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包容性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分流的教育。# S" a+ j! U! z9 h
+ t1 R) n' K/ J8 N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适龄儿童人口数量减少的长期趋势基本确立,并且短期内是不可逆的。从长远看,将会带来相对的学位过剩。随之出现的情形是,未来可能不再是学校淘汰学生,而是学生逆淘汰学校。
2 D$ D: q+ _' X6 ^, R; k0 Y% D# |
9 T' o) O3 i8 s% t: B几十年来,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教育供给不足,一直存在僧多粥少的状况。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大班额、择校热、普高升学率低及分流淘汰等,是这些问题的表征。
" V/ d6 `9 C+ \- r% K
$ t+ i" g8 O: L3 o7 b2 I* D! y( W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日益均衡化,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未来教育的形态也将更加多元化,除了正式的学校教育形式外,在家上学、线上教育、小微学校、低龄出国留学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也成为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当教育供给大于教育需求,那么学校教育在不断提升质量的同时,也必将从分流淘汰走向全纳教育。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已提前进入这一阶段,普通教育也将随之步入这一轨道。
; j8 I- Q6 q! L
5 r+ b6 G/ Y/ E1 b+ A8 k$ B7 Y因此,全纳教育是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全纳教育是教育进步的表现,它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 K/ y) q7 {# l$ {5 E( P4 o6 s* q y+ n1 x, o
首先需要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要摈弃挑选生源或分流淘汰学生的传统思维。教育工作者要将儿童的可教性当作基本的教育信念,以教育的包容和全纳性来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的教育权利。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应当逐步将残障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的序列之中,不再单独实行所谓的特殊教育。) s6 m. j$ ^9 B3 F
% u0 N6 A5 J, |! \! ?8 |( O
青岛中学实行12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办学之初即承诺:“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无论起始年级入学还是中途插班,任何年级进入青岛中学的学生,将无条件享受一直到高中毕业的全程教育,学校绝不进行中途淘汰或分流。”
* N( I/ j7 i4 r0 R' k8 X+ @$ G! J8 Z# o7 o* W5 C( n4 e1 t
青岛中学的生源规模是倒金字塔结构,小学阶段学生规模最小,初中稍大,高中最大,目的就是保证每一个学生从1年级读到12年级,中途不进行分流淘汰。一旦入学,全程护航。这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家长的升学焦虑,也是践行全纳教育的努力与探索。2 p& h& F% j7 a( W( n
9 R) C! n& F& I$ ]! E其次是解决学习的内动力问题。在全纳教育的时代,因为不再有选拔和淘汰的考试,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会有所减弱。过去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现在这个压力没有了,动力也会相应下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b; R P5 R2 M) ?
5 W5 `" s& N9 q6 b2 U* q在青岛中学,我们以价值引领、目标激励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设计有意思、有挑战、有可能、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的内在动力。
0 K8 a3 e! G5 J, g
1 o% ^+ `0 n0 j" D再次是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小班化教学和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规模改变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也要随之而变。小规模学校和小班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精致化管理、人文化服务。" q% F6 L5 Z# H. c1 I
}' C2 {: z1 ^+ m在青岛中学,我们主动实行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不超过20人,中学每班不超过24人,最大限度地实行个别化教育,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注重讨论、合作、活动与启发,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 s5 u' D' L9 C& }. p+ w3 S3 ?9 z$ ], Z! N
最后是以差异取代差距。全纳教育背景下的生源差异性很大,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开发分层分类的学校课程,以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需求,以教学的个别化来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三分等待、七分唤醒,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的最终追求。
" U9 F' {5 W6 k. j% b
1 o4 ^, \; j D( L(作者系青岛中学执行校长)
) |. \: {8 g: Z3 P
: Y3 s/ p8 l; y0 U!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9日第12版
! d1 A7 N* Z- _: D K6 `
$ ]* x* W0 X* ^: |2 M8 u作者:汪正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