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年相比,如今新能源汽车的车型总数、产量和销量已大幅增长。当大家沉浸于为新能源汽车“狂欢”的氛围中时,一则数据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 m' n, ~2 _( K. q0 E8 X( s
1 E. j* r1 L6 w4 t' ^; H: `
& h5 l3 S# Z7 p2 N9 x& a6 R; b 近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共计640起,比去年同期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平均每日超 7 例火灾。
, x1 S! V `" ^, Y 一天超过7例?看上去好像很吓人。但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3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724.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27%。
* R& i* ^ P8 F 以此推算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大约为 0.0072%,放在汽车大市场里,起火的概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相比燃油车型,新能源汽车起火的速度是很快的,既难以预防又难以控制。/ K( C- j" F; e
& f/ r2 c# t3 m5 d( p D
% s- M/ o. U) `) B* Q
目前,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主要可归为5点: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等。
# G1 y# z" V0 h+ s& K& G 其中,用火用电因素所导致的火灾占一半以上。甚至出现过车主从车上拔出充电插头后几秒钟内就窜出了火苗,也就是在非充电状态下起火,浓烟瞬间就包围了四周。
: T9 z& ]/ W \ B$ _: v( ^7 L0 U' ?( u5 g. |" A& K0 s
0 j t6 q2 |* s6 h1 [' y) r) i 外部碰撞起火则是另一大诱因。很多车主驾车出行过程中底盘难免会受到磕碰,安装于底盘的动力电池是最可能被碰撞到的,在磕碰后也不易被察觉,导致车主无法及时去休整,最终造成电池包破损、线路老化等问题。
! w; A0 v6 ^* }# F/ W: I4 I& r 又或者在用车过程中,用户使用了与车辆不符的大功率耗电电器、出现过载充放电、车内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导致车辆电池包热失控,进而自燃。4 [3 M2 y+ \' U. L
而且,由于电池的化学属性,因电池起火所释放的各种有毒物体、气体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安全。
* f& f, A+ h0 w7 m
9 ~) m# \. e; X1 r& b& R7 z; B
1 ^' q. t# N6 t" W) \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如何保障用车安全?不管是什么,销量大了,一些隐患会逐渐显现,当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卖点时,安全依然应该被放在首位。8 r+ p8 O6 E/ G0 [
" B/ M# d, T+ E& H3 f3 T
0 {0 w6 r9 n1 z0 Q5 q
车企们也在想方设法,纷纷推出“不起火”电池,从“不起火”到“永不起火”,一个比一个“膨胀”。但是随着亲自下海研发电池的车企越来越多,电池的标准和一致性又出现了很多未知的隐患,如何能规避这些隐患,需要车企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限制。" Y" }" G: J; \* d' Z o! Y9 \8 t
当然,国家也一直在出台相关规范,2021年1月,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其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0 ]( a q9 l4 V8 s$ i) w 2022年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2022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点》中提出,要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升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推进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
8 g. P C* j, e7 c% T. m. Q
1 ^: W) h6 }& n/ ?5 {4 h3 |: O
8 K- K# ?/ J6 H( r: b 除了车企、国家,个人在用车过程中也要充分警醒。如果火是从底盘燃起,大概率是电池着火,这个时候应该及时远离车辆,再拨打救援电话。 |