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复制链接]
查看9794 | 回复0 |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1.jpg
" d4 n6 j+ e( L& i$ F7 A' k
- t7 A2 E8 ~4 q! O+ m
图①: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严欢(左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肖珊 供图
' }1 b1 O6 f7 e/ S3 r& A" d( h8 `9 J* ]
2024年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2.jpg
4 b  H: w6 N3 {  x; x( s0 u
% X' X/ p# D1 [8 y/ C0 v
图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在使用自主研发的高时空分辨定量相衬显微镜。资料图片
/ ?+ v$ ]+ S% f9 |) ^( \6 b% ~9 m
: ^2 B( q  ?) e, f2 }1 T1 P5 H; M# z& h点评人:, Y# j8 h% g+ r/ o# B' w: O" k

. D/ e  n7 d0 ?& D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5 J1 n! P( Q% a9 i5 @
0 D  |% }6 L- e. m) ]
别敦荣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B6 y3 M9 M# d+ n6 X9 t
0 `* [, E+ @) M5 l
2024年,高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及优势学科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3 B5 ]% H: M7 H+ Q9 K( H% P5 Z

, s% W& ^% s$ t0 O6 |" x% O临近岁末,高教周刊携手广西师范大学贺祖斌教授团队,基于对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要事件的深入观察,梳理并提炼出十大关键词,同时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与贺祖斌教授一起进行深度评析。1 ]( E+ o% {& ?( H
4 s0 e: K3 t7 @( H
1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9 F, b3 r9 k4 P9 h

+ D+ p, e3 g6 Q" w【事件回顾】
& q1 d3 P2 ^2 U1 t! f) m8 `' K% m" Z3 V
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a# B! _; Q8 p5 T& e/ b
, f, m. |7 d0 [. H2 c
【专家点评】, E. ^  d, s2 p1 c8 I( J$ k

. K% B0 ]8 g, U+ d9 l' y  r% `  a: Y贺祖斌:发挥高等教育对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力。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v+ U/ J+ c) c3 J% s# a. U  I9 p( {4 k% T/ m
别敦荣: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只有学校有活力,教育才有活力,人才培养才有质量。充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之选。高校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办学活力不仅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深刻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进而深刻影响教育强国建设。
# z. o  }$ J, ?2 B! U6 j0 F
& \4 b1 b: l- [& F【见报稿件】
/ @3 L8 r  i2 r% k3 B9 }% s0 a$ u" {5 y) j
11月4日5版《增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力》,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 w6 {0 z) Z2 I" |2 a
( g! r5 r, V! L  r- M- U2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 ]9 K* }7 T3 \) L. q9 N. P+ A" j; F& i: ]# e: k' ?: x5 u9 `
【事件回顾】
+ U3 @4 B) O/ ?; |5 @1 R
- t! r0 j! ~' @" N! B0 R0 I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8 V& @0 {* e  ~* r/ ?

8 i1 F* S5 Y) b% ~  X1 v4 U【专家点评】
7 g5 k2 r. b/ t: Q. e9 i
7 k# A, y. M# h* B; _" |8 \贺祖斌:切实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必须切实强化其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龙头作用,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要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学科专业承载力,建立与人口变动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要加速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 p+ b% A% D* H; ?6 f' M, x( B* |& e7 E  {" {
别敦荣:推进评价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形成地区间差异化的人才政策、科技创新路径与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二是要构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实现卓越化、特色化发展。三是要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落实整改措施,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关联,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指导作用。. |! J" B' b1 j4 L# }* ?
% ]4 o/ e+ r  Q2 L/ a
【见报稿件】
' O" [5 d- o5 c8 @; {5 |: H" N% G5 W  |# V
11月25日5版《以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办学治校综合改革》,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
" v- ]) q# A. I6 x( ?+ k
, j: b- A6 n1 }) Z2 ~, I6 k; d3 调整优化高校本科专业
; ?  Z$ [4 P! Q  j
& T4 r, e* V8 y: \【事件回顾】
4 b' }) |' i$ z& O3 y- K
8 L& A  y3 l2 N  J2 s3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步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同月,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对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1 o5 B2 c# H1 Q4 D" {

# A! Y9 F9 t2 ~【专家点评】
  \' S0 m- d3 F) V/ c, [
8 i( X- ~# p; e) e/ ~贺祖斌:高等教育应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高等教育应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科研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2 B$ g6 Q1 i3 [4 M0 m( B; C" K

& R/ a& \; N! o0 ?+ e别敦荣:回应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完整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等特征。高校一是要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增强与现代产业布局发展的适应性。二是要深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分类分层推进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办学。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5 A: {: G; f- f. d5 n7 O- K& G

9 m1 y7 N& A! |8 \【见报稿件】
  S" i  ~' V% v( g+ C& V8 F; F+ z- w' @+ j$ p1 C
6月17日5—7版《今年高校新设专业新在何处》,作者: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健、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院长李要南等
+ N. V! k+ j3 {- U  x+ i5 U3 C+ h8 b7 s+ U4 D! C; _/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颁布
! V5 O$ ?) c9 j
! t6 g: p; L7 M- X/ X- q9 w【事件回顾】/ t' U. W+ m; a) s. `% `& ?# v2 N1 f
0 E8 y( f: ~) ~4 F0 y# ]+ a$ O: f/ N
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4 ]5 M1 \( n" [6 {* d9 [$ y9 s

2 t7 C8 }) k6 u0 c【专家点评】
# f# y  q& W. T6 g( Y; ?4 M) e, S" m: P! r: h" k) e
贺祖斌:深刻认识新变化与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是对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进行的首次全面修订,标志着我国学位法治和学位质量保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是规定了国家实施学位三级管理制度,体现出国家学位管理向省级和高校赋权得到法律层面的确认。二是明确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等类型,在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学位审核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三是扩大了学位授予单位的自主权,确立了自主审核制度,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权撤销问题单位的审核资格。
. c, K# z2 p3 W+ }( M
  T$ g* S7 I$ E别敦荣:保护学位相关者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强化了学位授予单位的责任,显著增强了学位制度的可信度,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规范发展,确保每个学位决定都基于严谨的学术标准和合法合理的程序,从而有效维护了学术声誉、学位质量以及学位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为学术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与制度基础。: K. ]. w& H" L' d
+ E0 k9 {1 g' X) ?7 [; u' y2 \
【见报稿件】3 @4 V  @8 I( a2 ?8 Z* E- A9 Z

9 N. |/ V% i3 J7 I, N3月11日6版《高质量推进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 }5 }9 R3 Y+ r5 f1 @% Z

: `9 k6 F9 L" n$ W' b) I& a5 加强拔尖人才培养
' ?5 E$ A+ p! P% S3 u7 y( B- P( _+ ?3 V$ _
【事件回顾】% }+ L4 ~1 R. w& [" v
' Z! W3 m* O+ g/ F
7月,教育部召开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姚期智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的三大重点任务进展以及“拔尖计划”实施十五年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交流,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研讨。7 u4 D% k- f4 i5 R1 A+ ^9 I' E
3 {# V& h  N6 M9 l5 @
【专家点评】4 l, M, `% E4 q) R

. c8 l7 i  G* x( d; F贺祖斌:培养拔尖人才可采取三条路径。高校应结合已有的探索与试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快拔尖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要建立新型育人载体,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环境。二是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拔尖人才搭建高质量的竞赛平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营造自由与创新的学术氛围,以及多学科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组织环境。5 C0 r7 Y. a6 z  k1 t* u# G% K

: k# |6 V! M  O8 k% }别敦荣:分类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建设教育强国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急需领域实战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各类高校应聚焦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探索不同的培养新方式。1 b- ^. d0 _) \1 ^" p  w

3 ~1 j" A, B* d* F" {【见报稿件】
2 Y0 l! t# f+ u5 X6 T$ f1 s# m' f1 {8 s$ H. u. K; d, k) H
12月16日5版《坚持“以教为先”锻造拔尖创新人才》,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7 C1 b3 \0 W; G

8 C! o! V6 f7 j) J5 L* l8 r( J7月15日5版《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等
9 f: u3 g. I9 y7 z0 ^- j
9 N  L. R3 y$ t1 \2 ^2 G6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1 i; Q3 Y0 y5 Z; K* C1 C

" ]& X  s6 l+ t2 q* i* U( L: I【事件回顾】* w- }, `$ H; h! N; I# [7 M+ i

8 v9 y" [) G) [, B' k. L"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 M8 W2 i2 B# V

3 b9 n- A5 e: W! A: Y6 }【专家点评】
& k" D, w" v! F5 O1 I& l% I. a6 n; J4 ]
贺祖斌:强化师德师风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高校要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人文底蕴,丰富教育家精神的文化载体,为涵养师道文化奠定基础。在实践中,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提振师道尊严,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幸福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9 ~' r  G8 W) v2 N( g  z

  W6 y: _* n1 u* A& U别敦荣: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强国之师。打造强国之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引领,构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锚定方向、铺设道路。教育家精神集价值导向与实践规范于一体,应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内生动力,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家国情怀与报国之志,将个人职业理想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密相连。
; J9 o0 W6 C' b3 {+ K, h
+ @0 C( G( p: A2 o' |) I8 x! |【见报稿件】7 p& ?- X& ?) S* y  d! Z2 [

. R( p  N' B( J7 Q9月2日5版《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强国建设使命》,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 o0 ]9 D0 j/ Z* U5 z: I

* _! S/ R( Z1 k: H0 c% j9 |( Z% k7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7 r& y* A: J7 C1 T' r2 K

' b8 @9 x7 M3 W& }! q【事件回顾】
& Z/ X" I$ k, H3 ?: s* y
/ J) _8 a' u/ I6 C7 ]4 G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2月,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揭牌,近60所国内优势高校签署协议参与建设,部、省、市发布政策举措合力支持。$ Y* `" U9 Y: E" Z6 s
) ~: L6 H3 v+ ?. T
【专家点评】" Y& d) E, e9 z) q
; J+ t+ V# d+ U& i% v' o
贺祖斌:积极建设高校产学研合作新生态。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应当以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为指导,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关键产业,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产学研各环节的优势,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 ?$ y  ]6 W' o7 ~" P( V1 Q/ p' I( b! V. c! g
别敦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高校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建立与科研机构、企业双向互动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发展,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0 f+ z, w; ]( U3 v9 k& U& J4 |# X' O  f
【见报稿件】
7 [8 s  K: {: h* l% ~, J, m: t+ E7 \
/ Y$ j& _6 u% K; }8月11日3版《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
$ b7 b$ w( T& ~: x5 Z2 J8 s, }
: ^3 M1 C6 X* w- M  I1 H& ?8 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 G9 J) S$ ?: z2 a+ ]  ?* E, ]( p, n
0 O# ?" {! [6 C* g【事件回顾】
( Q) A6 H1 j6 l! V4 |
; @8 K0 |& u& F6 u% E2 v; V+ W+ s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推动规模扩大与内涵建设相协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 a' I8 J( g* b! `4 z& v5 x9 T! L2 w6 j" V4 r: [" q; [/ P
【专家点评】0 R" e9 ?/ }. D% L/ v
) l' p9 \* o& C0 v! q; O
贺祖斌:分类发展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高校作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主阵地,一是要注重并加强研究生在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二是要紧密对接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规划,在学科设置上专业学位重点依据行业产业需求,学术学位则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支撑原始创新;三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e* L3 `+ J1 U/ K" p/ K' `% \* B6 k* C. `7 s
别敦荣: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高校应不断完善导师的评聘、考核与激励机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对博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科学研究的引导作用。建设一支善教爱教、潜心育人,同时具备卓越组织管理能力,杰出科学研究能力与优秀教育引导能力,拥有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技术的高水平导师队伍。6 [' S4 G. U  _) ~$ t; {4 _; J8 H* z# p

) P4 T  m! s' ^( o) {4 [" K1 p【见报稿件】
# ^- |% R8 U; j8 H
0 E/ c5 t& [. k0 a- A9 c) J( y) I12月23日5版《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等% P& y( s% w- S/ t

+ h' @2 o' g9 J3 h  H9 深化创新教育改革8 D- i" X# Y: q
* |4 ^$ m4 _/ Y- q; `
【事件回顾】+ {/ z* m2 b+ L# g( g
' z3 L3 `8 @6 Q  e9 O3 l. R
10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及同期活动举行。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会议指出,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 ^% o9 m* \$ ^5 Q8 s$ Y
1 b( R7 r% S0 f! F( m8 f# {【专家点评】1 C3 S' B& ]% f

1 U$ a2 H! L0 y! H贺祖斌: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对于引导高校深入推进“四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进一步推动创新教育融入教育活动全过程,将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树立起“敢闯会创”的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 V$ |5 d+ y( y  y$ t

" L; N( B0 W+ a% d9 }别敦荣:以创新教育赋能人才培养。要持续创建和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机制。高校应推动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同时,还要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
; C4 K2 Q* O7 a/ |. }5 v" r* f; m  o* |3 R5 k8 A
【见报稿件】, [& R3 ]5 L' w' K% y
1 Z+ `8 T8 _4 b8 J1 F1 s. @
10月14日5版《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从何着手》,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 t! C  v" |, M3 x8 S1 ?% x

% g% P3 v; N) H10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Q; t+ c' h! U8 E

# T/ S* n$ ?2 H/ b' n2 }【事件回顾】8 F  K+ t5 T8 c; K# O) |0 P/ N9 _
. L/ t2 S4 G- N/ ~; m" `5 I
11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2 p7 v9 H6 V; k. U& y" \* j) H' S

* V4 B* x7 Q! R* }【专家点评】2 L* e% x% r1 }6 d% o

, W  `7 g2 ?# w) F贺祖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不仅是对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是对高等教育实践的指导。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内涵,将其融入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独立思考和原创性,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 b1 [" Q& C% \/ e$ L
2 i" H3 U8 d' s5 m2 P/ J
别敦荣: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高等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特有的现代化路径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案例,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术视野,培养大批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 h0 y6 S" d# |
; d* s. h0 p& m, M' K
【见报稿件】5 u9 _' E8 p2 C/ v
2 f# Y. K! e& R/ \2 z
4月15日5版《担负起新时代国家安全学建设的使命》,作者: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
1 L$ l! A  k, `/ m9 J0 G* l  L, x1 c: I5 \  K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30日 第0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