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0 G- I& L" ?5 t6 b; t: |
+ G4 I( p1 j) o辽沈战役中,曾泽生率60军起义,麾下3个师长后来结局怎样?
4 Z8 l8 J, X* m9 i) A
5 z) Z: C5 {, t' t: P; O1948年的中国,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国共两党的较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东北这片土地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场。就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事件悄然发生,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j' t8 Q' X( Q& G3 a1 O) p# s# y3 F( n% N( i+ G# ~; `' N/ [% i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墙头草"这个词,形容那些见风使舵、朝秦暮楚的人。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在辽沈战役中,有这么一位将军,他的选择让很多人刮目相看。这位将军就是曾泽生,国民党第六十军的军长。
8 D' W8 t+ S7 `9 J) G
" m9 |$ d5 u( x曾泽生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作为滇军出身的将领,他在国民党军中颇有地位。就在辽沈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率领整个六十军起义,投向共产党的怀抱。这一举动,不仅让国民党高层傻了眼,也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 {& P7 ] v) M# j1 C8 y7 D3 n b- s6 m1 F0 X5 Z
要知道,当时的形势可谓是错综复杂。东北野战军正全力以赴攻打锦州,而长春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眼看情况不妙,打算带着部队突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曾泽生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3 b3 H+ j4 d) s9 r
, S% n6 B6 w0 j9 N7 L& O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见势不妙,赶紧跳船吗?别急,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其实,早在战役开始之初,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就已经在暗中与曾泽生接触。他们耐心地分析形势,讲述大义,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慢慢打动了曾泽生的心。
4 i ~' T9 w; Z3 ?7 z/ L$ c1 v0 S# Y4 u8 a; }( a0 i2 f- o
V% v( r/ L4 d3 t" J( X: Z, i9 L8 m7 r% r" t# {9 ?
再说回曾泽生,他可不是一时冲动。作为滇军出身的将领,他和他的部队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外人。后勤补给常常被刁难,这让曾泽生心里憋着一股气。更重要的是,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心里早就有了想法。6 R6 ~1 C7 K! E6 Z5 Q
) j& S& Q6 E, W- F ?' q% |
% M* H1 M; {2 S! w' s* z9 b10月17日凌晨,当郑洞国还在做着突围的美梦时,曾泽生已经悄悄地和解放军接上了头。这一举动,不仅让长春的解放事半功倍,更是创造了国民党军队首次整军起义的先例。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大手笔!
% L: H" Z! T; e! V% v; u5 P: b4 P) H1 _+ t$ J6 g" Q, U9 G
中央对这支起义部队的处理也很有意思。他们没有将其打散重组,而是只是派了些政工干部过去,把番号改了改。这一手可谓是高明,既让起义军感受到了尊重,又巧妙地将其纳入了解放军的体系。就这样,国民党的第六十军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五十军。
( {$ Q) R& N& s6 ~4 F- m* N$ @1 L9 B9 w. D, Z! `& T8 ` ~. C3 U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曾泽生率军起义,那他手下的将领们是什么反应呢?这可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要知道,一支军队里面,将领们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大局。曾泽生手下有三个师长,他们的选择和后来的结局,堪称是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缩影。+ O* u: {! j/ d7 D Z* N: l
: f5 A5 U" k$ J" s8 U这三位师长,一个个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故事。首先登场的是暂编第21师的师长陇耀。这位彝族小伙子可不简单,从云南大地主家庭出身,一路走到了滇军的高层。他曾是龙云的贴身卫士,后来又随卢汉到河内受降,可谓是经历丰富。在起义一事上,陇耀可是功不可没。当时曾泽生还在犹豫不决,正是陇耀力挺起义,说服了其他人。这一手可真是神来之笔,为整个起义事件添了一把火。
7 M! O7 `. d* s o. i' N! e5 U( T( S3 |( E% t" n( R2 y7 J. C# K
起义后,陇耀的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149师。别以为改了番号就完事了,这支部队后来可是大显神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打得可谓是虎虎生风。回国后,陇耀又在四川省担任要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虽然他在1977年因病去世,但69年的人生可谓是精彩纷呈。* V& Z7 g1 o# [# r1 v
( G. W, M9 v: ] $ B& {* T9 J, v+ K0 ^, {; J
* j" L9 _0 j; u4 [
再说说暂编第52师的师长李佐。这位云南大理人可是滇军的老资格了,从1929年就开始在滇军系统效力。抗战时期,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起义时,李佐紧跟曾泽生的步伐,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嗅觉。这一选择为他的后半生奠定了基础。
. ^. d- v9 o9 k( ~3 D
" F% ?( f- [# G; t+ g+ _
; r! |- o5 `9 o2 {% e% Q李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不俗,回国后更是平步青云,当上了50军副军长、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还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常委。这位老将活到96岁高龄才与世长辞,堪称是长寿典范。看来,选对了阵营不仅能保命,还能活得精彩啊!
+ L; }3 c' X1 H; D1 T
4 t+ F& r+ j5 z# @最后一位可就有点意思了。182师师长白肇学,既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高材生,又是黄埔军校的干部,可谓是左右逢源。但正因为如此,他在起义一事上犹豫不决。曾泽生为了说服他,可是费尽了口舌。
! l8 e2 ]4 X2 m- g. p6 X. z7 N7 E0 q5 u
. u4 D' Z. R: m- ~% o# U白肇学原本还在纠结,觉得起义就等于叛变。曾泽生灵机一动,用滇军的历史打动了他:"按照你的说法,那我们反清重九起义,反袁护国起义都是叛变了?那我们是被老百姓唾弃了吗?"这番话可真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白肇学听罢,如梦方醒,终于同意了起义。
% J1 z0 L9 Q1 [8 Y# l
! T2 y1 Q$ |4 R( {起义后,白肇学的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148师。从朝鲜战场凯旋而归后,他在云南省担任了工业厅副厅长、交通厅副厅长等职务。有趣的是,关于白肇学后来的资料却很少,连去世的年份都成了一个谜。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难道是隐退江湖了?
$ C+ l! Z4 Y1 ~9 e6 d5 m- G
* m' ?% E% j, U4 O" \: Z回顾这三位师长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虽然他们在1955年时已经离开了军队系统,错过了授衔的机会,但从他们后来的任职情况来看,结局也算是不错了。0 C. f2 t4 V V0 x- w7 i; R
/ H% P' j' V1 f: V+ n+ \
. [! [' I8 f2 Q% R
6 k& r, _& R+ q: Y& V9 l1 P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的空间。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在乱世中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或许,曾泽生和他的三个师长给出了一些答案:要有政治智慧,要有历史眼光,更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A7 y9 b/ U' R# E: ?+ a
' S/ g0 r! M( P/ D( g! f; D$ H9 V# l. ^2 C8 t! c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故事值得我们铭记。60军的起义,不仅是一个军事行动,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这三位师长的后续发展,也证明了只要真心为人民服务,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5 b9 T4 `3 D: U6 g5 E
8 d( K. t0 g* ~) D' Y让我们用一句老话来总结这段历史:"顺势而为,方得始终。"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能够洞察大势、顺应民心的人,往往能够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而这,或许就是我们从曾泽生和他的三个师长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 W; R( L5 L1 b6 E$ F$ i
@1 i+ J' A t9 y7 J(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