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l+ M) E! m( O' r) m
油条,中国点心之王。4 w7 L0 m7 k3 y$ \
和面、擀压、切条、滚油翻炸、迅速膨大,几分钟内,
* {+ ]3 A. U- @. S t, `一份金黄、油润、兼具酥脆和嚼劲的平民小吃,就会出现在食客面前。: I0 _6 Z0 i' Z9 ?
如果说千姿百态的语言、风俗和饮食,反映的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辽阔和多元;7 G0 u. h) ]% p4 M6 J2 s% n
那么对油条这种食物不论阶层品位、不分男女老幼的爱好,则展现了我们对“中国”二字的一致认同。7 ]: }( N1 g: }8 g9 ]4 N
有趣的是,与古国中华悠久的底蕴传承不同,油条本身并不是有多么深邃文化和历史的食品。' @% N) K4 u: {4 Y# Y- m- e
它廉价、易得,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 G: B: a# N8 v! R( g, |4 B. t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极其耗费燃料、油料,对添加剂有苛刻要求的食品,在前工业时代,它又有着巨大的普及壁垒。9 b: X; J# l2 e% _
这种特殊的境遇,让中国人对油条有着矛盾复杂的感情,饥馑时代,它是廉价的果腹主食;- b9 b8 Y; _6 k _2 X( F) @
到了钟鸣鼎食的场合,它又能变身为赋予食物油润、酥脆、喷香口感的绝妙辅料。# C% U. i5 |- r% P, c9 \; p
油条,是家弦户诵的俗客、登堂入室的骚客、潜山隐市的衲客、滋味无穷的食客。% ?3 n8 _% K' [, m
- o/ d4 ?5 h8 f+ p% g' {& Z
0 U4 a$ F) k1 S
( ^* j [! A5 `& J8 n( b- |# Q" T/ H) {/ `4 j" F& r% @/ u
小麦面粉,制作油条的基本材料。 v, o- A6 I3 `/ e6 r4 c5 h4 P
淀粉吸油、受热、膨胀、脱水,颗粒崩解,释放胶体并迅速焦化,产生香脆的口感和油润的质地,这是包括油条在内的,所有油炸点心的基础风味。
- _7 [: F. ~ Z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淀粉作物,都有类似的烹饪方法:泰国人以木薯炸制虾片、英国人以土豆炸制薯片、墨西哥人以玉米炸制塔可饼、印尼人以黑豆炸制豆饼、土耳其人以鹰嘴豆炸制丸子、中国南方人以稻米炸制煎堆……
: R, E$ S- @; d- O5 }8 _3 |! I3 T* _7 M) R$ K1 v$ K# w8 r, S
) o: ^0 B+ l A4 K- Q
7 L7 f. u" u( Q( Z* E4 }5 u0 R% f( s1 j- d5 {: S9 E( L! r
5 {' P5 Y) @( Y/ y7 {4 ~; y4 [3 t) q
( F U) I+ Q0 [3 E. |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油条,是所有油炸淀粉食品中,并不起眼的一员。
! ~: T0 U# o8 p5 o/ n) @9 W但在众多的淀粉食材中,小麦又是最特殊的:它的蛋白质含量,比大多数谷物都要高。被中国人称为“面筋”的小麦蛋白,是我们制作面食时筋道口感的来源。
" }& e2 S$ d( l! [/ E但应用在油炸中,蛋白质却是风味的大敌。经过油炸,蛋白质转性,形成胶着的团块,它会减慢淀粉的脱水过程,影响淀粉的糊化,让焦脆的口感大打折扣。* m& V0 z7 A {/ n7 q
这是冷却的油条、油炸的面饼不仅不会更酥脆,反倒会变硬、变韧,让人难以消化的本质原因。! g) X* [0 k6 k" h$ z) j) J
1 v: ~0 ^1 J7 q' G: y! [ j; ?: _
/ N- A" D% b3 }+ H从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开始尝试对抗这种滋味的矛盾。; M* C8 g" U4 |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里,出现了一种名为“细环饼”的面食,用蜂蜜水或枣汁和面,再下锅油炸到“美脆”。. f4 o- v0 L4 N3 M/ V+ R* c
不管是蜂蜜还是枣汁,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糖。" H3 M8 S+ y% j3 w3 k
在甘蔗种植还未普及,蔗糖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它们都是糖水的替代品。3 @7 N' g- A7 Y
以糖水和面,能增加面团里碳水的比例,提高油炸面食的酥脆程度,对抗小麦蛋白带来的硬、韧。8 I; Z; K4 ^9 ^) z, ?
同时,一定量的糖,还能在高温下产生焦化反应,在油炸面食表面生成漂亮的深色外壳。
8 y; S* I+ \2 l; S; @: E3 s* s4 x- k# b) L) d& e
" T9 v+ ~6 l& X. l8 \% d! {, Z
3 s+ S8 x6 W7 ?这种纤细、环状的面食,今天人们称之为“馓子”。从某种角度理解,它其实是一种更古老版本的油条。
+ N* t5 h- x, Z, U& `& s5 z4 }; M4 x" F) b. I
- ^* W" Q. i) {: t* ^* ]4 u$ a" T$ `, {( q6 | q7 y; t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流行着形态各异的馓子,
6 I6 T* ~$ {' b- X2 {$ O! g/ V- h在青海西宁,馓子是回民小吃,除了直接吃,还能泡牛奶;, @) I6 C; T: q
在河北衡水,人们把馓子扎成蝴蝶形,造型精巧、寓意吉祥,是逢年过节的宴客点心;
6 J8 G. x% \3 c4 d" ~在江苏淮安,人们称馓子为“茶馓”,顾名思义,这是江浙地区饮茶时精致的佐茶小点;
& b* s- O' | M$ G4 c- G四川阆中的馓子则截然相反,它的“标准吃法”是捏碎后泡油茶,% `5 |/ ?( f! a
再加入切成小块的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等,就是一份既填肚子、又饱口福的,
8 N8 E# q, B! |* m4 l: R充满了川菜大开大阖气质的小吃。一样食材,百般变化。
- a; r# B9 ]" f; |( q& h0 A
0 X; z3 I+ G. e: u K$ u
0 {5 ]5 {! N2 u Z9 g" k- q' |- w, v: J
在生活物资匮乏的上古时代,馓子,或者说古老版本的油条,
5 f% S2 T6 b1 H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三大营养素。+ Z! L. G* L& t* g( p
吃了它,就能让自己有更多的能量抵御寒冷、更大的力气捕猎、采集、畜牧和耕种,, U2 |4 y. o/ O1 o
这是一种关乎生存的食物选择,它深深烙于我们的基因深处。
9 W$ g& {/ u- ]
" q2 D0 r$ ~8 M( Q$ h* K! D6 I" I/ \4 e7 x( ^9 M6 k4 G2 Y9 p
% h9 i3 }. _, q: ~; n5 ]无论今天的营养学家们如何以高热量、高负担为由忠告,但好吃就是好吃,舌头不会骗自己。
: {- a7 L* o9 n q4 J y0 j4 `在中国古代更隆重的场合,馓子又被称为“寒具”,与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绑定,用以祭祖。
7 x$ ^" N( a; @/ q) [& e6 A在儒学兴盛的古代中国,能放到敬献祖先的供桌上,就是对食物最大的褒扬。. D$ t8 l( e% S! g8 E1 U
0 L H3 m2 s( S. r
7 P8 E( U: @6 X% c2 h0 g
$ b9 r: Q7 H! u1 ]. Q% I" ]( s* A+ V2 ]% y+ c
宋以后,随着历法的改革,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
: U& e; _1 A! S0 m5 z2 H# y被称为“寒具”的馓子,逐渐与祭祀分道扬镳,甚至在很多地区被认作是外来宗教色彩的小吃,忘却了它本来的面目。
- `# p8 x# W7 m" z但作为它的替代品、继任者,另一种“油条”开始在民间觉醒。麻花。
0 U6 x3 ~0 ~- d1 _& f$ C7 [
3 Y) ^( Y5 v: [% |8 G# G
7 X8 f% Q$ w) |
! r \; i' b- ?2 |4 A麻,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原产农作物,位列五谷之首。% l q5 H4 N: y) _ p5 l e
它的茎皮,可以做麻绳、麻衣、麻纸、麻网、麻袋,是棉花传入前,中国最重要的纤维制品。
0 b+ n6 n% d& M& W3 v
5 T- l% a8 T* N* q$ @+ m' V3 G* }% K% F
' v3 o+ T: {$ P' ~1 c/ I2 s. A
它的叶子和块根可以入药,至今,仍是少数被证明有实效的中药材之一。% n, c* z0 A+ M& N; m4 J
它的种子可以充饥,在盛产水稻的长江流域没有被中华文明征服之前,麻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淀粉来源之一。
/ x9 P4 [7 m) o0 ]3 D2 c再后来,中国人还发现麻籽可以压榨食用油,这是除了大豆油菜之外,中国古代重要的油料。
4 R+ ]. L$ |( T5 I, F4 B蔽百姓之风寒、救百姓之疾苦、解百姓之温饱。麻在中国,因其多种多样的实用功能,很早就被打上了平民的标签。+ p) n( E P0 h4 O8 m. P! P& U, C$ g2 L
它是市井烟火、草莽江湖。; q2 i3 M D% \; t$ y. a! y( V
9 t6 Z0 H0 \2 n3 q% y1 S' g+ L' W" l7 V, y6 Z
# z/ Z! e5 B, S. ?" q6 x# R. H3 l
虽然今天的麻花已经与麻类植物没有关系,但由油脂和淀粉构筑的热烈蓬勃的滋味,很早就奠定了中式点心的美好底色。
( B8 h" R/ V5 i6 V/ q0 L* m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归来,带回了一种与中国原产的苎麻、大麻完全不同的麻类植物。
0 M$ l4 B, L! f6 V* u它种子的油脂含量最高达到50%,只用手指一掐,就能冒出油来。人们叫它胡麻、油麻。
+ }% E6 E& G( ]4 P) u" R7 `而今天,它的名字叫芝麻。
# w% Q( }2 M' v; r6 e
! X' i" J" A) U I" y. C5 G5 C) z9 U; J. f4 x* Q+ L# E6 G
+ E# F9 Q; x7 k t& [
此前一直依靠动物肥膘加热获得油脂的中国人,猛然发现原来植物也有类似功能。/ v* ~! h; I/ [8 C) S1 @
芝麻之后,人们还陆续发明了以土生的油菜籽和大豆榨油。
9 Z! [2 f/ ~/ o相比动物油,植物油脂熔点高,不易凝固,能让面食的外观更锃亮鲜艳,香味更细腻优雅,1 H, d% D* X! N1 T" [: J2 L: Q8 A; z
最重要的是,植物油大大降低了油炸的成本,让旧日王谢堂前用于祀礼的“寒具”,变成了寻常百姓家中的麻花。
; c; _$ O5 {2 `' L0 C% d0 I7 {
5 t2 Q/ O" \. p8 d8 e0 q" A. |) O) K
1 d( v6 p; v/ o' Z$ C麻花的制作通常用两根揉成条形的面胚,仿制麻类纤维编织物的形态,将其交替折叠成漂亮的模样。
. z8 h& m: V# {( P9 l7 m( B这种设计当然不仅仅为了好看,它还隐含着复杂的热力学原理:
5 k! v, t8 ^" U9 y5 |' D z经过交叠的面胚进入滚油时,其表面受热不均匀,外层受热快、温度高,快速焦化形成硬壳;
- v# V! q/ |. x: z- y0 `0 q! {交叠在一起的部分温度较低,质地软,内部的空气遇热膨胀,形成松软的质感。- s" m" ?, ^* g" K9 e D3 ^/ r
4 N' b3 {( J- \& `: @
7 v4 n6 }) ~5 o. k6 }7 I2 ]2 l% S% O0 w1 @
6 x- X+ I3 H5 d7 [; C$ W# ^
4 \6 C" t* u$ R1 _
0 Z7 Q8 r( i& M8 i
" I1 P4 b! U; O- `- X$ }
7 T! A6 r: Z: v7 Z6 U$ c
6 n& ~9 o- V! n& @1 ^9 Q! u/ n9 f今天油条往往是两根面胚夹在一起炸,松软、有弹性、又不乏酥脆的复杂口感,由此得以呈现。$ ~2 r, p9 o% t
这是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井喷式爆发之下,人们越来越能掌控驾驭酵母菌,通过发酵制作口感更好面食的一个缩影。
+ c! G8 V8 c* o/ q% X! W在山西运城,至今还流行着一种“软麻花”,它的编织方法精巧,保证了错落有致的受热节奏;4 Z2 Y/ m1 |) l6 r6 u3 {, \ |
发酵要求复杂,保证面团内气孔大小的均匀,让麻花的质地更加绵软、口感更加多层。* m) K0 H6 v" M! g6 G% I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接近油条,而非我们熟知的硬邦邦的麻花.
9 j1 U4 F# B* ]4 c- X1 X0 ?它证明了麻花与油条这两种食物的一母所出,也见证了油条发展进化史上的标杆。9 F3 I1 {( C- ?6 h
0 U+ B* q5 G0 z! W g
! u) n0 h+ n9 O3 d1 @5 Z
) S8 `: J( ?/ b8 b9 q" k1 i- n3 M+ D
同样在面食大省山西,在远离运城另一端的大同,存活着另一种油条界的“活化石”——大头麻叶。# n5 ]: Z% z6 s/ c
没有人说得清“麻叶”一词的来历,但同样作为油炸膨胀的面食,它与麻花之间,极可能有着同源的由来。
. ?; E! j/ c* i* q5 B7 E( w9 C/ G5 Y% v, `) {! C
: K7 Z& G0 v9 |
. E/ q- D- U% F: F( l3 D8 |& ?
与炸制馓子、麻花的基本工序类似,麻叶的制作也需要用到糖水和面,再用香油炸。
: I% c9 H. K, z8 |# X4 K但在明代的地方文献中,大头麻叶的工序里出现一个新词:“三矾二碱”。 ?6 Q2 B. Z) r0 ]3 `7 z$ s! N
矾是一种硫酸盐矿物,根据颜色的不同,分为明矾、白矾、蓝矾和胆矾。
8 t% H. `. q( x7 J9 r+ m+ ^明朝开始,随着化学工业的萌芽,矾类矿物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印染、澄清、制瓷、等日用手工业中。
1 A, D. T0 P. ]# S: u7 {/ z食品添加剂,是它一个重要的用途。
6 N( W' K4 f/ Q, R- C' i$ g( v* ?& C* X) J: f9 ]
: `9 P, p* j' C. Q7 Y+ ^) i
+ U2 H7 \2 f* ]0 |在合入面团之后,明矾会呈现出一定的酸性,再加入面碱,就能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 q! r C: u+ Q# v, E; w0 J这个过程与酵母菌的发酵类似,但比后者更猛烈,能让面团内部产生更多、更细密、更均匀的空洞,塑造更松软的口感。
8 m: P) O/ E# W9 B0 J* ^+ {所谓三矾二碱,就是以三分明矾、两分面碱加入面团中,再油炸制作麻叶。
+ Z2 ?4 \% A; ^: Q这种工艺,彻底解决了小麦蛋白带来的不悦口感,为今天油条的成型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3 Y2 ~1 j. p/ p, ~
$ L6 L; S$ Y) t1 E! m3 f& f
& Z. s" T' b6 s6 w1 j) W
$ m8 w# G ~' p# f. Y添加了明矾的油炸面食征服了大多数人,人们又反过头来,发掘探索了更多的矾矿:" S2 C+ o4 E9 Z: \0 u; u
今天在中国,还有三个以“矾山镇”作为地名的地方,它们分别在河北张家口、浙江温州、安徽合肥,都是、或曾经是大型矾矿所在地。
. o! ^! W! `1 z, L. k- b* r而这些地区,也多多少少保存着独特形态或吃法的油条。3 G$ n; z# ] d$ {. o& ?
张家口盛产著名的红皮口麦,用它制作的与北京类似的焦圈儿,虽然没有油条复杂的物理结构,
- }5 o) j5 x" I6 ]# V$ N9 @但它能炸出比馓子蓬松柔软香酥得多的质地,搭配咸菜豆浆,这是河北地区“通吃”的美味早餐。
0 z6 ~ A2 y6 K f7 G# R( Z: n7 h2 H. F# W6 I
7 A& {, h' U0 M; l
+ R7 A9 S+ t, u% G, _温州人吃油条讲究“双泡”,意思是炸两次。2 K1 ^3 j. m+ b( p; q: E
第一次低温油炸,让面团内的气体慢慢膨胀,制造松软的口感;
; B5 y+ C- r# ]0 r第二次高温复炸,迅速在油条表面形成焦香的脆皮。+ G. M3 f# { Y, u( r3 ^
这种油条不是直接吃的,而是掰碎后加入糯米饭,再浇一勺肉汤,让油条碎和米饭吸饱肉味。
7 H: r8 m6 U% i: J+ a- b/ d1 U; [; W! _吃的时候再搭配一碗甜豆浆,这是每个温州孩子记忆犹新的“咸饭甜浆”。1 g4 b* Y5 Z1 s
0 g/ u( p/ {* ~4 Q
' K0 V# v: X" F; }; @# j在合肥,油条的作用则更加多样。
; R* J- ^4 Q" A/ z* q6 ^" f皖北地区的千张卷油条、皖南地区的油条包麻糍,都能在这座省城找到踪影。( z# O" U' ?1 H
前者的油条以馅儿的形式出现,为口感平淡的千张增加丰富的嚼感,在淡淡豆香背后,营造跌宕起伏的滋味层次;# P! c6 B6 P I
后者的油条则担纲包裹外皮,它与软糯的麻糍形成口味上鲜明的对比。% P9 w3 y2 I; c) I( E
I# u7 E$ o* Q5 d! ]) B. L
; V/ q4 t$ | y
- n# @& X6 w* S; _从本质上来说,多种多样的油条,来自更先进的食品添加工艺,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例证。1 D" w% F5 l: a+ G7 B, `- }. }
虽然现代医学证明,明矾里的铝离子会导致俗称老年痴呆症的阿尔兹海默症,3 j I. N5 x4 _4 i8 T
但在民众平均寿命不过30、40岁的明清时代,这种问题并没有显露出来,
4 i2 I; Z& d: G, Z相反,明矾的应用,是中国油条终成国民小吃的,最重要的一步。. ]4 E3 ]# r( C
张爱玲喜欢吃油条,尤其是大饼和油条一起吃,口味多层而复合,
4 ~ i/ x7 u2 }. q5 P8 M但“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得其真谛。
( [! @, ~$ ~2 I- \, X; ?1 o
* y( S: K1 n- p3 _! U4 y6 |8 I [; t* U H
" n# X6 v8 y& U! ~
从此之后,河北的馃子、皖北的油馍、珠三角的油炸鬼、闽南的炸果子如星汉灿烂,
# L% B5 o- f' m5 e出现在中国的早点江湖里,虽然制作方法、用料和成品形态都有所不同,+ ~ m/ B; F- P
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今天油条家族的一员。% S: a! Z3 |1 l: j: Q9 n1 b
! w2 q! o* F' O. |4 l
, f9 B" u" F1 N. I+ j& H9 S2 l8 h% Y9 I- C; l0 m: z9 b& i
8 D! ^! q* D- l1 ^, c2 H2 n公元1856年,哈佛大学年轻的教授埃本·诺顿·霍斯福德在他的实验室里,9 F* J+ h5 h _6 m, C+ U! w
从煮熟的牛骨头中提取磷酸钙,将之与苏打碳酸氢盐、玉米淀粉混合,发明了一种新式的食品添加剂。* n$ q+ o, t' `& c& Z% B
- C# ?9 h0 Y7 c# h1 V
" T- a; i4 D4 Y% c1 m2 e" J: d' n1 f- K5 C+ o. k, {
干燥时,这种白色粉末的性状稳定,耐储存、耐运输。
1 w" Y8 G$ n+ X# B+ r7 O但遇水后,它会发生剧烈的酸碱中和反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 h' O/ n2 ~( E9 D; X7 E$ R作为面团的添加剂,与酵母粉相比,它起效快、蓬松效果好;, f. V# }0 A$ `3 A# U2 ?4 L
与明矾、面碱的组合相比,它不含铝,无毒无味。
' i! h4 U% n$ f% A0 o8 e霍斯福德为这种新式添加剂起名为“泡打粉”,作为酵母的替代品推广,用于制作面包、蛋糕。! y* k8 V( ?* }' i3 s3 k2 {: q* t* X
% H! \& J+ \+ f
7 D6 ?! g4 ^5 g, I6 M2 ^
2 [4 v; m( c# D$ }- ]8 F5 \8 A守旧的欧洲人对此并不买账,大部分人坚持认为面包是活的、会呼吸的,很长时间里,拒绝用泡打粉代替酵母制作面包。+ o" V' i" n1 c% M+ v. d7 }
但发明者没想到的是,一百年后的中国,泡打粉却出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 w' C q; W; R& R Q4 J1 u" j
它无毒无害,最大限度地调和了小麦淀粉与小麦蛋白两种互为冲突的成分,: z& J% N1 }: Y9 ~9 H9 M5 x
缔造了油条嚼劲与酥脆并存的奇妙口感,成就了中国小吃的首屈一指的传奇。
) S9 O; \/ b; z+ m) V4 Q2 p t' s/ w+ w3 ?2 L9 U; J7 w0 m
- O1 a1 R+ `$ w1 A2 ~
8 J, m9 g. C! C4 S( q
与糖水和面的馓子、酵母发面的麻花相比,中国油条的魅力在于,它源自古老的传统,
: k0 a: h$ I3 r+ L0 t$ B4 h9 [- w6 s5 ?" T却并不拘泥于古老,而是拥抱一代代新生的技术、文化与文明。% ?: f& @6 x: }. l
它与超凡圣明无关,与崇高伟大也无关,所有的美味,都来自生生不息的市井烟火与源源不断的江湖智慧,
: K7 y) o+ i8 [9 M. B8 ^4 B对中国人来说,油条,像是一个倾盖如故的新朋友,也像个白首如新的老伙伴。" N2 j9 F0 t9 R6 K2 I" k
油条的味道,就是中国的味道。' W$ L2 _$ m& F6 G) O
8 f: F0 S* n- p9 e2 y, l( I| 北京·焦圈豆汁 |
3 J4 N, S7 C/ k+ q& S8 b
9 C- X7 ^3 u9 ~" _. ^2 j( ?& `+ J5 y' \/ b3 m: G
# z' b$ x6 |6 W! U7 P1 Z" ]% m
| 天津·煎饼馃子 |
- Y! z& a: f6 ]& x( G5 }4 z$ X# ^5 ^( J
6 t& V3 u9 f) f* l/ k" j
) c7 ^/ A4 m$ g7 s+ ]| 台北·豆浆泡油条 |
' s& [& {# }. N5 j2 x
1 g0 O' Q% F3 M9 D1 p: g4 u- s! |4 l4 F7 H+ [% w# [6 S+ r
N- c9 h J1 o7 j$ a m5 z
| 上海·粢饭团 |
3 _6 C/ p$ D5 F. z) T* n# K3 i5 S5 x
9 r6 C* W% B! M+ `3 T
1 n/ p! D* p3 f% T( b( p, S| 苏州·咸豆浆 |
- N4 u0 H/ R& d+ q" ^/ B! v8 v+ z9 v/ p
! v3 m$ q+ p) _: I5 w$ w' j, R5 ]/ U
| 杭州·葱包桧 |
& n/ ]; h' b' ?; J- E( j* q) [. C; A0 B) R$ s! _+ m- j
+ i2 o" h' ?/ I: `9 X' t. o, r
$ T I6 G+ l* J9 h& p" \
| 重庆·火锅茴香小油条 |
6 Y; ^* ?& l5 m' F+ K, g
* h N. @/ w. U1 o
& ~, d+ a. O; L7 G$ A: Y: f0 u U I$ J
| 香港·炸两 |
/ n7 \9 \' c3 V# x" C4 y4 C" O, _% D; H
! F) M; |: ^9 u7 z; S' Q$ Z E
/ I3 y1 C3 z# f- B( ?4 T# || 佛山·艇仔粥 |
$ d. ]+ N: B# [3 F2 m
! `, u5 \5 c- `/ H6 z; ]$ b& l' P6 Z3 A
" T+ V6 A: A# q5 k" v. I
| 广州·金沙红米卷 |
7 J$ [8 n; {, R! j$ n* f5 {8 D r" b- u b
0 {* ^$ V2 d9 w t$ v
4 l8 J4 C; D4 s6 J1 P H
1 a( S2 O6 o- b/ K2 z| 温州·糯米饭 |) Q3 v! Y& B8 u8 z6 _
! X6 g3 s6 Y9 n$ k# L* |% \: ]+ i# G# U4 o( Y
; S8 S/ ^4 D x) C/ p
| 景德镇·油条包麻糍 |
$ u' p) H5 M2 Y" H) s3 z2 g
# I- U9 Y r5 E. `& f- `4 c! G, e: p& o* @* o
" _4 Z# l2 P* ?) B* l
& M! L6 n! P2 {
2 n' U. o* C7 Y,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