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通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发挥教育支撑作用、推动教育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S' L* P! y% S6 { I* a% [. @
' k Q$ T p+ c9 U- H) ~; C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通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发挥教育支撑作用、推动教育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y! v% Q0 D) `: _, @
; {0 a" T6 k _
1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4 x+ i! q8 W6 N( K! a
% ]" K' D: A& c9 k% r. L3 l+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改革方向和重要使命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深刻回答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素质要求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必须赋予新时代德育工作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3 a, d2 f( T2 [1 y' [8 u- }' n: p8 ~
, @' w6 p' w' z+ h; L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推进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是培育中国心、培养中国人、铸牢中华魂的强大思想武装和科学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明确了根本任务、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促使教育者自觉把德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中,做到以德定才智、以德健体魄、以德悦美、以德塑造劳动品格。& i" c* [4 g0 w& U) d
- a) g$ A$ o$ X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德育工作是一项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工程,应当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政治导向和价值指向,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既要使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在不同场景、不同教育主体间同步传递,通过思政课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又要把深蕴思政道理的“小课堂”与充满生活实践性的社会“大课堂”相互衔接,促进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协同联动,确保德育工作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落实落细。& e' a' u/ l. z" x) l, N- W
% {4 {& k3 V3 }2 m2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6 f1 I7 ?- e! b
/ J' q3 e/ i" X8 i+ o' C; e% y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重要论述,再次强调了教育综合改革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更好地回答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y9 R' o+ P9 Q# Y8 A
! N3 |/ E% h6 z+ l) u" Q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教育评价体系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牵引作用的重要板块。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根治“五唯”积弊顽症,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建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在“为谁评”上凸显政治格局,在“据何评”上凸显教育本质,在“评何用”上凸显社会服务。) K1 I( D! I& V# p0 i
% T' F5 V, a2 d% k0 N _/ f0 q
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学校的自主管理是未来中国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也是顺应全球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既要淡化行政权力,主动去行政化,主动授权学校,依法治教,又要强化学校权力,在体现国家意志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学术、共同决策、多元合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我问责。
, n- v" |- N. C$ ^# o3 _
: o, l; x" c5 x8 }8 L5 k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的难点在于外部条件的约束和效益发展目标的变化,需结合投入的时间区间、学段层次、区域城市、人口结构、配置方式等,以公平价值取向为指引,兼顾教育资源数量、质量和多样化,进而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
7 C& O- @- N6 d- d! a
4 `# {; r+ ?0 L6 u' ~% N T3 发挥教育支撑作用: r/ k7 k% b3 m& s* ^" E5 L! r9 A; S* y
( H# t) W/ J. o6 h9 F; p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昭示了,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应强化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集中交汇点、重要连接点、最佳结合点的功能,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3 {# Y3 p! u! F
$ f6 Y+ H. }! ^
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要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一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基础学科是所有知识探究的源头活水,关乎科技创新发展根本。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并留在基础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构建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改变急功近利的科研氛围。二要推进学科交叉建设。交叉学科是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应打破学科壁垒,调整学科设置,促进学科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三要打造联合创新平台。为各方创新主体提供充分的交流互动、合作研发和资源共享契机,加强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对接,促进教育、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 _: g: b% A8 _& J
. B9 m5 R$ ?4 N! ]( H- Q
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这是我国教育领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全球发展趋势、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推动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应洞见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比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实施现代职业培训等。同时,教育要实现适度引领。比如,建立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等。
+ Q# ~$ `2 [9 j- ~: ^
5 R& c4 W `9 R( o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这一目标通过促进终身学习,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的平等化、个性化、高效化,来帮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增强社会整体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实现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Z z& z% [& H7 y! y
N" P1 S4 `' K& ?6 y& N* a
4 推动教育合作共建+ B7 @- M, R' v4 {9 ~
7 m+ V8 Q' _5 V! Y9 X% g, i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一重要论述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责任归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建设格局。
1 P6 y8 o. Z1 D; Y- E
. y$ \3 c, k) j& r, N7 {: ^- B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协商机构同党委、政府、人大一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能够把所具有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协商民主、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多党合作等优势,凝聚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共识,形成同心同德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强大合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_; ]/ j; q! @* G! b
' o6 o* c/ s4 P# F e n广大民盟、民进成员和教育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民盟和民进成员能够通过参政议政的渠道,积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改革发展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既可以通过参与教育实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又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6 X4 E) M: A5 a6 }- M$ C: |
! k- b- T& C. R! {7 ^. N
以上方面为更有效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打造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远大愿景奠定牢固基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5 z: R" X7 y5 [, ?9 [
) o4 l5 Y; E# N; w+ ~(作者单位系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项久雨系该院院长、教授)" l. N9 I, F+ o
9 r L* P5 z7 y+ d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3日 第05版 ) l1 f/ `7 M9 y3 Q; Z
" o7 k0 T% n9 F- _9 G- |
作者:项久雨 刘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