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江南“过冬”羊肉

[复制链接]
查看5228 | 回复0 | 2023-1-11 18: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食品报】/ R2 e, x: b6 v4 l2 |

; a# Z; J. V5 |2 S8 ^2 B朔气袭来,凛冽寒风提醒人们秋已去、冬已至。此时,立秋日“贴秋膘”储存的能量,似乎已不能抵御刺骨冷气。因而老饕们总要摄入些“温热”的吃食,来舒缓冻得发僵的神经。羊肉性温热,是大江南北冬日里公认的一道滋补暖身美食。比起内蒙古、宁夏羊肉的名震四方,以及老北京涮羊肉的妇孺皆知,长三角地区的“江南羊肉”,长期保持着水乡女子般的精致与低调。百年前,江南百姓如何享用“暖羊羊”?且寻着古巷深处飘来的阵阵肉香,前去一探究竟。
! h9 s; V; _, a6 R+ n1 {( h3 o- O& D& q! O2 ^4 x
单调而又经典的土产山羊0 A, s1 K3 p: e8 }7 X* k/ P1 {5 T

" g/ Z( D6 P. w" O& f比起北方羊肉,长三角地区的羊肉似乎很难“跨出”地域。个中缘由,首先还是羊种不一引发的风味差异。1948年《机联》半月刊点出了其中奥妙:“羊有绵羊、山羊两种,北方人均吃绵羊,江浙人则吃山羊。绵羊肥大,而肉甚老,宜片而食之。山羊虽小,而肉较嫩,红烧、白烧均鲜美。上海一带的人家,都喜欢红烧,烧白汤吃的很少。”
$ j8 \( W3 e; h( d7 c% _/ r+ V. I( g, D1 q
山羊肉腥膻气较重,不喜好者难以接受。这也导致在一些北方人眼中,南方不是“吃羊肉的地方”。1934年,《北洋画报》的《上海之羊肉馆》一文批评道:“南方人不善食羊肉,最大缘故,即因南方无绵羊,山羊则膻味极大。嘉兴羊肉为南方羊肉中之上品,而乃不脱羊味”。当然,长三角地区的羊肉烹饪也与北方区隔明显,这也令他乡客感到不适应:“其食法又与北方人迥乎不同。褪毛连皮,取其皮肉之间油多也。最普通之食法,即以羊肉煮面,爆羊肉则不加大葱,涮、烤则更未曾见过。”
0 W: ]$ k  ^& Y. S& m0 [4 ^7 I/ U& W6 ~2 ?
当然,风味绝无“定调”。长三角地区的羊肉爱好者们,也提出了“针尖对麦芒”的反驳。1946年,上海《吉普》周刊主笔就说:“久居南方者往往爱吃带皮的山羊,不取北方去皮的胡羊、绵羊。因为南方的羊腥膻味浓,羊肉的特点即在腥膻之气。北方的羊味和猪肉、牛肉相差不远,又没有肥腴的羊皮,故宁舍北而取南。例如,江浙人吃的红烧羊肉,味亦不坏,浦东人爱吃白切羊肉,也是别有风味的。”
  A0 z- \! ?# \4 i+ W0 m" ?3 l
/ L3 K5 \4 L7 ]4 l1 c) ^9 l; t6 R上海人对羊肉的嗜好,催生出了本地发达的养羊产业。1933年,《上海之农业》介绍:“本市农家所饲养之羊,分山羊、绵羊二种。浦东一带,多饲山羊,浦西一带,饲绵羊者甚多。惟二者相较,则山羊多于绵羊。山羊为土著种,绵羊则来自北方,并无剪毛与取乳之收益,只如豚之仅供食肉用耳。”此书还提到,总体而言上海因为“气候湿润,不甚适于绵羊之生育”,由此“市上所售者,均属山羊肉,绵羊肉甚少,盖绵羊肉多供自用故也”,这条记录从供应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老上海为何会选择、钟情于山羊肉。' B+ N; ]7 u, k. w2 o' i3 ]& J
4 t  t/ P& H5 p/ d/ G+ M
老上海最经典的羊肉烧法是红烧,这也是许多江南食客的“同乐”所在。
, s) b* e* [& L, m: ]6 z4 V( T
5 p2 h/ A6 e, y3 J$ E% _7 Z在百年前上海的红烧羊肉擂台上,先得楼曾风光一时。1924年,《时事新报》称“先得楼,设于南京路盆汤弄内,为上海有名老店之一,专卖羊肉食品。而以红烧羊肉面,尤为出色。他们发卖的羊肉,好在绝无羊骚气。烧得透烂,而又很入味”。1927年,该报广告又谈到先得楼除经典的红烧羊肉外,新增了红烧五香酱羊肉、美味酥羊羔等吃法。可见这家酒楼将羊肉系列视为时令品牌,并加以用心经营。! J2 g; Y2 b0 E! |

# X% A1 N! V* R4 ], }$ q1930年,原先得楼因经营者家庭内部矛盾激化停业。1933年秋季,先得楼易主重新开业,《申报》记述了其恢复经过:“有硖石人骆君者,以先得楼在沪有悠久之历史,且海宁硖石附近各处,为产羊之区。而旅沪海宁人士,渴望其重振旗鼓,俾得饱尝家乡风味。”这条记载一方面表明先得楼的口碑之优,另一方面也点出其成功的主要秘诀——原料选用良种羊,在根源上做文章,保障了羊肉端上桌时的惊艳口感。
# Z; ]! F/ Y8 q1 h! C
' c. p* F1 Z3 L4 T/ K2 t& g除了红烧,简单原味的白切,也是老上海与之近邻喜爱的羊肉烹调方式。1949年,一位出生于江南的作家在上海《七日谈》周刊撰文回忆:“小时候在外婆家,大冷天,从市上买回来的切片羊肉,熓在烫粥里,蘸一些鲜酱油,风味无穷。”! a5 Y3 K' w, Y) L: k0 _

4 v* K, e* |) k+ k: X. m白切等做法加香辛料少,尤为考验羊肉去膻的前期准备。在这方面,老上海人颇有心得。1918年,上海《家庭常识》给出的方案是“用囫囵萝卜一个,全身钻细孔,与生羊肉同时下汤煮四十分钟。将萝卜取出弃去,然后红煨或白煮,则无腥膻之味”。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更为详细地解说道,煮羊肉时“如有浮沫发现,即用匙逐渐撂而弃之。待沫尽汤清”即可。同时“加上好黄酒,也是去腥的良法”。
) Y8 y: e1 m; T# L  L7 F  g- t1 }0 K
2 {/ h8 f' _& G4 G% Z上海、苏州等羊肉“名区”之外,长三角其他地方也大有喜好山羊肉者。1941年《农报》双月刊称宁波象山“农家养羊极多,多系土种为肉用者”。而以“湖羊”为代表的江南绵羊,也捕获了不少食客的味蕾。1936年,上海《儿童世界》杂志形容“浙江的嘉兴、湖州两区都是产羊最丰富的区域”。这一带出产的绵羊肉口感甚佳。1934年,有报纸赞美湖州德清“羊肉名闻遐迩,堪与枫泾丁蹄媲美”。( q  L' O- d' h& `

7 ^0 O& m) c  E- ~! k- W街面上的本地羊肉美食
4 l* F. D- V; \! E
' Q0 D* D5 v# [) b3 K3 }百年前,长三角地区的不少城市乡村都围绕羊肉,做足了美食生意。% X# k& |2 q$ ^7 P9 z

$ C# l7 F+ @1 e, J8 K' h" a每届秋日,近代上海市面总会涌现出丰富多样的本地羊肉美食。1942年《申报》广告显示,上海二马路大新街口的一家小吃店,从农历八月十八开始供应“羊肉汁粥、红烧羊肉、羊肉大面、羊肉菜饭”等系列羊肉美食。
4 _: M4 H5 I" S4 R" o, u
7 t$ L" [; {' N4 d6 {7 D" B当然,对老上海而言,羊肉面才是吃羊肉的最佳方案。1928年《上海常识》记录了那时本地羊肉面市场的整体形势:“天气渐冷,羊肉面又上市了。这种羊肉面,有红烧和清炖的分别,红烧的滋味似乎稍胜,价钱倒也并不比清炖的贵。所以吃羊肉面的,还是吃红烧的上算。”在百年前的上海,找家擅长羊肉面的馆子解馋,并非什么难事。1924年初冬《时事新报》刊登的上海南市美食指南,就涉及了两家以羊肉面为招牌的餐饮店:“大东门外如意街大醋楼之红烧羊肉面、果子巷‘本帮羊肉面’。”
2 c) R! \( P2 b2 u: G1 a
1 z9 ^. R! x4 f+ n# i+ O+ l清冷的冬日早晨,是老上海嗦羊肉面的常见时间段。20世纪30年代,有报道称沪上几家著名羊肉面馆“在早晨的时候,那边吃的人很多,有时实在没有好的座位。但是下半天倒是很清爽的”。此外,在老上海的羊肉世界里,还有相对草根化的、“汤里放满了羊血,腥气异常”的大众羊肉面摊。看来老上海对羊肉面的喜爱,真的无论收入高低,不计职业来头。
5 }. f+ @& i3 n7 u$ O5 E% d- S( f# x! J/ I2 |4 t: a
老上海的羊肉面也浓缩了许多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饮食智慧。1928年,《申报》广告介绍了上海四马路的大吉祥食品公司,这家“自晨至夜均有出卖”羊肉面的饭店便是“特聘浙湖(州)名厨烹调羊肉面”。不过总体而言,老上海人还是更倾向于将羊肉面这碗冬日慰藉托付给乡里乡亲。1948年,有报纸就称上海“经营羊肉面馆的都是本地人,非但如此,就是挑担卖羊肉的,也都是本地浦东人”。如此一来,也就产生了若干本地化的羊肉面业“乡约”——“本地人吃羊肉面的规矩,入座之时,例有羊血汤一碗。此汤可添,可不花钱”。与此同时,本地化的羊肉面经营,也促使上海老饕们细加甄别,理顺了上海各区域羊肉面的你长我短,“真如的羊肉,大概是用有色汤煮烧,羊肉皮都映作殷红之色,不及徐家汇的白净可爱,但面做得极入味”。
9 A0 u; c& B3 m$ S9 k+ e! l7 K1 g0 x3 w. v7 Y' f( \2 s6 C
把视线向北移去,苏州的地方羊肉美食也格外诱人。“羊糕”是其中最突出者。1947年,《南京晚报》解释了“羊糕”来历:“至于江南一带,冬日则以‘羊糕’著称,系以羊肉煮烂后,冻成方糕。所谓‘羊糕’美酒,称快一时。”1927年,《通问报》周刊更细化地列出了“羊糕”食谱:“以生羊肉洗洁,入锅中煮一小时后取起,去其筋骨。然后更入锅中红烧,加以冰糖少许。煮数小时后,使皮肉成细丝。乃连汤注入瓷盆中,置之见风处,使面起白油成冻后,乃以小刀切成小块。”5 X6 a1 I; c' i9 u3 O3 H0 {( [6 y
; y" S( q  ]$ q) w7 q2 L
百年前的扬州,喝羊汤吃羊肉也是冬夜里特别暖人的地方小吃景观。1937年,某扬州籍作家在发表于《申报》的《故乡羊肉回忆》中写道:“在一个破旧的墙门里,摆上三张八仙桌,十几条长板凳。东关夜书散场,吃客便哄哄地来了……吝啬地光喊一碗‘清羊汤’,但碗底也有几块光滑骨头,汤面浮着一些蒜叶。撒上胡椒末,喝进肚,亦暖暖身子。普通喊汤之外,再喊‘一蹄一拐’。所谓‘蹄’‘拐’,就是羊的腿骨和膝骨,上面有一部肉可啃,老头子没牙齿是不相宜的。阔绰些的,便合伙搭锅红烧,‘三客烧’六百,或‘四客烧’一千,用冰糖烧,肉又烂味道又厚。”“吃红烧羊肉的,羊汤奉送。羊汤便是生羊下锅的原汁,烧熟后,汤中便加盐和生姜。这在城里人或嫌腥气过重,但羊的真味,却全在汤中。”这般滋味,不是在冷风中畅饮大啖,恐难以体会真切。+ V) c6 b) [1 e+ o+ D# k/ N
9 b5 U, v+ c$ @6 {6 d2 O
北风南渐的羊肉美食“对话”% C# E6 r. Z, i
9 R9 a# i+ R& g9 K0 e
上海商埠林立,各方人士的舟楫往来,也带动了羊肉美食的“南北碰撞”。
# K4 L" O* D) T: |6 Y5 w1 b3 T/ \* P8 b! z3 Z8 F+ K) W
初到上海的华北食客,大概率无力招架本地羊肉的浓重膻味。1944年,一位北方来客就在上海《春秋》月刊中抱怨:“旅居在异乡,许久没有尝到羊肉的滋味了。上海的羊肉我不敢吃,因为我是太厌恶腥膻气。我情愿望着羊肉店外挂着的,剥好的羊只,惦念着不能适时归去的故乡,兴起不能自已的怅惘。我没有冒险尝一尝的勇气!”) D- o3 A8 M" I) S
1 _7 C& Y. F1 c* h6 X8 F# h5 {  C1 u
但也有眼光敏锐的北方人,在沪上建起了“北式”羊肉馆。1935年,《新闻报》称“清真南来顺羊肉馆,由北平旅沪青年常金铭、张德明、买立动等合资创办”,这便是个案例。通过1946年《国际新闻画报》的记述,我们也能窥见百年前上海“北式”羊肉馆的大致段位分布:“海上清真羊肉馆,以洪长兴为著,开设吕宋路有年……中午傍晚,汽车与三轮车停门外,途为之塞,可知洪长兴为富豪所推崇。此外尚有一正阳楼,亦为清真之羊肉馆,位于马霍路畔。装潢布置,胜于洪长兴,惟所售牛羊肉不及洪长兴优美,而售价又较洪长兴为贵,所以问津者寥寥。”$ h: z0 q, q. U0 v1 a7 q
5 c  O; Z1 U# d5 A3 J( c
虽然难言绝对正宗,但近代上海的许多“北式”羊肉馆,都有意借助“移栽”,突出强化菜品的地道感。1943年,《申报》广告提及上海三马路大新街口的悦宾酒楼“为迎合时令,特由北平聘到切肉名手,增加烤、涮羊肉及牛羊肉类菜点”,这就是把握了北京涮羊肉的功夫与灵魂所在——切出又薄又美的羊肉片。6 x: J, V9 t0 G# R1 w6 V

$ \( W! O! ^* p/ C# {7 B# b上海也成了许多长三角其他地区旅客初见“北式”羊肉馆的地方。1946年隆冬,《苏州明报》的一名主笔回味无穷地写道:“最近在上海的一家羊肉铺里初尝到北方土吃——‘涮羊肉’的味道,觉得非常满意。”作者赞许涮羊肉“味道是具有香、嫩、甜三种妙处。有些人还搭两个芝麻饼同吃,真是一顿很好的点心。价钱并不大,算起来比广东小吃店合算得多。并且在气候寒冷的时候,吃了之后遍身暖和和的,把寒冷也忘掉了”。
- o2 K, {  M* z7 L
6 P5 `( @& m/ Z, }$ P& V当然,“北式”羊肉馆的许多菜式并没能成功“南下”。譬如羊杂,就遭遇了冷热不一的尴尬。1937年,杭州某作者在媒体上赞扬“北平市上到处是小吃馆子,都以卖‘羊杂碎’著名。凡羊身上的东西,自羊头至羊尾,无不齐全,各有吃法。不像我们只有生吞活剥的白切,和粗制单调的红烧或清炖”。然而,对“北式”羊杂反感者也不在少数。1949年,一位从小喜吃东山羊肉的苏州籍老饕,在《莫厘风》月刊亮出了他的羊肉品味:“我喜欢‘腰和’,腿板太瘦,尾巴又太肥,‘腰和’正适得其中。至于羊腰子、羊肚、羊脑等等,我觉得倒没有什么好,难得吃一点。尝尝新奇是可以的,但常吃便不行了。”
0 `. k: Y9 b8 J, h
& p) o1 N- p; V0 c: v3 y看来羊肉美食,永远是一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家乡味啊!- r3 X. W9 x5 g4 l9 a1 S! p& c
& [' k. z1 U+ O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邹赜韬)
5 {! d) v9 |; O4 R
! t7 A4 m7 v. v- F( K: `《中国食品报》(2022年11月25日06版)* \/ I, d3 ?, ?  H8 |! ]! u# Q
& O. A6 G& \/ h  s* C1 f
(责编:王 宁)9 t7 q( U4 q5 l5 q
6 {$ {0 g& p5 H! I  b/ q" s& D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5 ^( ^; p$ r* ~6 Q8 a0 v  ?- V, h3 Z
ID:jrt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7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