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周4 f+ s' t, W! N
: y h5 e; D! w5 X. P1 r
上一周,科技领域传来好消息: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的核磁共振仪器,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如今,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派上用场。成像更加清晰、更加快捷的国产仪器,将直接为老百姓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低廉的就医费用。
$ l4 [( F4 H" n! t" o
, w, @8 w* O( ^% T2 `4 d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这一消息让人格外振奋。因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里,总伴随着一个个的科技变革。* {6 g) z' p8 s. P+ r+ ~" `: J
8 o- s' t) w$ Y; `! B$ @! g( G
与之相呼应的是,上一周,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旋律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教育与科技“共舞”正踩上前所未有的快速节拍。
7 w- u" p W& U: b, |( N g; k
3 y0 u7 c+ m1 B0 d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希望他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7月21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双减”工作推进会暨“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全体会议,强调全面系统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学生科学梦想;7月22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科协、教育部将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将共同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的通知印发……0 ^/ @+ \. H# F: v+ x8 u; \6 r" n
0 z+ E H T( V4 M) Z1 O8 [有意思的是,去年7月20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联合启动“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至今正好过去一年。9 ~: E/ X) B9 t2 Z% d# [" T) N
8 d1 P4 c4 H# c- h但这并不是“巧合”。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从科学教育的强化,到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的大力推进,都表明教育与科技正经历着一场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 j' W8 u' K" _
; p% l9 T$ A5 Y/ b$ w. G, ~' R1 T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更可以理解背后的逻辑。在世界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和工业革命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教育的变革与兴起,始终与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密切关联。同时,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后劲。
6 ~# r6 P2 D* L5 a+ \! K" D5 `" A. b2 t# Y* b" \% ]8 h; F: f9 ^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部署,表明我们将遵循规律实现更加精准发力。
6 t8 d) L9 w; e4 [' m4 X2 p* J$ a7 g! e* d6 j! p
攥紧科学的锁钥,已经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不难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以来的集体学习多次和高校科技工作密切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基础。本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明确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K+ s; P4 Z- C( H$ S+ i8 p
% z5 d! e. l! h- H8 M/ h7 R/ K- Z我们同样看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迸发出强大潜力。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现身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积极建言献策;组织建立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互动新格局;曾经集中在高校的“科教融合”队伍纷纷走向中小学,夯实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这都标志着全链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加快形成,而这些创新人才将构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力军。! D1 i; T' E" y
( j" c: T+ B- E9 W; Z, M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面对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攥紧科学的锁钥。它将打开“卡脖子”的封锁,也必将开启民族复兴的新篇。$ i6 L2 c! b5 s( O' o
, ]9 _. L: L R. o( I) k" ?
(作者系本报记者)
- U' a4 a3 l: q4 T1 i/ |4 ]' z6 x6 r7 B2 X$ k2 Y" o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24日第2版 - c5 a: [$ h1 A' ]% D
" }5 q) c2 z" u: i- }( l
作者:林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