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题主知不知道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
4 D4 {2 e7 y5 ]2 x ^, U! e7 u& g/ I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一问这老头居然还是国家图书馆前馆长,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
3 R' S4 V$ x' P1 d" ]4 L& u9 s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办法,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要留下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 ]7 d% C4 u! t( g# y4 a《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Z$ F8 o1 u! T9 G值得咂摸的就是太史公这个“强为我著书”,全书也才五千字,可见老子很急,很不太耐烦~谁曾想这短短的五千字,后续开端了一个两千年的哲学流派,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由于过于凝练而宗派分野的理解。
. ~ A4 G+ w8 w) r& t. x% N% D缠论前十几章,就可以理解为老子仓促赶路应付式“对付”的五千字《道德经》,他所洞察的规律已经孕育其中;而缠论后面八九十章,是缠师看到读者“世界的参差”,被迫做的“《道德经》集注”。这事放老子身上,他是不会写什么集注的,因为他五千字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就在那儿,说得越多越就不是那个恒常的“道”了。& l, O# v, \& P
缠论其实也一样,所以缠师会说“无所本而生其位,无所位而生其本”:太多的描述和严格定义,都是定“位”上的技巧、人为的创造新概念和新范畴尝试去诠释一个接近世界“本”源的简化模型,其实是不利于去参透这个“本”“位”相互转化的终极“道”的。市场真正的“道”,其实也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可文字明说,但能用心去感知。
0 u8 ]6 L: r8 E. d# _4 j3 L缠论前十几篇,是《九阴真经》内功心法,是缠师对待市场的世界观,是认清“一切意义在当下”的基础;而后八九十篇,是《九阴白骨爪》等实用招数,是缠师的方法论 ,是“当下如何做”的策略。大多数人都醉心于招数的精妙和速成、优先练习,事实上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同时不经意间走火入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