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g0 s9 k$ R4 a) p& P
w' z# Q1 G6 s/ B地震,这个说起来让无数人为之色变的“天灾”,曾经给人类造成了无比惨重的后果。而提起地震,想必许多人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就是汶川以及唐山这两个地名。尤其是唐山大地震,这场震级高达7.8级的地震,造成了足足24万余人死亡的惨痛后果。" w- v! x& |, ^9 g' [- p/ H
其实,在唐山大地震的背后,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场地震造成的后果原本可以减轻许多的。
: z" F9 d' P% g1 a& E* k H+ V6 c& \4 ~# i0 H; O) @
! n0 L e! {) a( t# d$ P0 O
在地震发生之前的9个小时,时任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科长的马希融就已经发现,仪器报表上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急剧下降的情况。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马希融赶忙和其他地震监测部门取得了联系,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唐山地区即将要发生一场大地震。
' D' j5 ^# B4 y5 z9 w然而, 这场被提前预知到的大地震,却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得到上级的重视。一些人认为地电阻率出现波动是因为干扰引起的。最终,这场在凌晨发生的大地震才酿成大祸。
* ]" b7 q. w; f+ N9 o7 j. U9 g3 h4 u/ W; S
1 _0 C: v2 A3 ^2 J" E地震预测
- }$ O0 D2 u) S. u1 N3 h1 K7 A8 l9 s' X
在面对大自然当中的天灾时,人类是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各种各样的天灾当中,地震造成的破坏力又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在数千年之前,古人们就开始尝试着预测地震的发生。东汉时期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7 M* C- b- B; e- z& \
1 {) p2 I. @- b
7 h/ Y0 Q* D/ s7 F! j- k1 r建国之后,为了减少地震对人民造成的损失,我国的科学家们也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全国各地也创办了许多地震队以及地震台。 S" @ b: i3 V! f1 f7 p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75年发生的海城地震就被成功的预测了出来,这也是人类历史之上迄今为止唯一成功降低损失的案例。
. P3 p: i! W( U, ?. `# d" z' i
1 U9 c B. p) }. B; h/ T# y X, K0 ^1 O6 j' v
其实早在1967年的时候,我国的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就做出了相关预测。他认为在唐山地区,也有不小的可能会发生地震。
5 F+ Q, w% K+ k# ?于是,唐山地区在第二年就开始进行了地震监测预测工作。唐山的地震监测网一共有40个站点组织,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叫做杨友宸。
! W0 d6 h4 f" }# g G: O$ h8 A9 D6 c
6 [6 D' ~' S! s+ z: {. A& M* X5 C
杨友宸不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连里担任过作战参谋,所以他对待预测地震这件事非常的认真。
% v! p( a1 @9 U: g* n1976年,地震网络建立8年之后。杨友宸在观看监测报告时,认为唐山地区可能会在6到8月份发生一次大地震。还可还没等他将自己的推测向上汇报的时候,组织上便安排他前往农场进行劳动。
) R/ v2 j7 [* p: ]! [7 C2 E m7 X/ J! I3 q+ v
7 _. O! `4 v0 V' N" H4 a+ x
他这一走,直接导致了这么多年来创建的地震预测网络没有成功预测出地震的发生,无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
2 j/ n! U6 Y+ O; Q M: S% p不过,除了杨友宸之外,还有人也预测出了可能出现的地震。这个人叫做马希融,是当时唐山马家沟煤矿地震台的一名科长。在地震发生的2个月之前,他通过监测仪器发现,唐山地区的地电阻率发生了异常的波动。 ] Q' \' f1 T
1 ]+ U$ E) ^1 u) \9 I6 n$ \- \5 \
+ w# t$ S s, T( F6 B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除了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动物状态外,地电阻率的数据已经是能够比较好的预测地震了。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但是综合起来的可信性还是很高的。
: ]8 b; i1 b% d4 Y经过长达2个月的监测以及验证。1976年7月6日,马希融郑重的向上级部门发出了短期地震的预警。国家地震局、河北地震局以及开滦县地震局都收到了他的预警。7 t5 q8 a6 }, G7 k4 H: {
' {# D+ C3 f# z8 ], X2 r+ [
: w' J& l* C2 A6 s* A不过,国家地震局的专家到达这里之后,认为地电阻率的变化是因为仪器受到干扰之后才导致的。专家们以“地震之前会发生小震”的观点否定了马希融的推测以及看法。
% P' B+ T- ]! M! A$ w) ~0 S' D虽然马希融的观点被专家们否定,但是他丝毫没有放松。7月26日和27日,马希融检测到地电阻率大幅度的降低。27日的晚上6点钟,马希融再次向开滦县地震局发出了紧急临震预测——唐山地区可能会发生大地震,甚至超过海城的7.3级。
9 w( q8 V5 f* p8 n- |要知道,此时距离凌晨三点地震发生的时间仅仅只剩下了9个小时。; g% a n2 Y# t7 e
j+ d7 P8 e6 ?/ \& o2 _/ E) f' L' u5 d4 B$ c" |
预测和压力
: v: n7 c0 N; [5 {# ~
; |* z- \% j: k其实除了马希融之外,当时还有不少地震队和地震局的人预测到了可能发生的地震。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数月之前,他也发现了地电阻率的异常,再加上他观察到了包括蚂蚁在内的一些昆虫和动物的异常,所以更加坚信了自己的观点。, ]7 r( t! s! \! Z2 i! G4 q
当他给国家地震局打电话要求进行汇报的时候,地震局的人因为内过于繁忙,所以把汇报时间安排到了26日。. b; t' m$ Y/ m1 a
; Y% {* y5 L: l. v/ w# q; N) v
$ K" r4 n, a. _' J8 b4 v W虽然在汇报当天,地震局来了不少的专家以及领导,但是仅仅凭借几个人的推测,谁也不敢直接下达让群众疏散的命令。
k! L: b8 {3 V# L要知道,按照之前的经验,我国的川滇地区才是重点防震地区。京津唐地区作为我国的核心地区,是一定不能出现混乱的。再加上唐山是我国的重点工业基地,承担了许多的工业任务,所以预测地震以及疏散群众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 h' t% _4 U# S$ ~; O
0 H% m$ u! n7 {$ \. T. A3 `0 l$ R; z# V8 I. h* O% @* x. l
耿庆国认为,即便不能让群众们进行大规模的疏散,但是给老百姓们打个招呼,一定也是可以减轻损失的。, m) i. q5 ?' V" Q
虽然国家地震局并未下达疏散民众的命令,但是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却选择相信了下面同志们的汇报。所以他在得知地震的预测之后,做出了一次“越线”行为:他想要制造舆论,将地震的信息往下边捅。/ ^8 C$ M+ v) I8 ~/ Q7 {5 W! p
6 h/ j9 |) l/ Z& G9 O- P/ r9 m' Q( p- Z \' t$ l% O
在唐山地区的晚间座谈会上,汪成民通报了7月底到8月初之间,唐山地区可能会出现大地震的情况。然而,就是汪成民的这个“越线”行为,竟然拯救了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
* y( V6 U+ L; \2 _鲜为人知的“青龙奇迹”
$ v2 `4 m4 z6 }8 [8 t6 v, F; M4 H4 \8 I+ x3 N! j' ?* l; ?
1976年7月21日,青龙县地震局的王青春参加了晚间座谈会,当他从汪成民口中得知了唐山即将发生地震的情况之后,他连夜赶回到了青龙县。8 L/ W' W$ K ^9 o3 ]( D
回到家中的王青春没有休息哪怕一分钟,他立刻找到了青龙县的县委书记冉广岐,向他汇报自己刚刚得知的最新情况。
. n, y2 t! @, @, ~& H3 P/ w5 p) p+ R" O6 k& z. p+ l
6 F4 `4 I/ N3 {当冉广岐得知唐山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候,心里其实是非常的纠结。因为当时的专家们也并非有绝对的把握对地震进行预测,地震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 D8 S. }2 Z2 v. u8 J但冉广岐担心,假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地震一旦发生,对全县人民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毕竟青龙县距离唐山实在是不算太远。/ g% w+ W5 I7 L" b" f4 s$ c
+ T7 ^0 j! c% d4 t/ j; \1 E( M; p! d/ s
, ~4 @3 r& d' n! o9 w- E0 C) S思来想去之后,冉广岐一咬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县通报地震预测情况,并且通知群众进行预防行动。
% X6 F* X& i! ?. n' v7月24日,冉广岐召开了全县会议,他将地震局得到的信息通报下去,并且要求各个村镇必须不打折扣去疏散民众。此时的冉广岐,已经赌上了自己的前途。
/ i) l$ _$ f$ y& A6 ~; ]: B0 ] w/ `0 ]3 o7 s6 h
0 S% ]) z `/ d& e) H2 \: X& Y; s) y要知道,私自去让民众进行避难,属于越级处理事件。假如地震没有发生,那么他头上的“乌纱帽”也就保不住了。但是地震如果真的发生,那么民众们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 a. [ J0 m% o) I( m* u正式抱着这样的心理,青龙县在冉广岐的带领之下,开始了防震行动。冉广岐召集了全县的党员,给他们划分出了区域,每个人都安排一个区域进行通知,务必将地震消息告诉每个人。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各村都在空地上搭上帐篷,让群众都从家里出来,在帐篷里生活几天。! w8 _2 k: W) ~; p9 \1 O
7 [; p4 i9 {2 t# s0 p" M6 d" a5 u1 C, y9 Z( R8 c8 w
就这样,青龙县的群众们在帐篷里生活了两天。当他们对于县里的通知有所怀疑的时候,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了。因为冉广岐的提前准备,所以青龙县四十多万群众无一死亡,这对于唐山周边的城市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 [9 H( K* t6 b: V在地震发生之后,冉广岐也是开始召集民众们重建家园,并且还派出救援队前往唐山进行支援。( h) k& o' N) m2 @
, p" ]- @9 B' g4 |- F% h; h, W$ T
' V" e# Z/ z9 Y结语. I* y6 C; S1 Y" a( _/ i$ P
" {: B( a2 ]+ D) n) B
当时为了稳定人心,冉广岐决定暂时隐瞒起青龙县的伤亡数字,毕竟他们基本没有遭受损失,可能会造成其他地区群众的不满。 ^& Z+ u5 R( @8 k* e- k
但是青龙县的人民群众忘不掉冉广岐的“救命之恩”。随着他的抗震事迹被报道出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道了青龙县的“抗震奇迹”。
4 u9 F4 g+ {( B6 g+ k甚至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联合国都派出了代表向冉广岐颁发了纪念奖章。青龙县的人民无疑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冉广岐这样的好官,才能避免遭受惨重的损失。
8 |& C F1 Z3 T* b
* ?; b8 v4 \+ I' J
) z# Y: V, P/ j" H& c# ?# Z信息来源:北方网 2005年9月29日——唐山地震真相29年后揭开:震前准确预测遭冷遇0 v* c, w6 T g w
1 Z7 y/ }6 C+ @& l+ b: j- ]: c
5 b# m, D1 @( z9 q: v' A信息来源:石家庄日报 2005年10月28日——一道令保一县:唐山地震"青龙奇迹"解密7 z+ j' t4 R: _3 ]. a( w. I
7 m) K1 Z8 o( ^6 j5 i! N2 w1 o, w
- l. c# R: D* @& s信息来源:四川科技报 第 3375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地电阻率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应用9 o4 S% H n! m4 v- o1 Z
+ k$ b, L! a# W" v' |! A
5 |1 z! j: L; d# O0 @3 i5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1月14日——实现地震预警有多难,中国地震台网专家告诉您4 _. O, M: g" w! E! }2 T7 c$ y, G5 h
% M/ T! j* v$ a6 Z0 F5 m)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