理论博士,曾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曾出版《温柔的战曲》《时间与静默的歌》《靠谱》《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等著作,她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沙龙及节目在文艺青年中具有广泛影响。
7 `) S( b! M5 x0 O; P. B) }9 l# {( R% C
面对狂热的学乐器风潮,田艺苗感慨,儿童音乐教育的市场比音乐会的市场大多了。但是怎样的态度对待儿童音乐教育才是恰如其分的?对于古典音乐,我们又有哪些常见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女性音乐家的处境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近日的专访中与田艺苗进行了一次深谈。0 N; }/ v, g1 Y- o
. u+ s( B) h( Z/ Q采写丨新京报记者 肖舒妍
9 z2 O4 e+ ~/ W9 _: m7 P, J# l0 t4 Q
实习生汪天飏对本文亦有贡献+ Y; a1 A W9 H: c
/ C. D5 f! [2 z& k. W' u
20年前,田艺苗是上海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以总分第一名考入高级复调专业的她,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开始为《音乐爱好者》等音乐杂志撰写古典乐及电影配乐的评介文章。
/ U: B0 J$ h. e0 h; H) t( |/ J+ y Z) y0 O- o
10年前,田艺苗将自己的乐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温柔的战曲》一书。在签售时,有读者提出建议:“光有文字,我们怎么领略音乐的妙处呢?不如边播音乐边开讲座吧。”于是田艺苗在写作之外又开始了题为“穿T恤听古典乐”的沙龙讲座。$ s3 j* W' K. ?; c' Z/ D0 U
' T9 \% f$ Z: O$ s8 c“穿T恤听古典乐”这个名字,来源于她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白天忙着上课,晚上赶去听音乐会,来不及换正装,她穿着上海音乐学院标志性的黑色T恤就冲进了巴洛克式豪华装修的音乐厅。邻座的先生西装革履,她却觉得,“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1 q( j1 [7 V. ?7 A& J' `
' r" T8 ?& h- v0 [10年过去,田艺苗为普及古典音乐开设的音频课程《古典音乐很难吗?》成为了许多人亲近古典乐的入口。为了培养更多古典音乐的听众,专心从事古典音乐大众化的工作,2020年她下定决心辞去了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的职位。! i8 x. c; G8 ~- n9 x
6 I' o9 Q" r3 m5 H4 U5 r5 S可当她实实在在面对线下的读者听众,收到的留言、提问却都是“我家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要不要学钢琴?”、“要不要学小提琴?”在听众群体中,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困惑与焦虑,远大于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享受。4 _8 R. {& J f
+ Q4 ^2 |5 W" `* Y. j% i田艺苗觉得这些带孩子学音乐的家长们可怜,被培训机构、考试机构牵着鼻子走,生怕耽误了“音乐天才”,更怕“输在起跑线上”;也觉得“被迫”学音乐的孩子可怜,曾经带给她欢乐和感动的音乐,带给他们的却是苦闷和压力。于是她又把普及“正确的”儿童音乐教育提上了课程,为孩子和家长写书、开课,希望能尽己所能“让这些孩子不那么累”。
; p+ L8 Y! W8 C/ X4 \7 J+ \ v6 ]
* z' N; r9 P9 s: R0 t“目前中国有3000多万名音乐儿童;珠江钢琴厂每年产10万台钢琴,平均每分钟都有一台钢琴出厂;业余钢琴考级举办至今已有28年,光是在上海,从最初的几名考生,到如今每年都有近3万人次参加。”在2017年出版的《穿T恤听古典乐》一书中,田艺苗写道。而在2021年4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她将“音乐儿童”的数量更新到了5000万。* P5 Q2 m( s% a$ L9 o, Z0 n
: J/ m$ ]& e" A" s! o' U( S% y% g
钢琴并不适合作为孩子的音乐启蒙,音乐并不该成为中考科目,钢琴演奏会并不一定要在室内,流行音乐并不比古典音乐低级……在采访过程中,田艺苗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古典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成见”。/ W( P: e4 `3 d8 O7 f' Y
& t8 S( o! x" V只会敲打几下琴键,这样的音乐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K7 |4 b1 ]" ~9 L
Q) l/ H! c! |5 q新京报:你在2020年底出版了《给孩子们的音乐课》一书,近期的活动也有不少和儿童音乐教育相关。是想把精力集中在这一块吗?
6 v, t* S8 A1 S# A9 i/ G4 A
$ r% [# c" M' P3 C田艺苗:其实我一开始的讲座、课程都是针对文艺青年,但是我收到的所有留言,都是 “我家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要不要学钢琴?”、“要不要学小提琴?”……全部有关孩子学乐器方面。你会发现,儿童音乐教育的市场比音乐会的市场要大多了。3 B; v2 R, N8 G9 I/ d' g
4 o5 u# Q/ Y+ C3 T4 M
新京报:现在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学钢琴这件事焦虑。上海音乐学院此前举办过国际钢琴大师班。2015年钢琴大师格拉夫曼来授课时,一位家长提问,“大师,我想请教您,我的儿子两岁,已经学习钢琴两个月了,您觉得他应该注重练技术还是练感情?”当时全场都哄然大笑。
, T1 s [& n! l, |7 G1 Y( I
, |: T' }5 A7 ~+ q. l, A田艺苗:两岁就学了?都说赢在起跑线上,我觉得其实没必要。两岁孩子学习半年的内容,可能六岁的孩子一个月就赶上了。小朋友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六岁的孩子也许能集中十几分钟,再小一点只有几分钟。你把他长时间放在钢琴前,他就容易对这个东西产生厌烦。毕竟不懂音乐的话,他确实不知道怎么玩儿呀。我觉得3岁之前就给他听音乐,不要让他学乐器。1 ~: ]1 x3 H( ~
7 G% P3 k. H$ T! u& z$ y9 j8 N
# M" K3 e$ W0 ?, \: G S% L
7 t4 P+ P) Z- N3 G! ]) v$ L《给孩子们的音乐课》,作者: 田艺苗,版本: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年10月
. E: W( u) o D0 }, K+ l# ~/ o: B9 ]- _7 q8 g' R
新京报:学琴的焦虑更多在父母身上,而不在孩子自己身上。
/ I& V& a' B: e4 ]
` O8 i W/ X9 ^/ u+ a田艺苗:是的。其实很多父母荒废了孩子,有的孩子本来就有音乐天赋,却因为父母逼得太紧或者方法不对,再也不肯练琴。无论父母还是音乐老师,除了喜欢音乐、对孩子有爱心,有耐心,还得学一点心理学、学一点美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展示给孩子看。既然学琴,就要把一个曲子弹得“美好”;只会敲打几下琴键,孩子还是不懂音乐,这样的音乐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4 G8 t7 `4 w7 B2 k8 _
0 v/ o5 N2 ^" x
0 H3 J$ @0 k1 |3 z% @7 o7 \
. b4 n$ q/ Y [/ }: ?, Y( O5 z新京报:有时我会觉得,现在的音乐教育变得非常功利,成为了一种升学、竞争的手段。: S' E0 T% j* R3 F" ^
8 S2 K d8 ^; r$ ~6 R田艺苗:确实这些年音乐开始成为中考考试项目,北京也刚刚试行。(注:2020年11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北京市海淀区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将音乐正式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不通过将不予毕业。)" f. ]! w; w5 c( w) D2 A
9 ]( d" o# f7 P9 @我认为把音乐列入考试科目是不太合理的。因为音乐是取决于天赋的,有的人从小就懂音乐,有的人怎么学都不会。我曾去一所理工科大学讲课,在钢琴上弹一个音或弹八个音,在学生们听来都一样。对于天生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强行让他参加考试,也挺为难他们的。! O- k0 J6 @. I# o& S: S8 j0 K
2 m2 L! E H- r. F: ]: p6 v% |. `在我看来更好的方式不是考试、不是加分,而是在学校内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比如每个星期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安排音乐会、重奏课、合唱比赛、乐器排练。这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发展机会、走上音乐道路。1 q! p( d/ X* q0 i) {( q
4 c6 s6 p3 n- ^8 h l2 S( b) f, \$ @. f) U
$ i) b3 V2 q( n, p% t: A《穿T恤听古典乐》,作者: 田艺苗,版本: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年1月' [ s+ V, |" B5 D
1 H6 Y/ u% i' u0 p8 e9 L8 m, g1 s+ c% }5 R
天才一辈子都是儿童,需要人管束
% J# a! i2 e, k: E' e1 d6 f; D3 z! N1 o6 `6 [/ k
新京报:在音乐史上,对于怎样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似乎也存在争议?例如很多人就反对莫扎特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
! Q3 w7 N& s U+ c ]: V+ Z& o4 w, B4 y& z& K% b# X# A- O, g( A
田艺苗:是的。很多人都骂莫扎特的父亲,说他逼死了莫扎特。在我看来,莫扎特的父亲确实从小就给了孩子太大压力。莫扎特6岁开始卖艺,他所有的音乐学习都是在马车上完成的——在马车上读乐谱、在马车上学视唱练耳,一到现场便开始演出。因为王公贵族从未见过小孩有如此出色的技巧,便不停地逼他继续,有时一两小时的音乐会会延长到三四小时。后来莫扎特一直身材矮小、脸色苍白,35岁就英年早逝,我认为和他的童年经历是有关系的。) W9 I3 j: O" O7 \
( `/ S* ]3 M' ~7 }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作为神童到处巡演,剥夺他的童年,是非常不人道的。
/ i! F9 |1 @- T3 p6 A
6 r/ P7 c4 n* J' m; ~- P! b* I p; c
* n6 I' T+ g* W# n莫扎特 9 O6 o- \2 ]5 F+ b/ r/ N
6 f" J# D) X8 S0 u/ ]他的父亲还有一个特别糟糕的地方。莫扎特后来生活在维也纳,他性格直率又小孩子气,别人写的曲子糟糕,他就对着人家放个屁,就这样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也没能成为宫廷乐长。因而他的父亲对他很不满,认为孩子没有达到他的期望,混成一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当莫扎特想去英国发展,希望父亲代为照看一下孩子,他父亲却懒得理他,只对他深表失望。7 w2 u5 j) [) W5 f3 U
. x a$ v* F$ k" V但我觉得作为父亲,他应该承这个责任,因为莫扎特是个天才。这个天才一辈子都是儿童,一辈子都是老男孩,需要人管束。如果他的父亲在他三十多岁后还继续管理他、培养他、帮他理财、为他设计好工作计划,他肯定不会35岁就去世。+ V" K2 ?" D1 W: m* ]7 Q( E
+ U. B* V+ G5 S& V一个天才在最好的阶段死去了,这是全人类的遗憾。他父亲本身是音乐家,不会不知道莫扎特作品的历史高度,但是他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觉得儿子没钱、没名、没有地位,就放弃了他。这才是真正应该谴责的。
+ O, @: F9 n1 h3 o9 `/ P2 X
. J2 ]6 B2 h2 T5 a
- K8 w! g% k2 ~8 c/ y- j
- Y* q# D; r% `% |' }! m新京报:你在书中写过,钢琴家阿格里奇和大提琴家杜普雷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支持着她们。 c- ^) v- k1 x/ x# x, v
3 o9 n. s Q; u( B7 `2 Z- b田艺苗:无条件的支持。作为天才的父亲、或者是天才的妻子、或者天才的家人,都有这样一个义务,天才一辈子就是孩子,你必须要帮助他。一个人某方面的光芒特别强烈的时候,另一方面的黑暗可能会更深。
: |+ ], M2 T7 }1 f$ X2 y. I j% Z, z# p1 B2 G
. e4 _0 i1 u' Y# G9 L Y& d* x
0 k# k" Z6 b2 S: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作者: 田艺苗,版本: 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 C9 m1 @* Q- ~, z
! L+ L$ u; \0 j6 g, Y3 S8 R
女性演奏家可能连婚都结不成% H3 T1 G! u- x4 q8 R
7 k% `0 {' o; ~( ^0 y% h: [1 B% r
新京报:提到钢琴家阿格里奇和大提琴家杜普雷,您在写作时也会特别关注古典音乐家中的女性。但她们的数量非常之少。: q5 r. j9 r( r4 ~- Z4 d5 U! P" y
6 K3 G- e; ?" @$ r2 d! [8 Y1 f
田艺苗:是啊,演奏家真的太辛苦了,全世界巡回演出,时差都不能倒就要飞到另一个国家。作为一位女性她可能吃不消。而且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如果是男性演奏家,他太太可能会跟着他飞,或者像郎朗父母一样一直陪着他;但对于女性演奏家,她可能连结婚都结不成。因此女性成为演奏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太不容易了。
: L/ ]: r( d- x6 w \( C& g0 B8 S0 `5 B
. C& i0 o' B1 ^. W
/ M- v: ]) i" ?1 N; A3 Y3 o9 p: F
新京报:像你在《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中写的,钢琴家克拉拉嫁给作曲家舒曼之后,不仅要生儿育女、还要赚钱养家。6 \8 d8 G. ^3 U2 a- |" e7 X" a4 ^; q
- s& c5 Y# \4 d- V, L; |; w
田艺苗:生了好多孩子。她钢琴演奏的事业基本就荒废了。
$ h0 X0 s0 Z) D, |" k9 |, t
2 W7 u# G, H3 g8 I5 v$ Z新京报:反而在舒曼去世之后,她才有时间重拾钢琴演奏,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欢呼与荣耀。" s7 F5 p. {0 n" _) e
" I" k) p% W F( T2 h5 b- i9 U
田艺苗:董明珠也一样,在离婚之后她反而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_3 @. o8 ]$ P: ]8 w8 _6 T
, g6 M" W) x0 O4 [. u
Y# b7 a/ B3 `/ B+ r1 P" L' r
5 j- i2 C2 T& H
舒曼与克拉拉
' ?7 j; L6 d, l! ^% N* n. g: w" H
: {/ F8 j2 n3 l+ ^新京报:你能看出这个级别的青年演奏家天花板在哪里吗?
% ] \& W; @; _' ]! I2 l7 k, k; H* g) |; D
田艺苗:一看就看得出来。像郎朗就是音乐感觉特别好的人,他能红到80岁。而很多演奏家你一听就知道,他虽然技术也不错,但是没有“音乐”——他不了解音乐是什么,他心中没有诗意的东西。这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人就是不够敏感。
* F2 b: O& \3 ?, V& |/ X: R! F$ o
U! p9 i0 R5 l新京报:那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和男性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阐释能力有区别吗?
* ?& `) |( c7 j( n2 N
; q8 \; [7 g( w8 A' s1 h田艺苗:其实真的没有区别,而且女性的能力更全面。肖邦有首著名的曲子叫《英雄波兰舞曲》,这是首非常男性化的曲子,但是阿格里奇可以比男性演奏者弹得更加有力、更加勇猛。所以女性也能够演奏出阳刚之气。而对于传统的女性气质,女性钢琴家可以弹奏得更好。
9 B, t2 y4 i& u! B+ V! Y7 c
5 Q9 y* @" @/ W. T- b5 g' V9 \' @0 t2 u因为性格更敏感,女性作为艺术家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大部分公众对于女性的评价方式,是要她们“演奏得和男性一样”,只有这样才算好。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公平了,女性演奏者能够找到自己的视角、找到自己的诠释方式。, A/ ?9 T* S8 g- }, I; A- p
1 U W8 A- f' z2 D' j! j9 @0 u2 ?( d8 M
( A) t$ @1 `) [; c$ ]: S% J4 J- @9 D, a
肖邦
: m: h9 K% a: W) H' E# m( K; \7 }) f4 p
新京报: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女性身份有对你产生过任何影响吗?
5 r. h- N: n: X* k' Z; M9 F7 r
. Z* N7 M- N ^- q田艺苗:对我而言,身为女性好像反而更好。因为我身处的古典音乐行业中女性比较少,我周围全是男性,我就有更多机会被看到,而且男性也更愿意和我合作。他们彼此之间会有一些竞争,但是不会把我作为对手。
/ f! C' T$ U" y+ H, ]9 }
2 ^4 ]+ b3 \3 ]+ Q% b) j& ~4 V2 p3 D) Y当然如果我是男性,可能会享受更多的益处吧,因为现在是“男神”的时代呀,身为男性可以拥有更多的粉丝。
( \: C3 t S- `9 v& J5 p3 o. h" L1 v8 N# r1 T5 n8 b. v6 V( q
新京报:但另一方面,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女性是远多于男性的,为什么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男性学者反而多于女性学者了呢?" c/ Y) F8 ^! e9 A) o7 k& `+ B
A2 W4 c1 h+ Z; I, H( D田艺苗:对,其实女性反而是更能专心做学问的。做学问这件事,确实不盈利。男孩承受的压力比较大,本科一毕业就会从事其他工作,比如卖钢琴、创业;专心从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的女孩却还蛮多的,但是博士之后,她们好像也有各种限制,坚持做研究的、做学者的不太多,这个行业毕竟比较小众。4 d7 M8 K/ L& Z% e( w1 R7 [
3 m/ C: R; R& D+ P在音乐里哪有什么权威?
3 ^, a$ o. o5 s
^3 i8 U2 ~; S# T新京报:在古典音乐的大众科普之外,你也很关注流行音乐?( A' w9 F+ ~; } u8 w( Z9 @1 {
/ Z, b8 D; r6 ?: V6 J) I田艺苗:对,我还会做各种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评审,去看看他们在唱什么样的歌、在做什么样的音乐。, @% B6 s! ~& p# E' N/ P. C
' y0 O0 \0 `7 Q6 r. R; k3 P" _新京报:你觉得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界限吗?* E2 Q- s0 w T5 ~ V$ d3 [
! p7 `7 K. E7 Z+ `5 y田艺苗:我觉得音乐是没有风格之分的,只分这个人有没有乐感、有没有天赋。比如黑人的爵士乐、布鲁斯,弹着吉他没几句,你就可以听到他哭泣的灵魂。( {: m* h5 l1 [9 ~+ x( \
( ^8 N/ \1 r8 ~! q* b
新京报:但大众可能会认为古典音乐更高级,流行音乐就是“烂大街”。
) d3 G/ @% N3 y) p: d* o4 X) `3 j9 b2 @: l. u1 }; }
田艺苗: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看法。就像很多学院派会觉得自己是权威、自己才高级,但我觉得这种想法蛮幼稚的。在音乐里哪有什么权威?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只有生动鲜活的东西才是真正有“音乐感”的。
& }- x( u; J, r- e8 f/ n# o' D9 I" u3 S* ^6 m. ]0 e
电影《海上钢琴师》里,有一位自认为权威的黑人爵士钢琴家,跑去和1900比赛,结果当然一目了然——1900弹出来的音乐是有生命的、灵活的,而那位爵士钢琴家的音乐带着一种欲望,让人感到密不透风,显然是“更低一级”的。即使他在历史上还蛮有名的,对爵士乐的历史、源流都曾做出贡献。但这样一个人,他的音乐就会僵硬,也就失去了生命。& e) w$ N( f: M. o1 @
: J% n% |' u0 c. i* z& i$ ^) i+ c0 y. |$ c; u$ J
5 d; E3 t* Z0 Z% v) p& ]/ z7 j, H+ L
电影《海上钢琴师》剧照。 ) s0 N- S9 g4 f( u9 b. z. E
6 B0 q* _4 E l0 C( n5 H+ r& Q
新京报:是不是对音乐的感受,是有点儿近乎本能的?
3 R, L7 M7 b! M2 \
/ D; b& _0 f/ S1 \ z田艺苗:本能的,直觉的。' N! X- h7 p. {
9 \) a' Z% n! ~新京报:那对音乐的欣赏品位是可以、或者说需要训练的吗?" d( a- B+ T! |! ^ v
2 A: G' C* H: }+ H; @1 U田艺苗:对,这是可以训练的。听得多了、有比较了就能明白。比如听过霍洛维茨弹琴——哇!这个音色太迷人了,这么变幻莫测,琴音中有历史、有涵养、千言万语蕴藏其中;然后再听一个音乐学院刚出道的孩子弹琴,你会觉得他只是把音都弹对了,就像白开水。
# ?# y! }) R: ~6 ?8 R( P9 _9 q2 a/ f, E. N, D8 `8 X
新京报:音乐也好,画作也好,有的艺术作品听众或观众瞬间就能明白它的好,而有的作品却需要受过训练的耳朵和训练的眼睛才能判断,为什么?* r1 T( q. h" l( P
$ g# [! s- P7 r3 R+ ]9 ^9 d
田艺苗:像我们去听Beatles演唱会,那些歌曲我们一听就明白旋律很好听,我们甚至都能跟着唱,一些经典歌曲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回忆,这是大家都能感受的。但如果在音乐会上,一位音乐家演唱了半个小时,并且他选择的歌曲曲调很高,有许多和声的变化、婉转的细节,那么没有受过训练的耳朵就无法分辨其中的巧妙——有些和声是他收住了、有些和声是他在等待,每个和声都有它的目的。- t) A0 B- C2 {
9 ~( s' K9 z; m% U- }8 K
这两种音乐都是好的。并不是说旋律好听就低级,好听的旋律也不是谁都能写的;只是说和声需要受过训练的耳朵才能判断。
; J" `9 e2 p$ r ?2 M3 |, y& X3 H6 z0 @/ o. W
新京报:你最开始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讲座的时候,也遭受过一些质疑。
" n+ X; f! C( q7 S. W% s- P8 Q# Q( e/ R3 `- {5 {! q4 w
田艺苗:对,有些人觉得听古典音乐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需要焚香沐浴。其实这也没错,表达了对古典音乐的尊重。但是古典音乐里,也并不全是高深的东西,有些古典音乐它的核心素材是简单的,比如《欢乐颂》,全世界普通民众都能合唱。只不过作曲家的写作技术特别好,能把这些简单的素材裁剪、组合成了一部72分钟的大型交响曲。
- p3 i1 R# f" E$ S+ I; W
, f) U& Z* @7 R @+ x
$ f3 V% z3 y1 `7 W$ a# T% v( M
4 f( P0 Z5 Y! i. [$ G; n0 i7 ]# N《温柔的战曲》,作者: 田艺苗,版本: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7月
, m b0 W1 u$ @" b- W
/ T8 X4 _6 i7 N% g2 J1 ]% l新京报:你觉得古典音乐其实是可以大众化的?2 z" i. s0 I7 |: c3 F
" o) g% E$ ^# X- M8 ?4 U4 |9 U
田艺苗:对,是大家都可以听的,但是需要学习。你要学习作曲家用什么方式把简单的素材组织成大型的作品、它是如何产生张力的。我现在会在自己的视频号上给大家一小节、一小节弹巴赫的曲子,再讲解每一段的意思:比如第一小节确定了一个主要的和弦,第二小节这个和弦变得复杂了,第三小节它变得开阔了;下一个小结它在等待,再下一个小结它把这个等待解决了;再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持续音,好像把我们悬置在一个地方,一直在积累张力让你得不到解决,使得最后的解决让你特别舒服。这样一来我的听众们会觉得,真的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这就是学会听了。8 \5 Z$ I- o& \8 F; s; T
' n* t0 I+ U( `; V新京报:你好像一直致力于打破古典音乐的边界感、距离感。比如你举办的“落日音乐会”,就是把钢琴从传统的室内音乐厅搬到了开阔的自然空间里。( I5 m0 R% a4 S# l) k) @
( `- B+ L5 l$ L! _
田艺苗:我就觉得挺好玩儿呗。有一个美国的团体率先做了这样一个尝试,把音乐带到各种场景中演奏,瀑布前、古城中、菜市场……这样一来音乐就变成了与各种环境的对话,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7 q: a# {8 n- _6 m
' s; K; n- f' m' q# {但是我看到所有的室外音乐会,都不具有时间性,只是发生在一个场景之中。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于是我想能不能让它在一段时间里面发生——从落日开始弹,弹到落日结束。每一天、每一个地方这个时段是不一样的,可能在深圳是六点开始、在武汉是五点开始,这个过程刚好是半个多小时。从这个落日开始弹到天黑,天黑了我们大家还能一起放烟花。4 A" B0 d9 o4 y# j: Q& Z2 q2 v
4 [' g) Y& i7 r7 w+ V S
落日的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最轻松的时候。一天的工作都做完了,可以抬起头来看看落日了。这个时候喝杯茶,你会心情特别好。在这个时间弹琴,就强调了这段时间的感受。所以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想法。7 [% Y1 ~) o) f9 f
+ I3 P! w. @6 L9 Y# v0 O采写 | 肖舒妍: L! q7 q( v% H/ Z
/ f H8 y! L2 u& N9 b- d6 K
编辑 | 走走 申婵$ P* V$ U8 f* W2 Q% L5 y+ m1 t
, @( f" j4 V( n- M* Z+ l
校对 |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