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媒体、个人、新闻都在说着李玟因抑郁症离世的消息,扒其个人及其家庭历史......。
( i5 N6 x, G$ d9 E; u" F2 `但作为中医人,我就不凑热闹了,我仅以此事为引从中医角度来说说,中医上的“抑郁症”,帮助大家从中医角度认识“郁证(抑郁症)”并附上一些调节之法。( d* f5 q2 `2 U5 n
虽然在们绝大多数人的 生活中,身患““郁证(抑郁症)”的人何其多,何其常见 , O a& R: O: _* x! R2 L8 l5 ^0 j
我很穷,抑郁了;
9 j/ D5 n9 f$ O$ M5 v我长相丑,抑郁了;
( c! f! u% @* P; R q& R% q: q; S( i老板每天PUA我,抑郁了; & M1 b( D) h, N! i: b
今天出门不小心摔破了手,抑郁了;
9 z0 k2 e7 Z% P1 P7 C...............................等等,数不胜数。 . V" c( |- Q7 k6 {; ]
可能长期的积压,偶然间的一件小事不顺,促成了“抑郁症”病发,不过作为普通人,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你,有的可能还会吐槽你“矫情、懦弱”等等之类的。
, K5 i8 r% J! X W1 v李玟的事已发生,定局已成,只希望历史不再重演,她的历史不会被过分解读。
1 X+ |3 U# [6 |+ a+ _以此为鉴,警醒社会、警醒自我.........( L& j" R% \8 P
4 p$ a- g' I7 r5 X- U9 w2 j g
7 j0 q0 R1 U4 |不过,“抑郁症”一词或者说这个“病”,有多久没有被拿到台面上来说事了。
4 D. t- V% M6 K7 _ U# t& R一年,两年,三年,还是10年,又或是更远的时间线。
5 d' S2 K2 d# {$ l$ Y在李玟因抑郁症离世之前,我们知道的因此病离世的比较著名的明星还有:/ I6 N N* a4 X% i9 b
2 W& Z! }0 s; T, C: |
1 |: E6 l3 s- s4 t8 X% d张国荣,他的离世让人意难平,尽管过去了这么年,在提到这位才华横溢,温柔谦逊的巨星时,无不感到惋惜。在2003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纵身一跃,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时年仅47岁;- @6 j: }% b& Q5 P6 e4 V; |6 ?
' o3 |4 s0 c+ @3 J; g
5 t& K. k# V$ O5 b8 ?2 M3 \( \& m0 n( P% z: m
) t; y* R7 r" x8 U5 w
陈百强,一位风度翩翩的香港歌星,虽从小就不愁吃喝,却在1992年1月18日以酒吞服安眠药后,陷入了重度昏迷。最终在昏迷了17个月后,1993年10月因脑衰竭去世,时年仅35岁;
( l) r6 l1 @' J+ V& m3 j0 W: `' w& p
% {' g- P' Y! D S+ C翁美玲,也就是87版经典《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扮演者。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想不开,她曾与好友邹世龙说:“我过得十分辛苦,活着没意思。”在1985年5月14日这天,崩溃的翁美玲独自在家中打开了煤气,并吃下了安眠药,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至此,一代佳人香消玉殒,时年仅仅26岁,正值花样年华。* k7 [$ `; q _- {/ G
, I* e3 _, _+ E! Z) t8 s- R9 S# i4 d0 j- ?8 Y3 h+ ^* }! b" V
乔任梁,在2009年踏入影视圈,与多位大咖合作。虽在人前保持着阳光的状态和形象,但没人知道他“生病了”。2016年1月16日,乔任梁因重度抑郁症,在家中自杀去世,时年仅29岁;5 _/ d- X; C7 y" E( j' ^
1 |0 h I( h" E9 g! j2 X0 q3 ]9 V5 J9 G" K
陈琳,自小喜欢音乐,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生代最红女歌手后,超负荷的工作和感情问题让她喘不过气来,身心大受打击。在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某小区的七楼,身患抑郁症的陈琳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仅39岁;
9 ~- r) s2 q( |3 C& h
; m! K; W* @! t( i4 t& `; U( R# Q- X3 E" j7 [0 N8 {$ Z) g
再到近期的李玟/ n( T( F e; q7 _
网传出的信息众说纷纭,具体是哪些事情导致了她的抑郁,以及最终的离世。我们不去深究,也不做过多的评价,因为那是一种极为失礼和失德的行为。- |2 X3 g' K" ~( [- J8 {' N; v
9 M# A$ m0 ^. ~7 K) r! H: ~
6 x( W {) p8 E! d2 j- f3 |9 W中医谈“抑郁症”
7 Y7 z, P6 _, r6 I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就从这些明显“抑郁症”事件中,来浅析一下中医是如何辩证这种是病非病的“抑郁症”的?7 q; |, ]% o/ Y0 P
中医中并无抑郁症一说的病名,“抑郁症”在中医中被归为“郁证”范畴,散见于古医书中的胸胁痛、肝郁、脏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中。
. C$ ~( c8 l0 B0 T6 K' v( k中医认为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的病,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又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6 _" @9 I; S1 d/ f4 r$ S“郁”有积、滞、蕴结之义,以此命名“郁证”者,其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广而言之就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生的滞塞和郁结之证。
6 x0 C' P5 m- g' @虽然“郁证”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不过多散见于肝郁、脏躁、百合病、癫痫等病证,并未独立记载,直至元代的《丹溪心法·六郁》中才将其独立论述,首创“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其中以气郁为先,然后才有诸郁形成,并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但仍未使用“郁证”一说。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7 l- k2 M2 q7 n6 T0 j w% _* }, w
' U& T2 ^# t; n# i6 G% v4 y: G
5 I; r! h- T3 O+ M+ x9 P: u! d现中医辩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 S9 D0 `$ Y6 [8 }一、肝气郁结
. a2 |+ K4 e; P: i3 D( {7 O证候: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噯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或见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e+ o) o. A, Q: V
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理气。; ~: t3 p+ S$ Y6 a/ W+ _! u# M" @0 \
8 X0 f3 ^( ?. E1 a- y, Z
, Q$ h. f* {- f6 R3 f二、血行瘀滞
7 K: t5 p9 f) J! |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痛或身体某部位发冷或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 n; R$ c6 c0 ?& O f* G4 d3 T治则: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 V# w2 O- T/ e9 x# z- E( z! [- V7 y( {$ r8 L
/ X$ i7 i+ k0 R' R1 A( W' B三、肝郁脾虚% t7 b* {7 P6 e- h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思虑过度、多疑善优、善太息、纳呆、消瘦、稍活动便觉倦怠、嗳气、月气不调、大便时溏时干、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3 e/ r# R' ]2 ~* u2 N" D0 G治则:硫肝健脾、化瘀散结。/ e5 ^6 k0 s7 \- K- d1 }- G
* E! N$ H+ `4 g9 l9 U
}! O$ D& z( d& g古医书对于“郁证”病机的记载
* l E* }+ j9 h3 J《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并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神无所归”。道出了气机失调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 t4 X- e' ^- [9 ~( P! @3 V/ v) a" b《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篇》中道:“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首先提出了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 a0 c. E, ^. ?0 u1 _+ ?" E) M9 V7 M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中记载:“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意指百合病的症状精神、饮食、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 W0 Y O$ m7 [. S k
/ F3 Z' x) o* n* Z) o. s: Z1 c/ g
( q* w* n; m! W/ _; c4 s
, I$ {$ f2 u( t* g% d
. g P& _+ `4 H- a《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e W$ l, g, A; f7 n% ]! ~! g' I
郁病日久,常可累及多个脏腑,导致心、肝、脾、肾等亏虚,中医自古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因“情”致郁,因郁致病的重要意义。2 Z' o t* e+ {' N! r2 B! o" x
(注:这里只做部分介绍。)
: E& h$ W, ^. j: ^: O- z8 K
, l# A H, M" s r2 S( P" q* k4 O; ]& K/ b9 ^
中医对于“郁证”的治疗* a$ t, s% i+ |: K
自有关于“郁证”的记载以来,其治法便已诞生。
5 r! ?3 |0 j% r! M1 g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七情五行相克的原理,倡导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恐伤肾、思胜恐”。用一种情志活动去纠正另一种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z* x" w/ e* |3 | {* e. k正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曰:“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需以情胜......是无形之药也”。
* S k1 ~ z( Y" |1 ~' ^不过亦有治疗该病中药方剂流传下来如:柴胡疏肝散,百合汤,归脾汤,丹栀逍遥散等。& S) @( R- x& b" y( o
9 `, p2 `2 h' W! {7 @! r' s5 ^8 g4 C4 P
另外,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瑰宝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以针灸疗法刺激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郁证(即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无副作用,但现代研究尚未明确其治疗机制。在历代医籍文献记载中,约有130个穴位与精神治疗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