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里有一句话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所以怜惜与同情没有一点问题。
9 L4 J( O4 T7 c心理学里边有一个术语叫做“共情”。意思是能够代入到别人的处境中,感受到其他人的情感与情绪。按照你的描述,你应该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够很好地察觉到身边的人情绪,它是一个很好的品质,它是有利于一个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 X6 x: m) F7 t0 a/ c/ H1 R但是如果过度共情的话,也是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的,甚至导致生活压力很大。因为你的情绪会非常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 Z6 Y- G; e- R不要陷入情绪中,内观自己的情绪,做正向引导, d" d2 D% H) j% K6 r1 ]& M
/ r8 i6 c2 F) X6 u4 \. E8 B# x
如果你觉得你的这种共情影响到了你的生活,或者由于共情导致你平时情绪波动比较大,我觉得你可以注意一下,不要放任自己陷入到某种情绪当中。你可以内观一下你的情绪,然后做正向的引导。例如,你看到黑奴贸易,不止是感受到怜惜和同情,甚至感受到黑奴的痛苦,并陷入这种情绪中,你可以观察、思考你的情绪如何变化、变化程度如何,为什么你会感受到这样的情绪,这件事(如,黑奴贸易)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或者你说,对弱势群体感到同情,那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群体处于弱势当中,如果要改变这样的情况的话,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呢?$ F- @* [7 Y% ~, D. o' @3 F4 B% y
我有时候会描述自己的这种处理方式为:用自己的理性去观察、思考和剖析自己的感性。
, I8 r+ Q6 y" n+ {$ s3 M v假设说,你的朋友失恋了,非常伤心,而你由于共情也感到非常伤心,甚至比你朋友还伤心,反而还要你朋友过来安慰你,那你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否过度了。有时候,一个人已经非常伤心了,你也跟着他一起一味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如想想如何去帮助他,减轻悲伤的痛苦。
- |- ~ E7 F8 R, Y$ }3 M/ V4 b* Q" ~当然,这是基于你的生活确实受到了不良影响的情况而说的。
4 [' Q+ b& u! [& i( b; g共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因为过度共情而影响自己生活了,就还是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绪了。
# _1 x. s; E. V( u7 k帮助的问题
/ d9 }2 L6 Y' i5 [) C* |! K: w$ ^ [2 Y ~5 W
还有一点就是,你说看到社会上的老人或者儿童的遭遇,你的眼泪就不受控制,并且深深地想要帮助他们。我觉得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希望你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帮助到他们,而感到愧疚之类的。4 G7 w) P" K. X+ {; @* }. J
关于同学
^- l$ x/ M: O$ _- z v- w B! P3 V+ L" s
人和人都是不同的。你要接受你的同学跟你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们都没有什么问题,都是祖国的好花朵。而且高中时期没心没肺的也挺正常的,毕竟三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如果你能跟他们沟通你的情况当然好了,如果不行,就算他们说你作什么的,你也不要过于难过,一方面他们可能没有太大的恶意,一方面你自己清楚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就好了,如果你想让所有人都了解你,反而会很辛苦。& k( M1 H+ t9 h' ?; n$ I
关于你爸! B2 o$ ?# m$ ^* L6 T/ }5 Z5 s$ W
# P4 D6 k9 n+ A% Q2 K5 M
你爸说社会上没有那么好,让你狠心一点。其实哪个老爸不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太过于单纯,不然以后出去社会容易被一些坏人骗。
. U4 Y1 I+ v& Z0 M但是人总是该向着点好,是吧,即使社会真的没有那么好,不也该向着点好吗。7 @, P+ p, l& T. V
但是也不至于说,抱着一个“社会上没有好人”的前提和成见去接触社会,不至于这样。人都是复杂的,更不用说社会了。
' g9 |. F* }7 A( x g& i# [社会当然是靠我们一起去慢慢改善的,包括舆论和风气各方面,共勉。
1 M5 S* j3 w# Y/ j! F) r: M1 x. T关于读书与受教育
( G" n, f* L; p& D" `
; Q, ] t8 _1 ~+ e- U8 R0 t* W你说“如果看到鳏寡孤独,我一点都没有为之怜悯的情绪,那我读这么多年书是为了什么?”" q2 S% A5 C4 p' u6 Y- v8 \! e
首先,你当然可以为之怜悯,这太可以了。但是,你读这么多年书,可不单单是让你成为一个具有怜悯之心的人的。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健全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最后你还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点微薄之力那就更棒了。
* G; A& o6 h7 K0 I1 S/ q& r, y加油,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