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三大千古一帝,两位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B- M7 I( @. s$ i- b. r# G& O
, _+ E$ c. Q9 G4 d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幕波澜壮阔的大戏。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位截然不同的帝王,在短短数十年间,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一个因暴政而遗臭万年,却为后世开创了千秋伟业;一个缔造了盛世华章,被万国尊崇为"天可汗"。他们的功过是非,如何在历史的天平上衡量?而在千年之前,秦始皇又是如何以铁血手腕统一华夏,奠定中华帝国的根基?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一探这三位千古一帝的传奇故事。/ n: }/ n) S8 w+ S& R4 z4 t2 W
铁血统一,奠基华夏1 v8 h3 i1 |6 C
0 W) v2 ^* M7 }2 \/ m& G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背靠崤山,面临渭水。
7 V! P$ Y4 ?3 w9 X1 [4 K: w6 r7 c' z# [) T6 [# z
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个强悍的民族。秦国君主励精图治,变法图强。9 O0 C8 D. I3 _
7 F a e" d9 ?
从商鞅变法到吕不韦治国,秦国的国力日渐强盛。到了嬴政即位,秦国已然成为七国之首。
/ ?4 G- m; u3 {( k' W, o* H+ i) d* z. r1 |+ J, Q6 g: {% X
年轻的嬴政雄心勃勃,立志统一天下。他派遣大将军蒙骜率兵攻打韩国,一举拿下了敌国的国都。3 u5 X N( N/ Q# b, g* Z$ s* A
7 ~4 B8 ^3 J, d0 P" w2 H
紧接着,秦军如同滚滚洪流,席卷中原大地。魏国、楚国、赵国、燕国,纷纷被秦军攻陷。% ^: F( j+ o1 [" |
1 D _9 ^& x3 C' q最后,秦军兵临长江,攻破齐国都城临淄。至此,六国灭亡,天下归秦。3 g+ ^+ D! U7 {. D/ I# D5 a
" L* j& j1 u: J9 f公元前221年,嬴政正式称帝,号称"始皇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 y) t9 ~2 n1 y# Z
7 e% m+ U( j% k. l. c4 {
秦始皇登基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 _/ L; E* T. D# _ U& K
; n% ?6 ? t. p: X: M
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等官职,直接受命于中央。这一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 [5 F( s% T2 J8 g) u( x; L6 j5 Y; P! y2 ~4 @( ^1 T
为了巩固统一的局面,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政策。他命令丞相李斯制定统一文字,推行小篆。6 _! A' y+ W+ p* X; x# @5 c
7 P; n0 e7 i; V s1 _! A6 G全国度量衡也被统一,车轮轨距也被规定。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的交流和贸易。4 b/ S5 x, v7 }$ j7 D
0 W/ T& `1 _" P% v% w然而,秦始皇最让后世震惊的举措,莫过于修建万里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调集了数十万大军。 V: W' X# J5 [3 z& Z
/ E3 }9 E6 ^9 N# j" m- Z0 N他们在原有的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道横贯东西的巨大防御工事。这项浩大的工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7 ?6 Y/ }; _1 A1 U* S3 u& O5 B+ Z" Y8 ?
秦始皇的统治手段严酷,他实行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然而,他的很多政策都为后世打下了基础。* B. ~, ^4 O% A! k; t: A# f
- h% T8 t# G6 e% B- t) y3 `& g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它建立的很多制度,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秦始皇,无疑是一位功过并存的千古一帝。7 i- A! F8 y: S+ X& l8 I, ?; ~
/ t; d. l4 Z4 o* j0 t- O' n* v- N( m* t9 E) [, W" M' i7 d
0 F# N7 w6 A: K I" u) H3 R0 H
在秦朝灭亡后的40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汉朝的兴衰。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r, b; k! B# X/ G/ O
1 C2 w9 M6 x$ g% N' |4 t, d5 I7 j
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国力迅速恢复。然而,他的儿子杨广继位后,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F0 f( O' w9 L& B' j( \
- \; V5 O2 e2 ^/ S杨广即位后,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他还下令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水系。
8 W5 ~3 b" l/ s0 B
1 Y* H7 R5 Q1 I# k这项工程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却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各地的物资交流。4 H4 Q5 F1 Y+ L# V- \
" [. S( w0 o i5 r8 z5 {; X! Y1 t
除了开凿大运河,杨广还创立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9 y! V3 k5 w) @8 M5 h! x, Y
6 }) L$ j& G$ J% i( w5 q0 X
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杨广的暴政也是有目共睹的。
% H$ K) X! u" O& v+ t: P1 }4 D7 F1 a! v
他三次率军征讨高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隋朝在杨广手中走向灭亡。9 z+ D) c9 m4 w: s6 R! e
" \' n* ?6 E Y9 l
杨广虽然遗臭万年,但他的某些政策却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可谓是一位"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帝王。
3 p9 h$ y& k+ O' A5 G( p# u/ b" l1 D1 g4 O
隋朝灭亡后,李渊建立了唐朝。然而,真正将唐朝推向鼎盛的,是他的儿子李世民。3 i$ i4 z! u \2 ~2 t+ [8 e# J
' e6 Y) x U3 ?- D' E; B* P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亲禅位。他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了鼎盛时期。! Q3 A0 O) C# ?( t% \
U7 R$ D e1 n+ H; Y# _
这三位帝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4 ]. ~0 o' e) p2 E2 c& s
运河开凿,科举建制
+ j; _( [ Q6 B( v
0 z, g) {) m/ |! {隋炀帝杨广,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登基伊始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雄心壮志。他继承了父亲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大业,却不满足于现状,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F$ M" c+ d/ P- i
% a; _/ Z' g5 y) H) e0 }, s0 a; X
杨广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迁都洛阳。他认为长安地处西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南方地区。4 L1 k$ Q2 o; u. D9 E0 j
0 }, ]) z @5 @. U5 j9 _/ ~/ t
于是,他下令在洛阳修建了气势恢宏的东都,宫殿楼阁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这座新都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都市之一。
& J+ V, P' L( m7 v4 c [ m+ N0 [0 |. n# S( L
然而,仅仅建造一座新都城还不足以满足杨广的野心。他注意到了一个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问题:南北交通不便。
1 ?4 t. T5 ?& `+ l& F
3 }& x% m1 X$ ~: P* R北方的粮食无法顺利运往南方,南方的丝绸、茶叶也难以北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开凿大运河。, l8 j; j/ _$ a1 b
$ D% r, y& c- ?6 y0 K
这项工程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杨广调集了全国的劳动力,从南到北,沿途挖掘、疏通河道。
7 U) R5 v: O% ^1 ^5 M/ r0 N* o, Z1 f6 }8 n
工程历时六年,终于贯通了五条大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余杭河。这些河道连接起了杭州、扬州、洛阳等重要城市。
# y3 W3 @% `: P! t" B# }$ Q$ J8 f5 t
3 b6 d* H/ `. K0 H$ t大运河的开通,犹如给中国这个庞大的身躯打通了一条大动脉。南北物资交流变得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 L3 q$ i! X0 h" _" h6 P/ y* J4 H: @" X
2 L% k% t4 @: j7 I* f1 n8 E
6 G8 K1 L2 _, _各地的特产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大运河不仅在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造福后世,一直使用至今。
4 E8 ^1 T! t2 n$ @7 n4 M7 ~2 B9 O
0 }' H8 F: A5 k: R; }3 h8 f* L然而,杨广的雄心不仅仅体现在工程建设上。他还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一项划时代的改革:创立科举制。. B0 s |* U8 D% l
. \, o( M8 b2 P" W( L4 j
在此之前,朝廷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举荐制。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权贵们互相勾结,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官。6 q0 W' r5 G" U
" r8 p, y( B z# c6 m+ S! j) o杨广看到了这一弊端,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设立进士科,凡是想做官的人,都要通过考试来选拔。
; u! [ S$ R1 O
; D) o4 K* N7 ^- N这一制度的建立,给了寒门子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不管出身如何,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9 s+ Y' ~! m" S4 n% j, J" l- s
0 D, N7 k/ b+ c) Q3 Z$ e
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朝廷输送了大批有才能的官员。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o6 `% E( N- D* q; C
- X! {5 U& Z6 d8 o4 L- O- g不过,杨广的政绩并非没有争议。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4 n, D! q L+ T( K; x4 f6 {/ @
) [ W: g) }5 v0 b
特别是三征高丽的战争,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最终,隋朝在杨广手中走向了灭亡。/ V7 H1 {8 Z3 w- B Z6 q8 L
3 \+ R7 t& Z- h5 g) T u然而,历史的评判往往是复杂的。杨广虽然因为暴政而遗臭万年,但他的某些政策却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N5 j* a9 f! O
1 L1 f# @7 K. ?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科举制的建立,为选拔人才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影响了中国千年的政治生态。2 x {. E# ?# Q$ m( v. }6 A
: m( C1 K3 I k2 Q& o8 v6 [/ \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广确实是一位"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帝王。他的功过是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评判。
! \3 |9 Y, z9 {
2 U. X" r% K8 b0 ^$ [" e& p历史不应该简单地被归类为黑白两面。像杨广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更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G9 h- Q' o) f/ ^8 I8 l" f
H8 @; K# M)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今天看来是过错的决定,可能在未来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 H9 \% S8 i) ]- K3 s0 F% [贞观之治,盛世华章8 F: F& A9 [$ y! F, b( G5 |' ~
- I& ^2 o5 h/ _% Y* ?, F k
李世民,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他是如何从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一步步走上帝位,最终缔造出了令后世瞩目的"贞观之治"?- H6 e0 Y$ P1 a! [: N; \: Q. l
- i W3 \" B$ l
故事要从隋末乱世说起。那时候,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就包括了李渊父子。
" B% e8 A- a. N0 Z5 J* ^% n+ Y5 j2 M: }
李世民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兵攻克长安,为父亲夺取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f( S/ U6 K' _- |
h4 h( y0 |& ]" v* F( X L
然而,功高震主往往会引来祸患。李世民的兄长们对他日益增长的权力心生嫉妒,暗中谋划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 Q+ @9 X# W$ x! k& L: p, M
! L2 C" _! _: D0 X& |' \9 |4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下定决心先下手为强。他设计在玄武门伏击了自己的兄弟,一举铲除了政敌。
" C/ f) ^; K% r+ K' A6 K
T% |& G0 w5 x3 v x0 h6 k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
( t% I6 e. t7 z5 `
. ?" c+ F/ i/ h; C. b
7 t) z A' Z0 e! O- j8 d4 i# k. i0 m; i) ?* O4 l- N
登基之初,李世民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隋末战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1 c# B& D, V; u: _3 J; v* B) t) E
如何重建国家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成了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这些挑战,李世民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魄力。4 C* R' E8 O2 s/ T4 P6 s9 s+ M
' M# C4 R- M% g2 k, H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李世民广开言路,设立谏议大夫,鼓励臣下直言进谏。
+ T# o& }4 B) K
# H' d: i2 @0 ?! |& y) h6 p他还经常召开朝会,与大臣们共商国事。这种开明的执政方式,使得朝廷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3 f) ?' Q$ Z/ q$ n; k+ X: B
& y+ h# r h# J: `) w; L4 E在经济方面,李世民推行了"租庸调"制度。这是一种比较公平的税收制度,根据每个人的土地多少和劳动能力来征收赋税。
# f" b, j: N3 J1 R, x0 c. @1 d& w- w1 R, p: k* [/ e: {
这一制度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李世民还鼓励开垦荒地,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 R9 B3 P( G9 i: u9 N# }+ Q8 V
! q% L& i# k! A u. A& ]文化教育方面,李世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设立了国子监,培养了大批人才。& A: [/ y) B% x* i t
; U. ^* a* f) [& }
他还组织编纂了《五经正义》等重要典籍,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唐朝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6 O+ u! q7 D0 B) a
8 @1 Q U$ [: l) {" ?2 f5 v
对外关系上,李世民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政策。他欢迎各国使节来华,促进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 R6 u q7 i# z: Z8 a4 m! O) h
# T! W# Y$ Y" c在他的统治下,长安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带来了异域的风情和先进的知识。
: M1 M2 Z8 O' X0 h! J, p: C$ E. z x
" W: I+ K1 p }5 W% h& F% }0 a( M李世民还派遣使者出访周边国家,宣扬唐朝的文化。这种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6 q6 [. v& S9 Q0 G. k# n
5 i: f; W- t! _, K2 T
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之一。
2 V" F! Q9 V6 D/ u$ R2 b3 k2 r
: p9 ]' u/ O- M% o然而,李世民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善于任用贤才,重用魏征、房玄龄等能臣。这些大臣为唐朝的治理出谋划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2 P; \! |, h; m
0 `+ U, T, d4 g2 J% ]- {李世民还经常虚心纳谏,甚至欢迎大臣们直言批评自己的过失。有一次,魏征当面指出李世民的十个错误,李世民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感谢魏征的忠诚。
2 w, \/ Z9 @4 w& }8 v1 G5 Y1 h+ Z, S3 W6 @
这种开明的态度,使得臣子们敢于进言,朝廷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正是这种君臣同心、上下一致的局面,才造就了贞观盛世。$ x/ }$ d2 X; K7 c1 u9 P
: b. P3 M. D1 h8 [, Q4 k( e f
李世民的统治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许多制度被后代王朝所沿用,他的治国理念也成为了后世君主的楷模。
% v3 N5 J( ?! D- ^" P( J; @, f& ~" k1 N8 \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我们在赞颂李世民功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登基过程中的血腥。玄武门之变虽然为他铺平了登基的道路,但也给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
2 v) r% s9 X; m5 g) u9 K# g5 _& W7 S% j6 P" O- Q
李世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统治者,需要有开明的政治态度,高超的治国能力,以及广纳贤才的胸襟。! d, M0 F7 e# @$ F
" T, r4 h: Y# L9 U) `% I% j& g( p同时,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
: T- y; Q T( Q盛极而衰,帝国余晖$ j8 ^0 r W; n. C c& p! h* n
* w0 [- @/ d* F5 M' {* G
! S8 C5 E( B7 T- |; @5 j4 \" l. v
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但历史的车轮并未就此停止。李世民之后,唐朝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程,从巅峰走向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6 \( n! W8 R8 J6 I( n: z0 r. O M: K* }, _6 b, s
李世民之后,他的儿子李治继位。李治虽然不如父亲那般雄才大略,但在贤妃武则天的辅佐下,唐朝依然维持着繁荣的局面。
1 ?6 G7 }! Z4 t6 b0 v" D5 F& o! h6 y4 m x
这段时期被称为"永徽之治",可以说是"贞观之治"的延续。然而,好景不长,李治晚年昏庸,朝政逐渐被武则天把持。
6 U" U& B& W E' J# a' ?" t& Z$ O2 |' Q) y8 F7 s2 ?: G* X
李治驾崩后,武则天通过种种手段,最终篡夺了唐朝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周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变革。5 {5 {* h" R: t8 k! G
- Y9 Q& V0 Y0 S武则天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科举制度、任用寒门子弟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唐朝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她晚年也难逃昏聩的命运,朝廷内外矛盾重重。: z6 u/ A! y$ q: J
6 d" `# I+ w4 Y( t J" v) D6 d/ S+ d
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复辟。唐中宗李显即位,但他软弱无能,朝政被韦后把持。不久后,唐睿宗李旦继位,但实权仍在太平公主手中。2 j8 F8 `7 M* W& p3 d2 E( k
9 J7 Z, z6 f* {& N2 e
这一时期,唐朝表面上恢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但实际上朝廷已经被各种势力所分割。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才又出现了一个盛世。
) h" z# }9 G( o; {# a) z3 s' Y" Z, C* B2 x! @6 g, X+ [ A
唐玄宗年轻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这段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堪比贞观之治。
% S2 Z! y7 |8 k4 v) u ^- v' P3 y+ D& C1 o8 U5 @4 a
然而,物极必反。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宠信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朝廷上下骄奢淫逸,大量财富被挥霍一空。
) m) N8 z8 G$ \9 v' ?; E
# h3 K. S- j+ |5 P$ J终于,积累的矛盾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彻底打破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a! L% _5 j) V5 S
/ }$ ~" p* n" `( k& C唐玄宗仓皇出逃,逼不得已杀死了杨贵妃。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M8 o# C$ J/ n- N) a# o
6 ^/ p$ I+ ` a) v# l0 `$ z6 X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往日荣光。此后的唐朝皇帝虽然也有努力振兴国家的,如唐德宗、唐宪宗,但收效甚微。
8 s9 {+ d) A0 H( _' |
* d& s' ?5 x" w. \! k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逐渐名存实亡。' m/ m7 X: d; l# J* S
" r/ g! ?9 e" _0 I% y% F ~与此同时,外患也日益严重。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入侵,唐朝疆土不断缩小。内忧外患之下,唐朝的灭亡已成定局。9 @; {4 f, y7 G9 F
1 L& R5 g, n1 ?' D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唐朝正式灭亡。至此,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终于落下了帷幕。5 B ~/ }9 N1 m
) \" F& E4 j2 x+ w% b& p
回顾唐朝的兴衰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的典型命运。从李渊建立唐朝,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朝经历了艰难的开创期和辉煌的鼎盛期。
! {) g9 m2 m6 d( ]' I7 o! b6 v9 q4 D5 O' A& L. d8 n8 Q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的灭亡。
+ S! D7 { C; b; R! d& d/ w4 t
唐朝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盛需要明君贤臣的共同努力,需要科学的制度和开明的政策。
; ~ z4 |& {3 Z' y; W9 ~: b7 n, T* a
同时,它也警示我们,繁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如果统治者沉溺享乐,不思进取,那么再强大的帝国也会走向衰落。7 X5 I+ c6 B% Z% k# O$ j/ h" Q$ [
( N: G1 j5 o6 }唐朝虽然灭亡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磨灭的。唐诗、唐画、唐三彩等文化瑰宝,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7 i1 n" [7 v1 k" N6 c% Y& x) q' m* F; a- }4 i5 j# o& {
"唐人"一词,在许多国家仍然是对中国人的代称。这些都证明,唐朝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存在的三百年时光,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象征之一。
+ I( X$ {1 ?; _0 A4 p! R* _3 l3 E4 Z3 T. Y/ Z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审视唐朝的兴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规律,也可以为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v/ \8 t; m( e+ v4 Z! K
/ i4 C' t' a! w3 ^' T
毕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的智慧和教训,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