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 d, M( W2 o( a6 c+ d
+ t% _# Z! j# h. g* L T
' E3 B3 a3 m3 q5 Z* l# I" x; G/ a2 m; t [( U; @
安徽阜阳技师学院内,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训学习。庞 诚摄(人民视觉)
2 |1 h! j4 @& D7 b- m% [* F" S7 G
' g1 ?! a$ @" y& a
6 l; X E% N' B$ K0 m/ Z" g) u/ `
4 D9 {3 k6 O0 f! N& e2 n4 E# |江苏兴化,企业员工学习掌握自动化生产线作业方式。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 c, z; [6 t/ f9 c8 f& ]7 U
5 p! {9 Z$ i* y' r" G! q
5 x* `5 Q5 y, f8 @5 B8 f0 S' L1 ]
( m, l% |5 {, r- d) w2 X% a' D* Z/ @) F7 v# m浙江湖州春晖小学科创空间实验室里,小学生学习操控智能组件。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7 s z& m) Q5 ^* r
% N% x5 ]& ]. k# H" Q: ^, J7 `# c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 f; E2 M E& R3 k( j& }, ^7 v& C( ^# b- Q5 B7 y; O
如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一起建言献策,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1 |4 P4 r3 o% x- o* U& L
5 [$ @5 p' O8 Q( ~; W
——编 者! Y9 C1 N* `6 |: [2 Z; D
L% L0 f* }& j" {4 P ^对话嘉宾:
9 U# {( N: K7 i$ v0 {6 N4 ~! F+ ~: ~8 [1 M. r2 C
张志勇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 [9 I# ~4 r$ t
; K: y( s8 S) w1 Q2 D/ S张福成 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华北理工大学校长0 A. d g, B) u m3 J
! j4 [$ X# |5 N: R& d
郑家建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4 m; n# p$ ^# Y9 i/ \
6 Q Q( E% t9 T* ~2 X X( d加强学科建设,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生产力
( r/ v* U. z+ k$ E8 e" f" |9 ?+ M% ]! M( i% L# s, |8 g6 p, |
【背景】在大学实验室里,多学科交叉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团队科研人员测试研发的协作机器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地方提供配套支持,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在许多地方开花结果;“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深入实施,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日益多元。
* a) j0 R' T) Q5 @/ V( k
% p/ @& }8 c2 U$ u张志勇: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高校在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创新、营造创新生态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依然存在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强等问题。建议:9 W, v( p& {* T8 d0 y' h4 F
/ ^1 B: s/ A5 T m x
深入推进高校分类发展,遵循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对面向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的学科专业适度超前布局,对人才需求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注重迭代升级;推动高校改革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1 Z' h% Q+ P1 d& X
. o2 x! l- V% m$ b' ~+ f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型高校和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打破边界,构建“目标共识、任务共担、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的创新共同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和优化发展。+ o% P$ L) q( c( b0 @& `
* }$ c2 b. u! m+ r9 X1 w3 V" G/ Q
张福成: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与高质量科研成果双产出,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建议:
0 h, n7 s* P" k" k( H5 k% z
3 [! p5 s$ W2 \0 t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管理等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高校要打破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条块分割,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教育模式,调整优化传统的学科组织结构,构建更加符合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注重学科交叉,培养高端人才、培育新兴学科。
( s- B# _# ~7 e- J" m- l/ L7 @
4 ^* L/ c/ U& E" z8 j" z3 d$ T创新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知识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推动科研成果进教材、研究前沿进课堂、专业素养进学生头脑,评价结果与教师晋职晋升、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
% T- T! g7 U I
. ?9 Y3 ]8 q, m- J' x$ O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t$ Q" ?* \+ h* j, W, S0 Z4 m3 Q7 v: d
" i4 ?# h; x% D8 d
【背景】从扎根科技小院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青年学子,到托举国产大飞机C919展翅翱翔的科研人员,再到越星河、携月壤的嫦娥六号研制团队……一大批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用累积的创新势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 k1 X# G3 D0 w7 H% e& S2 u4 G/ m4 a- W
郑家建:当前,我国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育人模式单一、国际视野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x7 \; e+ A# l+ O: z( j% a
( R3 m) s X% ]( |8 ?" q' }6 `
创新“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科—产业—人才”的联动图谱,为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设立更多校企联合研究院,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和研究课题,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建设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教师工作站—企业流动站—海外研习站”联培机制,让教师不断提升实践和教学能力。2 O% g, Z* N T) n% V6 i7 J
6 b' o& P# h7 q4 e" n8 ]; C5 l: C" z以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为导向,打造前沿交叉培养平台。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布局,强化“科技+人文”双核驱动。推动高校与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技术研发,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7 _: c+ ?! s# K3 K" D _' H
& i* u4 C% ?+ h( G7 x* w+ @: l
张志勇: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建议从宏观到微观整体谋划、综合施策。/ W" B p& ?; \) g& v% c
1 K* F* o$ z; C
健全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供需对接机制,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利用好招生计划、经费拨款、资源配置、专业预警等工具,引导高校主动调整优化学科设置。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以重大产业布局为牵引,统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布局。支持双一流大学和头部企业合作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现代产业学院。5 m$ Y- ~7 q) O7 L3 z( L
) z* V2 |4 @+ M; T3 x9 R( ~
强化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高等学校实施大类招生、跨界培养、兴趣导向、实践分流。把人工智能纳入通识教育,强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研学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推进“本硕博”一体化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建立高等院校、科技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团队,形成项目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 O9 D6 j; m$ z# [8 `& I: y) s, X1 W. i2 z7 J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e& W1 a7 k4 Y* j
@( y5 i6 M- t- Z5 B
【背景】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9.7万门,注册用户数量达4.83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次均居世界第一。4 y6 N& D u4 j8 j
/ u2 E* {1 T+ W6 \8 F+ V& `) Z张福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应牢牢把握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 p8 e% o/ N1 ^0 {' ]5 [7 H! ]
& T( y9 f) e9 D \; V9 r0 E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优质供给,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教育资源差距;聚焦特殊群体,强化精准托举,让学生站在同一条数字化起跑线上。! a! S: B+ S/ u# g. Y1 _' P! i
1 H( A! `/ y$ F( y. y& x: U7 o; |6 L依托人工智能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借助知识图谱分析手段,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需求。为开发者注入道德“源代码”,在技术设计阶段将公平、正义、安全等原则纳入考量范畴,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为使用者提供道德“说明书”,明确使用规范与边界,让人工智能更有“尺度”。通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增强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提升社会大众作为潜在使用者的道德素养与规范意识,让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互相推动、相互促进。3 M) z9 z5 }; ]3 G
5 n9 P( D/ |3 V, ~郑家建:在数字化时代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持续更新理念、尽快转变思维,以“集成化”思维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强大合力。6 \ X# E9 }/ n
9 O7 b+ t% T& K) Z1 M, o, b& Q& T
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一体推进课程、教材、教学等优质资源数字化。推动AI驱动教学评价、个性化学习等场景落地,“一人一策”“一人一课”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为学生定制学习套餐,构建起因材施教的智能样态。加大中西部和乡村地区投入,畅通数字教育“最后一公里”。为西部学生精准输送教学资源,共享数字时代的成长机遇。加强协同创新,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聚合各方的数据、模型和算力等要素资源,加速释放教育数据要素价值,推出更多适配教育行业的高水平开源项目与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