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 i' S. s: i! V W5 v2 U& `! n+ q$ b1 ]2 V/ S
中国特色科幻小说《点一工程》,596工程背后的秘密工程。
4 e; o0 ` C, Z R( h% E, ]
/ u$ h2 v8 o& L- O. Q/ S- e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V& l: w" n) X+ P) Z
5 @2 [4 N8 S7 ?0 z' i+ F e
第046章 ! Z1 I/ a' {- k4 q) F
; V D: ~0 D* B5 R8 \点一工程往事
; v5 e& N% l6 q) k
# r" C' ^" U6 t9 `(本章313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 F. y& ?1 J; N1 }; a( d8 y) E7 D; _. m" W+ V p% B6 u0 s
! N. M; u- w/ N' V' V: @
% N5 O% ]* @% f Q, k9 t" X 第二份文件里简单记录了“点一工程”的发展历程,再加上贺青山的亲身经历,整个“点一工程”的来龙去脉完全展露在了贺青山眼前:
$ a; \; n4 T8 E/ r" N; m
$ t4 U) } |: M _( V( ]4 A “点一工程”最早的项目代号为“215-6410.1”,其中“215”代表这项工程来源于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215办公室,“6410”代表这项工程启动时间为1964年10月,最后的“点一”则代表这项工程是另一项工程的伴随研究,伴随的正是215办公室的研究内容。
% \$ v5 |9 a7 V. o" r ~( E* f( ^* R$ j: A2 K9 m) o) _
215办公室正式成立于1960年秋,当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是由二机部党组决定成立,由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挑选人员并主持成立的。215办公室的名称也是由钱三强确定的,为“氢弹理论探索小组”,一般简称为“探索小组”。
! N% v9 j9 J. ]6 l4 |
9 i$ v# ^5 y3 w" D 刚开始,“探索小组”的组长为黄祖洽,成员为蔡少辉、萨本豪和刘宪辉等人,主要研究任务是寻觅有关氢弹原理的知识,和收集轻核反应截面数据等。因为当时没有互联网,能够获得信息的方式只有国外的报刊杂志,以及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出版的机械微缩卡片,所以研究工作进展缓慢。9 x: W1 \) E! e* f X
/ c. I" b6 R2 ` M6 G 不久,从苏联莫斯科核子研究所学习回国的何祚庥加入了“探索小组”,给小组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推动。但黄祖洽精通的是核反应堆物理和输运理论,何祚庥擅长粒子物理,小组的工作还缺少一位原子核理论的专家。' U+ t q6 B) w
% u9 A8 J2 t, Y3 _3 o 1961年夏,钱三强仔细斟酌之后,把原子能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于敏调入了“探索小组”,于是“氢弹理论研究三剑客”正式齐聚215办公室。由于黄祖洽同时还承担了原子弹的部分研究工作,每个星期有5天时间待在九院,只有2天时间到“探索小组”工作,所以小组的大部分工作实际上是由何祚庥和于敏负责的。. r4 h! a7 c8 b- u! u/ o
2 J; ^+ m0 z7 J3 t( { k 到了1964年夏,经过三年时间的苦心研究,小组对氢弹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对氢弹的结构也有了一些想法。为了检验这部分成果和想法,于敏带领小组部分成员到上海,用当时华东计算所国内最好最快的计算机,进行了多次仔细的整体计算。
1 v7 `0 i/ Q5 w* H8 s$ z1 V/ E
6 l' m/ E' [" g- d6 A4 ^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的研究工作立即从理论进入了实际准备环节。二机部党组很快决定,将原子能研究所的“氢弹理论探索小组”并入九院九所,两支研究队伍通力合作,开展氢弹的研究。
/ |9 j+ M& p: a% z: e6 a
2 y$ s) j% A: M4 u7 B" K2 d9 |" q6 z e
500
1 b* D, l% x2 B. ^, |4 {* K, n# [# `+ t9 f( [8 R5 v
与此同时,“点一工程”的前身“215-6410.1”也在时任九所理论部主任邓稼先的主持下成立。$ h3 t: L) K' L" n3 B* D
- b3 P/ C# o. o6 H, o! W3 ]
当时之所以成立“215-6410.1”,是因为早在1961年,贺青山研究的暗湖粒子模型被周天寒拿给了邓稼先。
6 K, T8 }9 B9 s0 o+ Q7 {: p2 {
. z' v1 d1 Q; F 周天寒1961年也被调入了“氢弹理论探索小组”,与黄祖洽一样每周往返于九院和原子能研究所。因为周天寒了解一些氢弹的理论,所以在看到贺青山建立的一个暗湖粒子数学模型时,敏锐地发现其设计方面,与正在进行的氢弹理论研究有相似之处。
4 } _, U4 W* d7 a! e, \7 S; L
6 h/ r' ~( L j* @7 w 于是周天寒将贺青山的暗湖粒子模型拿给了邓稼先,邓稼先又将模型交给了黄祖洽,然后由黄祖洽带着模型到了215办公室,同215办公室的同事讨论了一番模型的设计原理。经过仔细讨论与研究之后,黄祖洽曾提议将贺青山也调入215办公室,但是因为贺青山的暗湖粒子事件调查没有任何进展,无法通过政审,导致这件事不了了之。$ }3 f# e# y( q: h
4 o" s! b& b* s% Q% Q* W" A. }
虽然贺青山无法进入215办公室,但是邓稼先考虑到他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是决定让他重新开始研究工作。为了避免贺青山因为暗湖粒子事件带来的影响,九院单独在理论室下面设立了010研究室,其中只有贺青山一名研究员,专门进行暗湖1号粒子的存在及理论研究。
& q2 z7 n8 E- I5 F: n# Z) O# w! m4 ^* m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贺青山被隔离审查的那些年中,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一部分氢弹理论的研究工作。
3 F1 e& A$ ?: ~: P3 d0 q: o4 U
! z0 @4 J' Q- s& j. ^- K' L/ t “探索小组”并入九院后,邓稼先也加入了氢弹理论的研究工作,于是把他认为010室具有研究意义的部分模型拿了出来,这一切都是在贺青山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9 g; v# K$ c s+ t; f
& }5 c8 n t! I4 S2 B; Z+ L
然而贺青山毕竟只有一个人,而且010室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设备,最经常使用的研究工具只有一台通用牌手摇计算机。经过215办公室的几次论证,最终得出贺青山计算的模型类似核爆反应,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是与目前研究的氢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没有实际价值,最终决定不采用这些模型。
8 `' v5 k& v& [( f+ B* [9 L0 ^' c& q ?( V% G
因为氢弹研究的任务很紧迫,邓稼先便暂时放弃了贺青山的模型,但为了将这些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模型保留下来,于是在215办公室内部暂时成立了一个封存的研究项目,代号命名为“215-6410.1”。6 M; }1 L) ?: a+ ?0 |; {
; l' ~: k; M- p" d* M, a+ k3 H4 H
1967年6月17日,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15办公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进了历史,成为了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215办公室人员也重新进入新的岗位,有的回到了原子能研究所,有的留在了九院,215办公室下的许多资料也被封存起来,其中包括“215-6410.1”。) l: z) f( S3 @" V8 {
! t5 ~0 d+ }0 F* @) i" Z6 {
500
3 v* h% V. ^ ? F D- \6 d3 q3 ]
. J2 c" M) |: c: [ 虽然两弹爆炸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九院的研究项目并没有停止,以两弹为核心开展的多种型号和多方面的拓展研究立即进入了新的阶段,封存在资料室里的“215-6410.1”静静地躺在历史的尘埃中,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 `* O4 ?7 j9 {3 x1 p' ?; H" ]9 Z# h, Y* U4 {* s$ Z( |. N
1969年,珍宝岛之战后的新中国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核大战,贺青山因为一直没有被调查清楚的暗湖粒子事件被下放到了唐山的农场。贺青山也算是因祸得福,在唐山农场劳动的7年时间里,避开了后来发生的许多冲击,也对暗湖粒子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路。0 D6 ?' r+ P: q% }
0 v8 W2 C& s7 Y; v. r# ~! X 1971年,九院的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包括邓稼先和于敏在内的许多研究人员被带到了青海生产部的221厂进行审查和改造,而封存在资料室的“215-6410.1”终于在7年之后被抹去了身上的尘埃,再一次走进了历史。
" t1 A2 N& q( A
% O8 ~& @) \& [2 C) B& ^% { 在青海的几个月里,邓稼先和于敏时隔7年之后再一次讨论了暗湖粒子模型,并且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些猜想。( w( F; N% I* K% G( G, i& T, s
5 \4 L# w- ?% K3 Z% h 之后大家得到周总理解围,离开青海了,回到北京的邓稼先立即翻出了010室从1964年到1969年之间的研究资料。所以当他到上海见到分别多年的发小杨振宁时,为了避免谈及两弹研究泄密,他把暗湖粒子临时改为奇化介子,当作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杨振宁进行了一番交流。* h9 G( G% g7 f
, H# g1 _& ]+ j' r% H. Y4 \ 从上海回到北京之后,邓稼先和于敏再次讨论了暗湖粒子模型理论,并且参考了杨振宁的意见,认为暗湖粒子模型理论可以作为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然后写了一封长信交给了钱三强,在信中不再用“暗湖粒子”这个名称,正式改用“奇化介子”。
6 g: E' C6 Y: I; R9 k0 n% `- L( A- v, u# o! z, d0 N
于是从1971年开始,代号为“215-6410.1”的项目正式被立项,并命名为“点一工程”,由九院理论室负责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员是于敏。
4 `! S$ k9 Q8 o/ V5 R1 U# h
8 `" X8 C4 D+ ^ P3 K: j/ j" {! z; e' i 不过在“点一工程”刚立项的那两年,九院的研究工作依然受到许多影响。4 D. ^9 r- [! e7 {
' Z- s, ?! U, P3 D" A
在221厂案中审查邓稼先等人的国防科工委工作组副组长赵登程,与另一位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开国中将赵启民,依然通过各种手段想要插手九院的人员管理。他们一度提出口号称,在九院“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在221厂时,九院负责原子弹高能炸药和电火药雷管制造技术的副研究员钱晋,就是被他们以涉及“国民党西北派遣军”案的名义,在严刑拷问下活活打死。
5 V2 ~* Q) }3 K8 r4 J* C2 H8 U/ V! y$ z1 L
这样的情况下,九院的正常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点一工程的研究也并没有被投入太多精力,于敏将其主要作为一项思想实验,回家之后偶尔拿来思考研究,以此作为开拓研究思路的一个方法。7 M) z2 G% ~9 Z& k. O
2 |4 W0 {1 L. V1 b1 j' { 1972年之后,赵登程和赵启民先后落马,九院工作基本恢复正常,点一工程的研究也终于获得了一些进展。% y: ^3 i6 i6 @% u
* n1 Q7 G; |' C! Z: ~5 }
500
- }1 O2 T5 W, d& L3 a* K. O# m
6 J) e2 A4 Q# b& T& ]! Y6 R 1976年,贺青山从唐山回到九院,依然被安排在010室当研究员,名义上010室由理论部管理,其中只有贺青山一名研究员,实际上010室属于理论部下的点一工程办公室管理,而点一工程办公室的研究员正是于敏。+ }% [' _. r4 G7 E4 k
* s) p4 [+ u7 _9 Z. ?4 M 考虑到贺青山需要一定时间重新进入研究状态,直到马兰基地“21-79911”试验之前,点一工程都没有通知贺青山。虽然“21-7991”试验因为降落伞问题出现意外,但是贺青山的研究能力获得了邓稼先的认可。$ }& j7 |$ |) k* o: V" G8 N
% T7 g/ `7 J* [4 H. u) h7 v( s
本来按照计划,贺青山加入点一工程之后会安排一年时间补课,需要学习涉及点一工程这些年的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各种有关的最新理论,然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培养,将整个点一工程交给贺青山负责。; H3 Z& |& ^1 `! b+ S. s2 _" F
' q- t! N! U6 ^2 D
可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邓稼先在这次氢弹意外坠毁事件中受到了过量核辐射,为了避免出现其他情况,临时决定将点一工程全部交给贺青山负责,而之前负责点一工程的于敏和邓稼先,将作为顾问提供帮助。6 @. S5 K7 `! Z# F. X9 c
& J! F: G- O( D 从暗湖粒子到奇化介子,从“215-6410.1”到“点一工程”,从贺青山到贺百万又到贺青山,这就是被隐藏在历史中的整个“点一工程”的前尘往事。3 r+ e# X6 l3 b! b2 O
8 f7 k5 W2 e/ ~( \6 z
500
. x7 h+ q* O9 @7 F' X4 R9 J- n
5 o$ o" A, H3 ?6 b, k- ~
未完待续……
# Y% M4 J" @" F, R9 }3 F v! r; [6 c+ x2 @
首发连载于公众号:科幻特中社- ?/ w2 F3 m* h; F5 D
7 b* E0 I! F- B4 ^9 g( U+ M+ G$ c
点击→《点一工程》阅读最新章节 7 }; f) O7 j3 C& g/ m
6 n7 l. a- d/ f; b$ b6 k& C作品介绍:
5 y1 Q, H" v. r' T8 P# _2 O) A/ v7 p( |5 v
“科学就是在地上打一眼井,看看地下有什么。”——老吴
, E( u+ A: y9 j0 f) a* g4 k; p, U; ]- J2 o+ W1 X; o
“科学就是简单的东西。”——贺青山,化名贺百万9 t# J+ U8 V$ k
) x; L1 e8 r# K/ @
“科学就是一减一等于零。”——吴思量7 @) L2 y. q; z, h7 K: p- R
3 [ A; J P& ?6 Q) [( r8 f4 c
- H. j9 \9 U9 ]4 U, D( [# _: \) ]' s( x4 b5 m; | R
在令人绝望的科学面前,人类再一次倾向于自我毁灭。——回不改) f2 ], B; s! G9 S/ R
( n! w% ]% r7 J
9 x" Z- T8 [$ L/ _
4 \+ k( D2 d, \: y& o+ o作者介绍:回不改,虚心请教,坚决不改。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