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般苦,唯有自己渡

[复制链接]
查看1799 | 回复0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渡己如渡河& H" V  F# {( A5 \# Y5 c: h' v3 ?
+ T1 U4 T4 l/ R( ^  a
佛寺的晨钟穿透薄雾,朱漆斑驳的木鱼在僧人的敲击下发出钝响。青烟缭绕间,"自渡"二字在经幡上若隐若现。人生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每个人都是涉水而行的旅人,有人选择等待渡船,有人却俯身伐木为舟。那些在激流中站得最稳的身影,往往都懂得:生命中的暗礁险滩,终须以己为舟。$ Z0 O, a; d: A' `7 A" _8 ]4 P

. u- }8 ^  {* ~6 \ 北宋文豪苏轼在黄州江畔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正是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刻。乌台诗案的阴影尚未散去,俸禄微薄到需要亲自耕种,可他却在东坡的月色下酿造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豁达。正如《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位谪居的诗人没有沉溺于悲苦,反而在荒江野渡处参透:苦难是块磨刀石,能让人生这把钝刀现出锋刃。
( t, T8 h7 F7 _- g  c
" G" o9 R2 q7 K; T+ h 明朝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的故事,恰似暗夜中的一盏明灯。被贬谪至瘴疠之地,随从相继病逝,他却对着石棺静坐参禅。当晨曦穿透腐叶,他突然长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声顿悟惊醒了沉睡的群山,也叩开了心学的大门。《传习录》中"心即理"的智慧,正是告诉世人:真正的渡船不在他处,而在每个人心中。
. a" M2 Z8 ?8 F9 V" N. _) {' m3 `! L- {) o% {
现代心理学中的"反刍思维"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度回忆痛苦经历的人,就像在湍急的河水中反复打转。而懂得自我救赎的人,往往具备"心理灵活性",他们像技艺高超的船夫,能在激流中调整风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那些穿越沙海的商队,驼铃声中藏着最朴素的真理——沙漠不会自己让路,但足迹可以延伸成路。
$ r5 Z% J- D+ J- s$ E! v' I; h/ `) Y+ e5 r2 i" ^5 G, `9 f& N: t1 M5 N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远推着巨石上山,法国哲学家加缪却从中看见幸福:"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这或许就是生命的终极隐喻:渡河的过程即是彼岸。当我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学会以心为楫,那些被泪水浸透的伤痕,终将在时光中淬炼成渡己的舟楫。就像黄河岸边的老船工说的:"浪头打来时别闭眼,看清了水流的方向,你自己就是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6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