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 p+ ~3 p* l1 B0 N( g
]1 ]' ^' W1 Q! y- M; |6 A
5 x/ @3 S4 X! K3 ?1 z, q8 Z1 a1 `1 y( f: M& ?) k. I0 Z
Z- C; f6 e7 h; S“永远预测最坏的情况,这样你就会被奉为先知。”讽刺作家汤姆·莱勒(Tom Lehrer)曾说道。) ~) e3 a) A8 `3 C6 W& f) i' k
& H6 `! ^! d2 ?8 k0 @2 S
. S; P" b) _5 ]* S# m, M' b5 W* T2 g9 D+ N% j' F
莱勒这番话本是讽刺,却有不少领导者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例如,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Andrew Grove)曾公开称赞那些始终密切关注行业潜在危机的领导者。
$ A8 O7 b2 ^+ o$ X4 L' d
& V- b% l- l7 J* \& }+ w7 M8 k5 c1 X+ o) ~/ z0 W
. E9 g+ W1 \; l" c2 e+ r: ?
在当今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类人的言论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负面信息往往自带流量:研究表明,新闻标题中每增加一个负面词汇,点击量就会提升2%。负面情绪也常与智慧挂钩。一项经典研究表明,人们认为批评性的书评比赞美性的书评更显智慧。在另一项研究中,当人们想要表现得更有能力时,他们会倾向于表现得尖锐刻薄,并在邮件中刻意避免使用积极的词汇。哈佛商学院的特蕾莎·阿玛比尔(Teresa Amabile)在观察到这些现象后感叹道:“只有悲观主义才显得深刻,乐观主义则显得肤浅。”- J9 `$ q a9 i* b
- C! T- M9 P% }" b* _0 i8 n
' A( l4 s- x( h# H' E1 }: k
k2 k3 f, q! E: D当然,关注潜在风险能够帮助企业规避危险。根据“烟雾探测器原理”,错误警报并非缺陷,而是安全系统的必要功能,它可能会在没有危险的地方发出警报,但这恰恰证明了它足够灵敏,能够捕捉到真正的威胁。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高度的防御机制帮助我们存活至今。
* @# l6 E' d: X1 _: {+ _, \8 p5 \" B$ ?' }9 T n+ _
: Q( N, @9 R9 t7 [& A( o& P% D" y1 I
然而,始终保持防御姿态会让你变得畏缩不前。想想竞技体育:如果你在比赛中畏首畏尾,一心只想避免失败,你的注意力就会变得狭隘,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最终错失良机。你或许能够避免失败,但也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
% h5 L7 P t& W: h( N2 d) C Z
" k8 @& i5 j% U: {
. h# O1 r! Y# Q$ O! T2 A' l) f( E
! p! v$ n# w f7 V" E2 }希望为这种自我挫败行为提供了一道防线。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成为帮助组织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这番话听起来或许有些理想主义,但这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误解了“希望”的真正含义。/ [" O8 m( A# Y4 C. j4 q1 f
# i W. ]1 ~ q$ B! z& r, i) i; R+ @
+ o0 Y* n; r3 I/ \9 K% N
希望的真谛
1 \/ L m$ u& Q5 W( D; ?* l0 h
' P1 e& N9 V V1 f, u6 e0 N5 W, G' ]. q# Y
行为科学表明,希望可以为个人和组织带来积极的结果。原因如下:4 D" F' @7 }9 `) P# a
, R) P& R4 n: [9 `8 t! Y" K' i% C7 E8 A
+ c; n6 x U* F- B1、希望比乐观更具行动力% P+ g& D9 Z+ ~
2 P/ E4 T) J6 m
0 _. `9 _# U! H% W9 c乐观主义者相信未来会一片光明,但他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是耐心地等待一个光明的明天。充满希望的人则相信,未来或许会更好,但他们也明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行动才是关键。换句话说,希望并非只是憧憬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它包含意志力(渴望实现目标的决心)和行动力(制定清晰的行动方案)。
2 I0 X1 P) x8 U9 r5 }/ ?
& ], P7 J* r8 E/ F* r, r. E# y G) I( n2 `, Q- K
, G" y2 S7 c7 y' y$ L- t2 W因为有希望的人会为他们想要的未来制定计划并努力付诸实践,他们比乐观主义者更高效。一项研究表明,法学院学生的成绩与希望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乐观程度无关。另一项针对财富100强企业高管的研究也发现,即使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那些更具希望的高管在工作中表现也更出色,并能够提出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6 j8 i$ m+ O3 n; d" C4 ]7 `( X( v1 y
$ A5 B O0 C3 A* I
) d% m5 r$ F5 b+ S! ~- D7 G- z6 Z
5 Q7 ?* v8 {/ X& p* @1 d2、希望可以在工作中引发良性循环
+ I9 q$ B" S z
u8 U; I: k! i9 @& p# C8 V0 D* k6 y
充满希望的员工会努力工作,思维开阔。一项针对超过1.1万名员工的最新研究发现,希望与工作中的幸福感和积极士气密切相关。希望还会促进同事之间的良性循环。在2024年的一项研究中,那些感受到支持(尤其是来自上级支持)的员工,表现出了更强的行动力,并将这种力量用于积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更高,也更频繁地帮助同事。
' U/ o/ O( o. l1 H$ q2 f* ^7 w1 |7 Z+ F9 o9 \: [' M0 z* `/ H# b
( X( d) E% n" @$ o- j1 H' m
9 h9 M0 \: r" x9 H; m" t
然而,在许多职场中,这种善意的循环似乎难以实现,特别是当负面偏见主导讨论时。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人们讨论自私行为的频率是讨论乐于助人行为的三倍。这类职场八卦会引发防御心理和冷漠态度,促使员工保留知识而非分享知识。一个只关注潜在威胁的团队,或许能够避免外部危机,但也可能因此在内部制造新的问题。' r5 I) S8 ~+ Z
3 ]8 f; S. e4 i) Q
" O/ f8 K2 F/ u3 Q0 E8 o# I
. N9 a9 j7 S$ v4 Q, Y( }1 U* h3、希望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4 B! r3 Y0 p7 Q Y
5 H2 c; p+ i3 P/ {
- \, `! W: V/ t" d7 V# C在某些文化中,希望可能像是逆流而上,但它也是任何人或团队都可以通过练习学会的一种技能。我们的文化往往将希望刻板化为天真、特权甚至是危险的象征,但实际上,希望是一种能够激发创新想法并推动实现这些想法的强大力量。那些能够挖掘希望的组织,通过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意志力,可以更好地执行最雄心勃勃的战略。* O5 Z* w3 E5 I6 w. C% [
: e& W4 X9 Z1 T. D3 q
2 P- x& h% U9 X- S* C: x
: r6 a" V+ j* ~5 ^! t将希望作为一种策略6 V0 f7 T4 H% z" [4 E5 A" x4 f
9 X: ]$ d; j& } k2 w1 `
2 s( L( P" G) e0 o$ h+ q
研究人员通常关注如何在面临困境的人群中培养希望,比如处于劣势的学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但这些研究的见解同样可以帮助组织。例如,我在与领导者合作创建充满希望的企业文化时,会从中汲取灵感,特别是指导他们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s4 e) }. @% Z' g" [4 a
; A% g/ F3 }# x, C) P; s0 g! X1 x
+ W4 m! z0 ~# E. \7 Z, A- E+ F4 v, i& m/ c# g. J% x& p. v
1、制定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目标
- ?% O, @: B& q* [ R. ]3 R( P X1 I: P: N
2 ~( c8 Q7 [ R0 D4 m在我对大学生、医疗团队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中,参与者普遍表示,他们非常重视与同伴建立联系,并希望从事能够帮助他人的工作。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周围的人也有着相同的感受和目标。事实上,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比他们想象得要多。如果说个人的希望需要目标作为指引,那么组织的希望就需要共同的目标。领导者应该提醒员工们,让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激发团队的希望。例如,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使命宣言虽然简单,但却意义深远:“我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句宣言集中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引起了员工们的强烈共鸣。
. r3 k+ x1 E* M- T8 N1 m9 }9 D2 H% R; w' I, u
. D/ q; `7 y; O+ l# W, w) P
! D' O/ D+ g! f( \) B2、充分赋予员工自主权4 G( t9 q1 ], e, T4 a# m
5 [$ Z- ^+ {9 l3 q2 X' @) ?' q5 ^0 ^+ \9 o1 u
在大公司里,员工往往会感到自身渺小,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因此希望感也会变得稀缺。只有当人们感到对自己的未来有掌控力时,希望才会萌芽。领导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赋予员工自主权,例如,委派重要任务、放松管控。谷歌著名的“20%规则”就是一个例子,允许部分员工每周有一天的时间自由探索自己的想法。虽然谷歌没有评估过这项计划对员工希望感的影响,但这种自主性无疑能够激励员工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而这正是希望思维的两个关键要素。领导者还可以采取一些更偏心理层面的方法。例如,提醒员工哪些事情是他们能够掌控的。在工作中,这可能是按时交付产品、提升某项技能、或是与团队成员建立更深厚的情谊。关键在于“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能够掌控的那部分生活和工作上,并建立起掌控感。
c- G3 ?9 b% ~" @1 s8 ]2 r9 h8 n9 e) Q$ A) x v
6 i& g3 R1 \+ M6 k6 G
/ \7 _4 E4 B: Z! x* w1 m/ v9 g# m7 t8 G
3、庆祝进步7 v8 v# p5 |( f: m
7 k6 g' G7 ?2 Q# P( [, w
- g$ x: U* Y8 T' i. t" c F
绝望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当我们预期最坏的情况时,往往会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任务持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在事情进展不顺时会加剧,甚至根深蒂固。然而,在适当的引导下,希望也能自我强化。增强效能感和意志力的一种方法是关注并庆祝进步。让人们聚焦于自己的成功,以及他们如何掌控工作和生活,这会使他们在未来更有可能感受到控制感。! Z1 [5 ?) U I3 v( s
, y, E |2 {# }% `+ J. Y3 D+ U! ]+ x0 j) n+ \
& v; l& g! |6 C6 _( ^5 ?
悲观和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们像哨兵一样,时刻警醒着我们,保护我们免遭危险。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感谢它们发挥的预警作用。但如果把这些情绪误认为是智慧,任由它们主导企业的文化,我们就会错失无数机会。未来必然充满挑战,但只有那些充满希望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团队乘风破浪,克服困难。如果领导者能够将希望融入战略之中: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对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坚定信念,就能引导企业走向成长、加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希望不仅是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更是助你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
5 [' Q; z* n3 R) x$ S- a6 U& z& N
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 文
! ]3 n6 a* ] `贾米尔·扎基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愤世嫉俗者的希望:人类善良的惊人科学》(Hope for Cynics: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uman Goodness.)一书的作者。7 y! S4 N; H- c; ^8 [+ V$ j
吴卿雅 | 译校 腾跃 | 编辑
7 F+ I4 T) ^3 D, z5 Q- y' K. @4 c( c! C7 K* l2 J, @6 |* U% }
) R" {: t% G' Q' D. ?& B3 \# o& s( \; ?5 j# A
4 @; B- M* D. [! d( Q. ?/ L
1 B9 J# p/ |$ w, j; H* H6 z- d |
- ]2 ?, Y2 x6 ]6 |) a/ n9 Y$ ~/ P. p. f& @0 Y/ o/ [
% _! ~/ O2 u6 H$ k. E# w& n! f
! L' f* e% S& z5 B9 d
3 c2 v) O; L5 M+ b& I3 P- c
* c) \1 ` q! L6 f' @" g8 Z同样24小时,为何有人游刃有余,你却焦头烂额?2 W- q7 b. @9 u7 o
生成式AI管理者指南
; |* Y: x1 w* a当创业公司疯狂颠覆时,老牌企业如何优雅“反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